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互动交流»在线访谈

访谈嘉宾

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邓小川,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一丹,省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玉,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戴新明,省文旅厅二级巡视员李波

访谈时间

2024-01-26 08:30

本期主题

中医药发展“1+N”政策体系解读新闻发布会

去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湖北省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去年以来,中医药工作厅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先后围绕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弘扬、医保支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构筑了我省中医药发展“1+N”政策体系。1月26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湖北省中医药发展“1+N”政策体系有关情况,解读文件主要内容。

往期回顾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文字实录

[2024-01-29 09:02]null: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胡从东: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去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湖北省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去年以来,中医药工作厅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先后围绕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弘扬、医保支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构筑了我省中医药发展“1+N”政策体系。今天,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中医药发展“1+N”政策体系有关情况,解读文件主要内容。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

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邓小川先生;

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一丹先生;

省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玉女士;

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戴新明先生;

省文旅厅二级巡视员李波先生。

首先,请邓小川先生介绍中医药发展“1+N”政策体系主要内容和基本情况。

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邓小川: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湖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湖北省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中医药工作厅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先后围绕提升中医药基层服务、人才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弘扬、医保支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构筑了我省中医药发展“1+N”政策体系。下面,我就中医药发展“1+N”政策体系作简要介绍。

一、中医药发展“1+N”政策体系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1+N”政策体系,“1”是指《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是管总体、管长远的顶层设计。“N”是指《湖北省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湖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及系列配套支撑文件,包括《湖北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湖北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行动方案》。

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规划》《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三个文件都涵盖中医药领域全面工作。《实施意见》对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整体谋划。《规划》和《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是“十四五”期间我省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规划》侧重解决“干什么”,《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侧重解决“怎么干”。系列配套文件则是中医药发展专项领域的目标要求、实施路径和措施方法。

二、《湖北省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解读

我省《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既是推动国家重大工程在我省落地落实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推进我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中医药强省建设的具体行动。

首先,《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主要目标。到2025年,中医药服务、中西医结合、中医药人才、科技创新和产业高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湖北建设的重要支撑。

其次,《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提出8大工程57项具体任务。一是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二是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三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四是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五是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六是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七是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八是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工程。

最后,为确保各项工程落地见效,《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强化项目实施、加强督导评估、营造浓厚氛围三项保障措施。

三、系列配套政策的解读

一是《湖北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统筹考虑服务体系、服务能力、人才队伍、综合管理、文化宣教、基层改革等基层中医药发展重点领域,提出六个方面重点任务和十九项具体措施。

二是《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针对我省中医药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高层次人才缺少、基层人才匮乏等现状,提出21条支持政策。

三是《湖北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科技发展前沿,大力推进创新体系高标准建设。

四是《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推进符合中医特色的多元支付方式、强化医保基金管理等五个方面提出16条具体措施。

五是《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行动方案》。通过深入挖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大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

中医药发展“1+N”政策体系为我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提供了动力。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各方合作,狠抓贯彻落实!

我先介绍这些,谢谢!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胡从东:

谢谢邓小川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名称。

湖北日报记者:《湖北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2030年和2035年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远景目标,请问下一步省人社厅在中医药人才引进和培养上有哪些举措?

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一丹:

感谢您的提问。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省人社厅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支持中医药人才引进和培养:

一是加强中医药人才招聘引进。县乡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可通过统一公开招聘、专项招聘、人才引进等形式灵活招聘引进中医药人才。在联合省卫健委搭建省级平台,开展全省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专项公开招聘的基础上,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强人才招引,对于中医药紧缺人才,县乡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可采取直接面试、技能测试或组织考察等方式公开招聘,并可适当降低学历要求、放宽年龄条件。

二是拓展中医药人才成长空间。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结构比例调整,逐步将基层卫生行业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结构比例提高至15%,拓宽中医药人才岗位晋升空间。改进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管理体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医疗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乡聘村用”“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我们将以振兴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更加关注和重视中医药人才的成长。

三是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目前,已在湖北中医药大学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马应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中医药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和省级专家项目中,推荐和选拔了一批中医药人才。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领域博士后科研平台建设和指导,加大对中医药博士后人才的资助和培养力度,支持中医药人才申报专家以及表彰项目,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提供优质服务,为中医药人才的引、育、留、用营造良好环境。谢谢!

湖北画报记者:请问湖北省医疗保障局、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共同印发《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支持中医药发展方面有哪些政策举措?

湖北省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玉:

近年来,湖北省医疗保障局根据国家及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充分发挥医保政策引导、杠杆调节和战略购买作用,支持我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近期,省医疗保障局会同省卫生健康委出台了医保支持中医药发展的16条政策措施,涵盖了5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在定点准入上,加大向中医医疗机构的倾斜力度。按照应纳尽纳原则,对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院、安宁疗护中心以及养老机构内设中医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不断扩大中医医疗机构的服务范围。

二是在项目价格上,更好体现中医医疗服务价值。优化完善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政策,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优先对中医类医疗服务项目开展立项评审,支持中医新技术进入临床应用。优先把能够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中医类服务项目纳入调价范围,支持开展中药药学服务,鼓励院内中药制剂的开发和应用。

三是在目录范围上,鼓励将更多中药产品纳入医保支付。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制剂、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纳入我省医保支付范围。中药配方颗粒报销范围由二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扩大到基层医疗机构。对于国家谈判药品中的用药时间较长、费用负担较重的中成药纳入我省“单独支付”药品目录,给予更好的报销政策。同时,注重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中的保障作用,对疫情救治方案中明确的中药和中医诊疗项目,临时纳入我省医保支付范围。

四是在支付改革上,加大对中医病种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遴选中医优势明显、治疗路径清晰、费用明确的病种作为中医优势病种,推进中医按疗效价值付费,引导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对已经实行DRG和DIP付费的地区,适当提高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病种的系数和分值。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适宜的中医药服务,并通过设置差异化的医保报销政策,引导患者到基层就医。

五是在基金管理上,持续规范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充分利用医保智能监控、现场检查等手段,加强对定点中医药机构的监督管理,督促合理使用医保基金,切实维护基金安全。

长江商报记者:刚刚介绍的《湖北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健全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请问我省是怎样布局建设中医药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取得了哪些成绩?

湖北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戴新明:

谢谢记者的提问。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是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支撑。近年来,省科技厅积极贯彻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发展中医药的决策部署,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建设了“1+N”多层级、全方位、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1”是指2023年8月高规格建设了“湖北时珍实验室”。时珍实验室聘请国医大师王琦院士担任主任,立足我省中医药资源和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优势,聚焦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健康,发挥中医药科技创新龙头作用。自组建以来,在楚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组装了国际上首个艾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图谱,收集建成全国最大艾种质资源圃1个,首次从蕲艾中分离鉴定26个未报道化合物。

“N”是指多层级布局。围绕中医药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我们建设了各类科创平台和基地83个,包括省级重点实验室8家、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家、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技术创新联合体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11家,以及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企业、基地50家,形成了“创新、团队、资本、产业”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体系。依托省中医院建设的湖北省中医院生物样本库,已收藏保存全血、血清等人类遗传资源2万余份,支持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等2家单位取得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进一步夯实了基础条件保障。

在平台管理方面,我们加大奖补激励,强化建设成效评估考核。省市区每年对时珍实验室给予5000万元的财政运行经费支持。2023年,省科技厅支持时珍实验室开展老年病研究,支持科研经费500万元;对绩效评价优秀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联合体给予1200余万元的奖励补助,着力支持中医药创新平台提质创优、提能升级。

在科技创新平台的赋能与支撑作用下,我省中药新药创制取得重大突破。七蕊胃舒胶囊、广金钱草总黄酮、小儿紫贝宣肺糖浆、儿茶上清丸等中药一类新药获批上市。枳术通便颗粒、清肺达原颗粒、金线莲苷片等5个品种获得一类中药新药临床批件。近年来,我省一类中药新药生产批件及临床批件数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有6项中医药领域成果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

湖北广电综合频道记者: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荆楚中医药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方面,有哪些工作计划?

湖北省文旅厅二级巡视员李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党中央支持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关于推动湖北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措施》,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大力加强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不断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目前我省共有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项目6项,省级代表性项目28项,近五年来共争取国家保护资金473.5万元,安排省级保护资金212.2万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我省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大我省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为健康湖北建设作出文旅贡献。

一是加强荆楚中医药文化资源保护。加强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建设,力争2025年底前,再认定一批传统医药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分期分批对国家级、省级传统医药类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记录;指导相关单位制订省级以上传统医药类代表性项目五年保护传承规划,明确保护目标、路径、措施和责任,不断加强中医药项目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利用。

二是推动建设中医药宣传基地。鼓励各地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文化场馆。支持李时珍中医药博物馆申报“十四五”国家文化保护传承“专精特新”工程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传统医药类非遗馆、非遗传承体验中心等,形成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引导各地在开展新型文化和旅游公共空间建设过程中引入中医药文化元素,使中医药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三是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在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文化旅游节会、非遗宣传展示等活动中,把传统医药作为重要板块,重点推介湖北中医药项目;开展优秀实践案例评选,加强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优秀案例的推广传播;支持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进社区开展活动,为大中小学生、社区群众搭建了解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平台,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推动传统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请问我省在推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湖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邓小川:

谢谢您的提问。建立和完善融预防、诊疗、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是《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中的重要内容。

(一)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建强龙头医院。支持省中医院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提高危急重症诊疗能力和水平。二是建优骨干医院。加强武汉、宜昌、襄阳、荆州等一批市级中医院国家中医特色重点中医院建设,支持重点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和医疗联合体。三是建实基层服务网络。在巩固县办中医医院全履盖的基础上,加强社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国医堂、中医阁建设。四是健全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室。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建设。通过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将优质中医药服务送到人民群众身边。

(二)在服务能力建设方面。一是提升预防保健能力。实施中医健康促进行动,推进中医治未病工程,持续开展“一老一小”健康管理。二是提升疾病诊疗能力。以临床疗效为核心,加强中医院内涵建设,发挥中医在肝病、肾病、脑病、针灸、骨伤等方向特色优势,建设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和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三是提升中西医协同能力。加强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与同济医院、协和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开展重大疑难疾病协同攻关。四是提升应急和救援能力。加强省中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医紧急救援基地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和重症救治能力。通过服务能力提高,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于中医药服务的获得感。

楚天交通广播记者:职称评审是广大中医药人才比较关心的问题。请问我省在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支持基层中医药人才职称评审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

湖北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一丹:

谢谢您的提问!中医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发挥职称评审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调动中医药人才积极性等方面的作用,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卫生系列职称制度改革,不断完善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式,为科学评价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人才特点的评价标准。为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关于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的要求,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我们将坚持破“四唯”、立新标,认真抓好《湖北省卫生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的贯彻实施,对中医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评审条件进行单独明确,重点围绕以中医为主治疗的出院患者比例、中药饮片处方比、中医治疗疑难危重病患者数量、中医非药物疗法使用率等中医药特色指标,正确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积极参与中医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等方面,评价中医医师的中医药诊疗能力和水平。

二是树立鲜明的支持基层导向。坚持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申报副主任医师职称的中医医师,应当有任现职以来由政府或单位派遣的、累计一年以上在县级以下或者对口支援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经历。全科医生聘任中级后在农村基层连续执业满10年,临床业绩突出,由单位在岗位结构比例内择优推荐,经职称评审委员会考核认定,直接取得副高级职称,在农村基层范围内定向使用。全面实行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允许单独分组评审、单独确定通过率,鼓励更多的中医药人才扎根基层、奉献基层。

三是落实人才评价自主权。积极推进公立中医医院职称评审改革,目前已向全省13家公立三级甲等的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下放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权。下一步,省人社厅将推动用人单位积极发挥人才评价主体作用,不断加强对承接高级职称评审权医疗机构的监督和指导,为中医药人才职称评审营造科学、客观、公正的良好环境。谢谢!

央广网记者:湖北省医保局在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湖北省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玉:

近年来,湖北省医保局不断优化政策措施,全力支持我省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

一是持续拓宽医保定点覆盖范围,中医药定点机构数量更多。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100家中医医疗机构、23395家零售药店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涵盖各类中医医药机构。  

二是建立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纳入医保目录的中药更全。近年来,我省企业生产的6个中成药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67种中成药纳入湖北省“双通道”药品管理, 601种医疗机构中药制剂、453种中药配方颗粒及158种中药饮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三是大力推进支付方式改革,中医优势病种医保结算更优。全面推进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将黄冈、咸宁两个地区列为我省中医特色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通过合理确定支付标准和付费方式,加大对中医药临床使用的支持力度。

四是开展中医诊疗项目价格调整,中医技术劳务价值体现更好。2023年,我省新增3个中医类服务项目,调整中医类项目价格167个,平均上调20%。目前,我省已有135种中医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占全部中医服务项目的89.4%。

五是实施中成药联盟集中采购,参保群众用药费用负担更轻。2022年以来,我省先后两次牵头全国中成药联盟集中采购,2023年联合30个省份,组织3万余家医药机构参与,68个药品中选,中选品种平均降价49.36%。

下一步,省医保局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不断深化医保制度改革,全力支持我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好地惠及广大参保群众。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胡从东:

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如果还有关心的问题,可以在会后与我们工作人员联系。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图片

网友提问

 加载更多

实名反馈

看不清楚换一张

 提交 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