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
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公共卫生总师张定宇
访谈时间
2023-11-21 01:10
本期主题
省卫生健康委:深入推进健康“强县工程” 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
提升县域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是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保障群众健康“前沿阵地”的重要举措。卫生健康系统如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强县工程的决策部署,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保障群众看病就医需求?11月21日,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公共卫生总师张定宇将做客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政在说·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系列访谈,和网友们聊一聊相关话题。
往期回顾
This is a modal window.
文字实录
null: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我是主持人杨璐。
县域是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的基本单元,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阵地。聚焦医疗卫生领域,提升县域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是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保障群众健康“前沿阵地”的重要举措。卫生健康系统如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强县工程的决策部署?如何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保障群众看病就医需求?
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公共卫生总师张定宇做客在线访谈,与网友们交流相关话题。
张主任,欢迎您!
张定宇:主持人好,网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省“强县工程”行动的重要内容。请问什么是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湖北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张定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举措,是以“强基层”为原则,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带动作用和医保基金的激励机制,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推动形成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实现县域内卫生健康服务“同质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强县工程”决策部署,省卫生健康委全力推进,积极争取将武汉市黄陂区等14个县纳入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范畴。目前,全省组建县域医共体128个,覆盖131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106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推动服务体系构建、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优化、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下一步,我省将指导和督促全省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到2025年底,每个县至少组建1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初步建立起整合型、同质化的县域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抬高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底板”。
主持人:“强县工程”提出,要实施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程,请问,目前是如何开展的?
张定宇:县级医院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中承担龙头作用,同时在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中承担桥梁纽带作用。实施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对于促进县域医疗资源整合共享,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效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实现县级医院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到2025年75%以上的县市建成一所三级医院,5年内实现三级医院县(市)全覆盖。目前我们主要从县(市)三级医院建设、县(市)三甲医院建设、“口子县”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三个方面着手,为整体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供支撑性政策保障。
截至目前,全省64个县(市)中,42个县(市)的县域内至少有1家三级医院(综合医院或中医医院),另外22个暂无三级医院的县(市)主要集中在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幕阜山区等连片脱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建设任务较重。
对标“强县工程”目标,我们印发了《湖北省县(市)三级医院建设方案》,结合医院实际,明确时间节点,分类推进三级医院核定工作。对符合三级医院核定标准的县级医院,按程序加快核定进度;对具备一定基础,暂时未达到三级医院核定标准的县级医院,在硬件条件、专科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尽快达到三级医院核定标准;对基础较弱,距离三级医院核定标准差距较大的县级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和项目支持,创造条件达到三级医院核定标准。同时,建立委领导班子成员分片包保责任制,定期开展调研督导指导,及时协调解决三级医院建设中的堵点难点问题,确保该项工作按时完成。
“县(市)三甲医院建设”项目被纳入省委书记“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目前全省已有10个县(市)有三甲医院。
为满足“口子县”及邻近省市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今年8月印发了《湖北省提升“口子县”医疗服务能力工作方案》,通过锻造长板、做好样板、抬高底板,打造一批专科特色明显、医疗服务优质、看病就医便捷的“口子县”医疗服务品牌,带动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今年,我们将在全省有“口子县”的市(州)选择1-2个医疗服务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口子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着力口子乡镇卫生院能力提升,支持各地将服务能力较强的口子镇乡镇卫生院核定为中心卫生院,作为县域医疗分中心进行能力建设。加大口子镇乡镇卫生院中医、康复、老年病、慢性病等基层特色科室建设支持和指导力度,支持其优先建设胸痛救治单元和卒中防治站,配置必备设备和药品,开展应急溶栓服务。结合数字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框架下,优先开展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对口子镇乡镇卫生院的派驻和巡诊服务,优先确保其远程诊疗服务落实落地,支持其快速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引导口子镇乡镇卫生院开展医养融合、老年护理、安宁疗护等特色服务,更好满足当地和临近地区群众健康需求。
我们的目标是:2024年底前,全省“口子县”三级医院覆盖率达到80%以上,“市-县-乡”三级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等远程诊疗服务覆盖率达到100%。2025年底前,各县(市)建成独立的指挥型急救中心、每个“口子镇”至少设置1个急救站,实现县-乡统一调度。县级医院全面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并能开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基层医疗机构胸痛救治单元和卒中防治站全覆盖,并能实现溶栓治疗,特色科室全覆盖。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率达到 65%以上,县域内就诊率达到 90%以上,以县 (市)为单位,医疗服务水平和辐射能力整体明显提升。
主持人:目前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程有哪些进展,下一步将如何推进此项工作?
张定宇:首先要加强县级医院专科能力建设。我们印发了《湖北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设置规划(2021~2025 年)》,聚焦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综合考虑患者外转等因素,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建设县级核心专科群。省财政自2013年起,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县级医院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各地再按每个重点专科50万至100万元配套资金进行扶持,重点加强县域临床服务“六大中心”和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2022年我省共评定346个三级医院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123个二级医院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其次是加强县域临床服务六大中心建设。依托县医院构建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中医康复等临床服务六大中心。
三是加强县域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进一步强化急诊急救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制度和流程,落实诊疗规范,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提高重大急性病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依托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急救站,加强县级医院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强化胸痛、卒中等救治能力。
四是强化信息化建设。将制订《湖北省数字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辅助智能化诊疗技术和数字化装备为手段,以省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为支撑,以数字化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建设为重点,建设县域一体化健康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医疗”,发挥远程诊疗系统优势,促进各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之间形成业务联动、优势互补、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的机制。截至目前,我省远程医疗共开展近230万例次,其中远程影像133万余例次、远程心电75万余例次。形成“基层检查+县级诊断”的服务模式,推动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减轻患者就医成本,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主持人:为落实“强县工程”目标,我省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请问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效?
张定宇:近年来,我省一直注重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致力于布局项目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利用抗疫特别国债20余亿元为全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发热诊室1396个,实现了基层发热诊室和哨点全覆盖。安排财政专项债券7亿元完成了全省所有村卫生室的建设标准化任务,确保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方便可及。在必备设备配置方面,自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17亿元为全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DR、数字化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血常规分析仪等数字化诊疗设备,采购949台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为全省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添置2万余套智能健康服务包,极大提升基层设备装备水平。在信息化“新基建”方面,目前全省有近20个县(市、区)建成县域一体化卫生健康信息平台。有97个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远程影像等服务。有10个县(市、区)能够提供基层智能辅诊、智能随访等人工智能+卫生健康服务。
下一步,我省将按照“强县工程”行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每个县(市)根据交通条件和人口分布,选建1至2个中心卫生院,按照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标准打造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二是加大经费投入支持全省乡镇卫生院配置救护车、中心卫生院配置CT,在2025年实现全覆盖。三是推进数字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县域内医疗数据协同共享和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建设县级远程病理、影像、心电和审方中心,实现“乡村检查、县级诊断、省级解难”,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主持人:“强县工程”方案中提到要加强基层胸痛、卒中防治站建设,请问是出于什么考虑?目前进展如何?
张定宇: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因其高患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疾病负担等特点,已成为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一实际,我们从2022年起全面推进基层胸痛救治单元和卒中防治站建设,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网络进一步延伸到基层、到乡村,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规范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前置风险因素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筛查、管理和应急处置,形成“防、筛、管、治”服务闭环,打通疾病管理和应急救治的“第一公里”,缩短救治时间,降低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截至目前,我省共完成建设基层胸痛救治单元410家、卒中防治站255家,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累计完成急性心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超过3000例,且无一例医疗责任事故。此外, 2022-2023年将2000万人次免费心脑血管疾病筛查纳入年度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已累计筛查6000多万人次,并由基层纳入规范管理,降低发病风险。
下一步,我们将力争在2025年实现基层胸痛/卒中防治站建设的“全覆盖”,继续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的普遍性免费筛查,健全疾病防治网络,为提升全省农村群众的健康水平贡献力量。
主持人: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适宜人才,是落实“强县工程”,加快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重要措施,请问在这方面有哪些成效?
张定宇:近年来,我省不断扩大人才来源渠道,为基层持续培养适宜人才,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多渠道开展基层适宜人才订单定向培养。一方面,坚持实施本科层次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全省累计招录1800多名本科医学生,毕业后到定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年(包含规培)。另一方面,持续推进“万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项目,自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经费三千余万元,通过定向培养、社会招聘、学历提升、上级派驻等四种途径已为村卫生室配备了大专层次乡村医生超过1.1万人。
二是开展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专项招聘。2020年以来,全省拿出1万个事业编制,开展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专项招聘,稳定和充实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实行县域基层卫生人才统一考试、集中选岗、二次招聘。对艰苦边远乡镇卫生院实行“一乡一策”,适当放宽招聘条件, 3年累计招聘10419人。
三是严格落实大学生村医专项计划。作为国家第一批试点省份,目前我省共有1996名符合条件的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注册乡村医生并上岗。我省特别规定免试注册的大学生村医均与乡镇卫生院签订劳动合同,纳入乡镇卫生院聘用人员管理,提高岗位吸引力。截至目前共有12310名乡村医生与乡镇卫生院签订劳动合同。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基层卫生适宜人才的培养和招聘,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整体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并力争在2026年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目标。
主持人:人才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用得好,那么,在这方面,我们省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张定宇:我们主要从优化招聘机制、活化管理机制、实化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稳定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在优化招聘机制方面,一是开展定向招聘,面向全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岗不在编人员和乡村医生,具有相应的专业执业资格,连续工作满2年及以上(截至2022年7月31日),年龄在45周岁及以下的人员实施定向招聘。二是放宽社会招聘条件,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含两年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高校毕业生),不作执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职称要求。三是实施考核招聘,面向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本科层次)和申报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人员,免去笔试环节,主要采取考核考察的方式,或考核考察、面试相结合的方式竞争择优。四是落实加分政策,对服务期满2 年且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人员实行加分政策优惠。在军队服役5年(含)以上的退役高校毕业生士兵,享受同等加分优惠政策。
在活化管理机制方面,一是用足用好编制政策。鼓励在县域内核定乡镇卫生院编制、岗位总量,统筹调配各乡镇卫生院编制岗位,重点向乡村和边远地区倾斜。要求乡镇卫生院用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编制不得低于编制总额的90%。二是引导人员下沉服务。在县域内探索建立“县管乡用”用人机制,将指导基层、下沉服务作为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的基本职责,要求县级医院医生晋级、技术骨干提升职务前在乡镇卫生院脱产挂职服务1年。2022年全省乡镇卫生院共有1120多名上级医院派驻医生开展帮扶。三是打通职业上升通道。逐步将乡镇卫生院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控制标准提高到10%。实施“乡聘村用”,逐步将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纳入乡镇卫生院聘用人员管理和职称评聘,将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作为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疗岗位招聘对象,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
在实化保障机制方面,一是提高投入标准。在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开展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试点,按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标准落实人员经费财政保障,参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政策发放绩效工资。严格落实乡村医生各项收入来源渠道,提高一般诊疗费、基本运行经费补助标准,逐步提高乡村医生收入水平。二是完善分配方式。制定“超额绩效工资”制度,根据年度考核结果,最高拿出90%的医疗服务收支结余用于超额绩效工资发放,且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按不低于全科医生基本工资的10%设立岗位津贴,鼓励对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薪酬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三是强化保障措施。在全国率先实现在岗乡村医生购买养老保险和离岗乡村医生生活补贴财政补助的两个“全覆盖”。统一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购买医疗责任保险,保护工作积极性。
主持人:再次感谢张主任的介绍,近年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通过省卫生健康委的不懈努力,湖北县域医疗服务能力的“底板”在不断抬高,期待更多强基层、惠民生的政策举措落地见效,让广大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享受优质便捷的卫生健康服务,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筑牢健康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