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576号建议会办工作的意见
索 引 号 | 011043372/2021-16189 | 发文日期 | 2021-04-27 |
---|---|---|---|
发布机构 | 规信处 | 文 号 | 无 |
分 类 | 卫生 | 有 效 性 | 有效 |
省发展改革委:
现将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576号建议提出的关于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提质升级的建议办理情况函告如下,请综合后一并答复代表。
省卫生健康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消费需求,不断扩容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医疗健康服务,宣传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合理的健康消费观念,促进健康消费不断提质升级:
一是不断增加优质医疗服务供给。“十四五”期间,重点突出“一主引领”,支持武汉市深化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推动武汉市优质医疗资源与圈内城市共建共享,加快武汉城市圈卫生健康同城化发展;推进部省属高水平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点支持同济医院建设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国家妇科医学中心,支持协和医院建设质子医学中心和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支持省人民医院建设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支持中南医院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强化“两翼驱动”,突出襄阳、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优势,支持“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医疗机构建设,推进群内医疗卫生资源共建共享,形成高水平、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卫生集群。促进“全域协同”,坚持把整体推进县域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摆在优先位置,统筹区域发展布局,加强内涵发展;支持卫生资源丰富地区适度发展,促进优化结构;鼓励卫生资源薄弱地区加快建设,增加服务供给;强化区域间交流协作,实现卫生健康资源共享,实行差别化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布局,鼓励三级医院合作共建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动上下融合;控制中心城区医疗机构发展,推动城市医院布局城镇新区,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医院,促进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加大公立医疗机构建设力度,推动大型医院多院区、差异化、均质化发展,分片分区建设若干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医学中心,做大做强市(州)级医院,加快县级医院提标扩能,推动人口超百万县市和经济百强县市建设三甲医院。
二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彰显中医药防治疾病特色优势,建设形成以省中医院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推进中医治未病纳入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在重点人群中推广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
三是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优化就医流程。合理布局医疗机构诊区设施,科学实施分时段预约诊疗服务,推行日间手术、远程医疗、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满足群众医疗服务新需求。优化医疗结算支付流程,实施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完善导诊、诊间结算。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机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鼓励医疗机构提供药品配送服务。
四是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做大做强。“十三五”期间,我省先后引进武汉泰康同济医院、武汉重离子医院、武汉亚心总医院等一大批高端医疗机构。我们将继续促进社会力量踊跃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全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全科诊所等医疗机构,大力支持社会资本进入中医、心血管、肿瘤、眼科、口腔、骨科、肛肠、康复等特色医疗领域,引导外资开展国际化高端医疗中心建设,努力培育综合实力突出、专科特色明显的知名民营医疗机构,提高民营医院竞争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健康服务。
五是大力发展共享医疗服务新模式。“十三五”期间先后支持引进平安集团在武汉和襄阳建立了2家高端医学影像中心,一脉阳光在武汉、宜昌、恩施建立了3家医学影像中心,美年大健康集团在我省先后设置近30家健康体检机构。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引进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新型健康服务机构,加快推动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新型医疗商城、医生工作室、线上线下互通诊所等共享医疗服务新模式发展。
六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到2025年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70%;开展医养结合示范创建活动,加大居家、社区、机构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提升医药结合服务质量;推进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工作,加强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机构建设,开展长期照护、安宁疗护试点,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护理、康复、安宁疗护等机构,创建复合型、高端化、医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新模式。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