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互动交流»在线访谈

访谈嘉宾

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郑云

访谈时间

2022-09-23 02:00

本期主题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健康湖北纵横谈】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郑云——为超大城市治理“答卷”写就健康注解

日前,中国心脏大会公布的2021年度中国医院心血管病科技影响力综合排名(TOP100)中,5家在汉医院上榜,其中3家跻身前十。武汉“中部医都”的医疗卫生综合实力再一次彰显。从全面推进《健康武汉2035规划》,到持续建设武汉国家医疗中心,从加快健全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到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受住了新冠疫情重大考验的英雄之城,在统筹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展现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新面貌。9月15日,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郑云做客湖北日报5G演播室,分享全力守护千万市民健康的执着和勇毅。

往期回顾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文字实录

[2022-09-23 07:22]嘉宾 | 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郑云:

生命之思

卫生健康工作涉及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作为一名卫生健康工作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秉承“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为老百姓的健康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郑云

日前,中国心脏大会公布的2021年度中国医院心血管病科技影响力综合排名(TOP100)中,5家在汉医院上榜,其中3家跻身前十。武汉“中部医都”的医疗卫生综合实力再一次彰显。从全面推进《健康武汉2035规划》,到持续建设武汉国家医疗中心,从加快健全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到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受住了新冠疫情重大考验的英雄之城,在统筹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展现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新面貌。9月15日,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郑云做客湖北日报5G演播室,分享全力守护千万市民健康的执着和勇毅。

01

全面提升

建设公共卫生安全标杆城市

“我上午到发热门诊就诊,被诊断为普通感冒引起的支气管炎。刚刚回到家就接到了社区的回访电话核对发病经过、诊断结果。现在的防疫警惕性真高!”日前,市民邵先生对自己的经历很是感慨。

如今,一套疫情防控智能监测系统,正默默守护着武汉市民的健康。它衔接紧凑、运行有序,为常态化疫情防控筑起预警哨卡。

“在经受住了新冠疫情重大考验后,增强疫情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这是一个需分秒必争去突破的课题。”访谈中,郑云直言。

b4921f92-5d5f-4f76-a11c-ffabc5fa8193.jpg

9月15日,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郑云(右)做客湖北日报健康湖北纵横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2020年6月,武汉市委、市政府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要求,迅速出台《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努力打造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样板、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标杆城市。当月,武汉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启动建设,列入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常态化疫情防控能力的重大项目,由市卫健委牵头,全市各相关委、办、局参与建设。

640 (1).png

同济医院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郑云介绍,以数据“同城同管”为目标,武汉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与国家、省、市共47个系统实现数据互通,全面整合913家在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5家市直单位及全市5000余家药店、2565所学校、13类重点场所等各类涉疫数据,建立了多点触发预警监测、预警风险联动排查、应急处置指挥调度和数据统一发布利用“四个机制”。

该系统建成投用至今,已成为武汉市常态化疫情联防联控工作平台,每日在线用户覆盖市、区、街道、社区等工作人员近3万人,每日自动实时比对各类数据9000余万条,监测人数287.4万,日均排查各类风险4万余条。5月31日,武汉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入选国家卫健委数字健康典型案例、可复制推广示范案例。

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眼下,武汉完善公卫体系的步伐已跑出“加速度”:建立以市疾控中心为核心、区疾控中心为枢纽、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为网底的紧密型疾病防控三级网络,全覆盖推进市、区疾控中心新改扩建,建设市级首家P3实验室、63个P2实验室;建成4家平急结合医院,升级改造平急结合可转换隔离救治病床1.6万张;完成63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发热门诊、34家定点医疗机构标准化改造升级工作,在全市20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了发热预检分诊点;全力打造中心城区10分钟、新城区12分钟医疗急救圈,全市急救站点总数达103个;成立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委员会,健全完善医防协同、多部门联防和全社会群防机制;组建流调、消杀、检测、管控队伍,核酸检测日单检能力达到153万管,基本建成15分钟核酸“采样圈”;建立完善政府储备、医疗卫生机构储备和社会储备相结合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640 (2).png

武汉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人员开展病原生物检测。

02

因势而变

不断满足百姓高质量医疗需求

今年7月1日,光谷同济儿童医院正式开诊运营。十年前曾经的医疗卫生服务“洼地”光谷,如今已成为武汉优质医疗资源聚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优质医疗资源聚集,有“中部医都”之称。

“2013年以来,我市持续建设武汉国家医疗中心,三级医院从30家增加到67家,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6.22万张增加到9.77万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由2.61人增加到3.4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由2.93人增加到4.60人;2家医院稳居全国十强,5家医院上榜全国百强,建成14个专科联盟、31个专科诊疗中心、12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完成27家社区医院建设,审批通过11家互联网医院,为老百姓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在“亮出”优势后,郑云话锋一转,“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扩展,对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总量和资源协调发展提出新要求。为适应变化,武汉已有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640 (3).png

武汉市中心医院率先建设湖北省互联网医院,服务近百万人次。

“《武汉市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制定实施,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郑云介绍,这一规划形成了全市医疗卫生设施“1366”空间结构,即:完善二环以内优质医疗资源区“1个功能提升区”;打造光谷国际医疗城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后官湖国际健康城康养产业集聚区、盘龙城医疗服务区“3个优质集群区”;在后湖、古田、四新、南湖、鲁巷和杨春湖等居住新城构建“6个拓展完善区”;每个新城区至少建成1家高标准的三级医院形成“6个重点发展区”,让城乡医疗卫生设施布局更加均衡。

640 (4).png

武汉“四院三中心”项目之一的蔡甸区常福医院此前施工现场。

此外,为构建高质量整合性医疗服务体系,武汉还将高标准打造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努力争创国家妇产医学中心,在心血管、创伤等领域创建1至2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市级医院提质增效;引导区级医院转型发展和业务整合;推动互联网医院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加快智慧化医院建设,完善智慧化医疗服务新模式。

640 (5).png

武汉市第一医院精准超微创外科手术系统投入使用。

郑云表示,加快市区级医院特色化发展也有了“目标”,即:坚持“一院一特色”和“强专科大综合”发展思路,重点在皮肤、烧伤、传染病、心外科等4个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心血管、儿科、结核病、精神医学、骨科等5个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中医药、老年医学、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康复医学、肛肠疾病等6个领域达到华中先进水平;医养结合、肝病、精神康复等3个领域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全力把市区级医院打造成具有鲜明专科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品牌医院。”

03

积极行动

有序拓展全周期健康服务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会老。” “一老一小”牵动着千万家庭,对生命全周期美好生活具有深刻影响。

9月20日,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据测算,预计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完善‘一老一小’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事关千家万户。”郑云说。

640 (6).png

武汉儿童医院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目前,武汉正在加快建设老年友好城市。全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实现全覆盖,开设老年医学科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达到50%,28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首批安宁疗护试点,建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7个,持续开展老年人免费体检。“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到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40%,全市开设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达到70%。”郑云说。

640 (7).png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医务人员深入居民家中,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

此外,武汉积极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截至目前,免费婚检、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无创产前基因免费检测、新生儿五项遗传代谢疾病和听力免费筛查、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各类托育机构达800余家,总托位数超过3万个。

“未来,将在每个区至少建设1所承担示范指导功能的托育机构、每个街道(乡镇)至少有一所托育机构,全力保障婴幼儿健康快乐成长。”郑云坚定地表示,要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积极行动,推进妇幼和老年健康工作,有序拓展全周期健康服务。

数说健康武汉

十年来,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从79.58岁上升到82.15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0.63/10万下降到6.91/10万,婴儿死亡率从3.77‰下降到1.66‰

全面推进《健康武汉2035规划》落实,建成3个国家健康促进区、2个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示范基地,成功举办了四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

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并多次顺利通过复审。

全市三级医院从30家增加到67家,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6.22万张增加到9.77万张。2家医院稳居全国十强,5家医院上榜全国百强。

记者手记

用生命融入健康中国的宏大叙事里

龙华

日新月异的湖北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断拉伸着人们对健康湖北的想象。

7月26日,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涂远超,做客湖北日报5G演播室,开启本报今年推出的大型系列访谈节目《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健康湖北纵横谈》的序幕。

从荷韵悠扬的七月,到硕果累累的九月,全省28位卫生健康系统负责人和医疗机构掌门人,通过湖北日报全媒体矩阵,向全社会分享牢记嘱托、打造健康中国“湖北样板”的行与思。

在他们的分享中,我们欣然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羽翼翩然;振奋于不断挑战极限、拓展医学救治边界,加快铺设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之路的勇毅笃行;感动于精益求精的拳拳匠心和温暖人心的人本情怀。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回首过去,我省实现了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跨越,实现了健康湖北建设的壮丽开篇。展望未来,我们更加笃信,全省卫生健康系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初心使命, 湖北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一定会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厚重的获得感,更加浓烈的幸福感。

相关图片

网友提问

 加载更多

实名反馈

看不清楚换一张

 提交 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