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互动交流»在线访谈

访谈嘉宾

武汉市急救中心党委书记江旺祥

访谈时间

2022-09-22 02:00

本期主题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健康湖北纵横谈】武汉市急救中心党委书记江旺祥—— 织牢水陆空立体急救网 担好“生命摆渡人”

每天,大约有2507次求救电话铃声在武汉市急救中心120调度大厅响起;每天,约有483趟次救护车疾驰在武汉三镇;每天,1000余急救工作人员在与死神赛跑,为你我待命……9月20日,武汉市急救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江旺祥做客湖北日报5G演播室,讲述武汉急救人的“生命摆渡”故事。

往期回顾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文字实录

[2022-09-23 06:58]嘉宾 | 武汉市急救中心党委书记江旺祥:

生命之思

电话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急救人不舍昼夜、风雨兼程,“医”往无前在路上,只为架起生命的桥梁,全力守住人民群众的岁月静好。

——江旺祥

c5b821cb-61d9-4159-b931-49bdad94adbc.jpg

9月20日,武汉市急救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江旺祥(右)做客湖北日报健康湖北纵横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分级调度

弥补急救“空窗期”

在急救人眼里,时间就是生命,电话就是命令

江旺祥介绍,近五年来,120电话受理量累计达到400万次。尤其近两年来,武汉市急救中心电话受理量以10%的速度递增。2021年120电话接听量近90万次。今年上半年,仅中心城区受理电话量40余万次,日均受理电话2507次。

海量的求救电话,千差万别的呼救内容,如何精准识别、快速救援?“电话接通的那刻,急救已经开始了。”江旺祥介绍,2013年,武汉在全国率先投用MPDS(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电话指导急救

急救人员到达前,患者的身边人常因缺乏专业的急救知识而束手无策,以致错过最佳抢救时间。MPDS投用后,调度员通过标准化流程向报警人“提问”,迅速判断病情,按病情或受伤程度分为6个级别。根据不同级别,调度员依轻重缓急调度救护车,并将患者信息同步发送至救护车,以提前做好有针对性的急救准备。派车后,调度员并不会挂断电话,而是指挥求救者或家属现场自救。对病情危急的,会保持连线直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使院前急救“节点前移”

“该系统弥补了救护车到达前的‘空窗期’,赢得黄金时间。”江旺祥记得,一名3岁女童因食腰果导致哽噎昏迷,家长拨打120。在救护车到达前,调度人员电话指导家长急救,经过8分钟“保持通话”,女童咳出异物,避免了一场悲剧。

640 (1).png

今年上半年,该中心已通过MPDS“连线救治”2万余名各类患者

“电话线就是生命线,所以我们全力保障120电话畅通无阻。”江旺祥透露,武汉疫情时,急救中心高峰时一天呼入电话1.5万个。疫情后,为保证“民呼我应”,该中心开通了5条语音专线,保证150个急救电话同进同出。同时,建立武昌、汉口两个容灾备份基地。若急救中心的数据系统故障时,可立即切换系统,保障现场一线调度。

新增站点

构建“10分钟急救圈”

武汉人口千万,地域广大,江湖纵横,平均每2分58秒就派出一趟救护车,但救护车平均出车反应时间仅1分9秒,平均到达现场时间仅10分17秒

“快速反应,必须有密集的急救网作为支撑。”江旺祥介绍,疫情后,武汉市以每年新增6至8个站点的速度设立网络急救站,持续织密急救网。

今年上半年,武汉新建成梨园、星火、桃花岛、宗关、钢都、红钢城、中南二路、宋岗、积玉桥等9个急救站。目前,武汉正打造“中心城区10分钟急救圈”,已建成急救站81个,救护车平均到达现场时间10分钟17秒,同比提速1分33秒。

江旺祥坦言,中心城区急救站多集中在老城区、医疗机构丰富的地区,而新开发片区、城中村改造区的急救网络建设滞后。今年,武汉市将在新城区新建急救站13个。到2025年,新城区将形成“12分钟医疗急救圈”。同时,发挥“一主引领”作用,以武鄂同城化、汉孝一体化为突破口,推动“1+8城市圈”急救协作。

“上天入水”

织起“水陆空立体急救网”

今年,一名出生仅10余天的男婴,因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病情紧急,经两个小时直升机转运,顺利抵达武汉治疗。

江旺祥说,截至今年9月,武汉类似的航空医疗救援已有154例,航线覆盖多个省份。武汉成为东部、中部地区飞行数量最多的城市,转诊成功率100%。

早在2018年,武汉市就被列为国家首批航空医疗救援试点城市。目前,武汉市已建成空地急救站2个,在建空地急救站2个。通过与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普仁医院等合作,将建成8个规范停机坪,航空医学救护“1小时急救圈”正逐步夯实。

640 (2).png

随着人民对医疗服务的更高要求,武汉市急救版图也在不断拓宽,急救触角“上天入水”。

“武汉水域面积大,江河湖泊错综复杂,溺水事故时有发生。”江旺祥说,为弥补水域急救资源和水上警情协调处理能力不足的短板,武汉市急救中心依托东湖医院建成东湖水上急救站;与长江航运总医院合作建立长江流域湖北段的第一个水上急救站——滨江水上120急救站。到今年底前,武汉中心城区将布局3个空中急救站、3个水上急救基地,急救网络覆盖水陆空。

640 (3).png

分秒必争

患者“上车即入院”

独居老人、聋哑人等群体在突发疾病时无法自主求救,打开手机,即可一键报警。

这是武汉市急救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通过“互联网+”院前急救,为急救体系装上“智慧的大脑”。

江旺祥介绍,传统急救呼救模式不适合一些特殊群体,急救中心及时推出“互联急救”APP等,将GPS定位系统引入急救救援。市民只需关注“武汉急救”的官方微信号并输入相关信息,紧急情况下,一键报警,即可精准定位。呼救者地理位置信息、健康信息和电话呼叫同步到达急救中心系统,最大程度地争取黄金救治时间。

640 (4).png

分秒必争,是急救人的常态。为缩短院前、院内之间救治时间,该中心打造“患者上车即入院”的全新诊疗模式,于2016年在全国率先启动院前院内一体化建设,将医院急诊科“前移”至救护车上。

如今,武汉142 台救护车上安装了5G移动基站网络,并与6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完成信息对接。患者在救护车上的生命体征监测,可实时传送给医院急诊科,实现急救中心、救护车、院内三方急救信息互联互通,不断提高救治成功率。

密集的车流中,救护车寸步难行,曾是困扰江旺祥的难题。2019年,“急救车让行播报”在武汉上线。当车辆驾驶员使用百度地图导航时,若车辆周围1.5公里范围出现救护车,导航系统会自动发出语音,提示车主让行。

“响应速度再快点,希望就多点。”江旺祥说,2020年,通过与电信等部门合作,120调度平台实现呼救定位信息共享,引导救护车快速到达。另外,武汉市医疗机构救护车均安装GPS定位系统,实现平时掌握信息,战时统一调度。

在江旺祥看来,当好“生命摆渡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按照‘全国院前急救高地’的定位,建立体系健全、指挥高效、院前院内协同、水陆空互补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一支与特大型城市运行保障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院前急救队伍,形成城乡协调、平战结合、空地协同、院前院内一体的院前急救管理和服务模式,实现人人享有优质急救服务。”

数说武汉市急救中心

武汉中心城区已建成急救站81个,年底前布局空中急救站3个、水上急救基地3个

救护车平均出车反应时间1分9秒

救护车平均到达现场时间10分17秒

截至今年9月,武汉航空医疗救援已有154例,空地转诊成功率100%

相关图片

网友提问

 加载更多

实名反馈

看不清楚换一张

 提交 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