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的小处方
到医院看病,患者最担心的是既收不到疗效,还花了冤枉钱。而“小处方”用药精、开支少、疗效好,成为百姓热切的期盼。“小处方”背后是医者精湛医技,崇高医德,是想病人之所想,解病人之所痛。如今,在十堰市太和医院,“小处方”理念深入人心,历久弥新,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医生的良好传承。
药只用对的不用贵的
“是胸口像压了块石板,还是像针在扎,还是烈性酒状的烧灼感?”6月13日上午,太和医院名医门诊诊室,80岁高龄的张群林教授正耐心问诊,似长辈般,不厌其烦。
张群林教授是太和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的专家,2002年退休后,他也坚持坐诊、查房,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患者。他曾获得过“全国百名优秀医生”,“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张群林每周一、三上午坐诊,每个患者至少要看10分钟,每周三下午还空出时间陪患者答疑解惑。
在张群林看来,医者需坚持循证为据、最佳选择的行医准则。“就是以现代医学大量研究的结论作指导,为患者治疗提供最佳的方案。”张群林说,最佳方案往往考验一个医生的良心。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一种疾病可以有多种治疗方法,身为医者,应在强调疗效的前提下,兼顾价格费用,要让患者花最少的钱把病治好。
比如根据冠心病的病情程度,可以采取外科手术搭桥、支架植入、药物治疗。“如果患者血管病变尚可,堵塞不太严重,则可以药物治疗,但如果行支架植入,对患者反而是一种伤害。”
行医63载,张群林始终坚持“不为利动、不为情移”的处事原则。“医生不能为了一己私利,改变治疗原则,这是对患者的不负责,更有昧医者良心。”63年来,张群林始终坚守医者初心,坚持用药只用对的不用贵的,多开“小处方”,从不开商家的“回扣药”。
“开对药而不开贵药”。这是太和医院儿科桂世澄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桂世澄直到94岁高龄仍坚持一周四次坐诊,并且一个小时只看6个病人。对待患者,他坚持能吃药就不打针,且用药只用对的,不用贵的。找桂世澄看病的人,很多都是一家三代人,甚至四代人。他们说:“桂教授开的处方有时小到只有几块钱,但是疗效却很好!”
桂世澄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不是疫情影响,我还能继续坐诊。我每天在家坐卧不安,期待疫情早点结束,医院能安排我照常接诊。这样我就可以看到我的病人了,内心就充实。”
曾获得“中国好医生”荣誉称号的桂世澄是湖北医药学院和十堰市太和医院的创始人之一,他把一个甲子的时间献给了患者。这么多年来,他从来没跟病人红过脸。他用心看病,坚持给病人亲人般的温暖与照顾,朋友般的鼓励与支持,得到患者几代人的尊重。
给患者最佳的“价效比”
太和医院是鄂西北最大的医院,医疗辐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3000万人。而在这样的大医院,医生热衷于开“小处方”的医者仁心却代代相传。
52岁的张庆红是太和医院的中坚一代。身为医院肾病内科主任,她始终秉承医者初心,坚持生命至上,给予患者亲人般的关怀,全心全意为患者。
“每一个患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医生的任何一个诊断、操作,都有可能改变患者和一个家庭的命运。”张庆红说,医生肩负救死扶伤的重任,要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处处为患者着想。
“药不分贵贱,治好病就行。”在张庆红看来,“小处方”是最佳“价效比”的体现,即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尽量为患者选择有效便宜药。
工作30年来,张庆红下达的治疗方案,都以循证为据,强调个体恰当,以最有利于患者为前提。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她总是多开“小处方”,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肾病患者需要终生服药,药品开支占了治疗费用的绝大部分,作为医生,要用好患者的救命钱。”张庆红说。
曾有一名40多岁的女患者因血尿找到张庆红就诊。考虑到患者尿中红细胞小于15/HP,无蛋白尿且泌尿系检查无异常,她建议患者以健康的方式生活,不要乱用药并动态观察,每3个月复查一次,尤其在感冒或腹泻后复查,观察血尿及蛋白尿的变化。如今,患者随访已五六年,没有服用任何药物,肾功能正常,血尿无加重,整体情况都很不错。
“如果就诊时就行肾脏穿刺检查,不仅开支大,创伤也大。”张庆红说,非必要不做多余检查,不过度医疗,这是一个医生该有的职业道德,是医生的底线。
“我以我心换他心。”在张庆红看来,只要凭良心做事,真心的对待患者,就能收获患者的信任,达到医患和谐。“我们用真诚的心对待患者,他们是能感受到的。”
“小处方是医者良心”
在“患者至上”理念的熏陶和导师的谆谆教诲下,从医5年的泌尿外科医生王俊霖对“小处方”感触良多。
“‘小处方’是医者良心,彰显着大医情怀。”在王俊霖看来,医生是一份神圣的职业,应该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而“小处方”则是高尚医德的生动体现。
王俊霖研究生导师,泌尿外科主任姚启盛教授时常教导他:“患者需要的不是同情,是共情,医生需要站在患者的角度,来看待他的病情。”
“假如是我得了这个疾病,到医院来找医生,我期许得到怎样的治疗?”这种患者共情观时刻影响着王俊霖。在日常诊疗工作中,他始终恪守医德,戒骄戒躁,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做患者的知心人。他对患者高度负责,力求不留疑惑,让患者得到最科学、准确的治疗。
席世兵是太和医院儿科一名年轻的副主任医师、儿科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在他看来,一名内科医生的毕生追求,是不断淬炼自己的诊治水平,在精准的临床诊断基础上,用最少、最简单的药物取得最好的疗效。
“开任何一张处方,我们都要学会做‘减法’,减少并发症,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在医疗工作中,席世兵始终坚持能观察就不吃药,需吃药就尽量简单化,病房带组始终要求年轻医生在疾病诊治过程要抓主要矛盾,治疗要多做减法的原则。
曾有一名6岁患儿因咳嗽一月余到太和医院儿科门诊就诊,此前,患儿到外院就诊,被诊断为支气管炎,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共5种药物治疗一周缓解不佳。席世兵接诊后,详细询问患儿病史,并仔细体检后,诊断患儿为咳嗽变异性哮,对症雾化加口服一种药物治疗,最终缓解。
“小处方”小而精悍、价廉质优,彰显高尚医德,更关乎民生福祉。“小处方”的开具,需要医生拥有精湛医术,更离不开医生的大医情怀。小小处方传递医者温情。老百姓呼唤什么,我们就做什么,57年来,太和医院老中青三代接续传承,用一个个 “小处方”赢得百姓美誉,守住医者良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