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体|登录|注册

武汉中医一根银针带出大批非洲中医

2023-04-06 09:58 长江日报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2月9日给第19批援助中非共和国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回信中说,你们在中非克服工作生活上的困难,用心服务当地民众,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

定穴、取针、消毒、刺入、捻转、提插……4月3日,阿尔及利亚本·阿克隆医院中医中心里,拉希姆医生收放自如地操作,在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医生周薇的指导下,她已能独立用针灸治疗当地面瘫患者。许多患者治愈后成了“中医粉”。中医针灸因疗效获得当地百姓广泛认可。

本阿克隆医院中医中心,针灸分队与当地医务工作者合影。

1963年4月6日,中国政府向阿尔及利亚派出了第一支援外医疗队,湖北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徐贤泽把针灸疗法带到了非洲。“中国神针”在当地叫响。

60年,一根根银针西行,为数十万非洲人民通经络、释病痛;一代代武汉援非中医跨越山海的奔赴,在非洲垒砌中医针灸的“地基”,接力续写我们和中非人民友谊长存的佳话。

砭而刺之,热而熨之。两千七百多年前的中医传统疗法——针灸,经由武汉援非医生接力,让中医药文化在非洲大地上生根发芽,成为中非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一张独特名片。

把课堂从武汉“搬”到9000多公里外

湖北派遣援阿医疗队员人数居全国前列

2021年11月14日,在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来自湖北的中国援阿医疗队医生杨翊(左)接诊的一名患者(中)展示1994年与中国医生合影的老照片。新华社发

“为什么舌头能看出肝的问题?”“什么叫作气血?”2023年4月3日下午,阿尔及利亚本·阿克隆医院中医中心,现任针灸分队队长、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医生周薇带教的中医诊疗理论课上,十多名当地医生正学习望闻问切四诊法。他们紧盯着教案,没等老师开口,此起彼伏地举手提问。

这般“火热的课堂”在这里已经持续4年多了。2018年11月,湖北省中医院与阿尔及利亚本·阿克隆医院决定合作共建“中医中心”。它既是治疗中心,也是一所“流动”的学校,在针灸基础上,不断扩展中医临床各专业课程,将课堂“搬”到了9000多公里外的非洲大地。

“出发前我们就设计课程、准备讲义了,每周2次培训,一次2个学时,经过40多个学时的培训,学员才能取得从业资格认证。”中国第26批援阿医疗队针灸分队队长、中医中心首任队长、省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胡锋介绍,2019年至2020年,他在当地工作16个月,和队友先后培训近300人次,十多名阿国医生结业后通过考核取得认证证书。他们学成被分配到阿尔及利亚各省中,用他们所掌握的针灸技术,服务于本土百姓,让传统的中医针灸技术在阿尔及利亚得以推广和应用。

胡锋(右一)为阿尔及利亚医生培训,教他们取穴。

2020年,本·阿克隆医院来了一位特别的实习生,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针灸专业研究生的阿尔及利亚女孩芮涵。放假回国的她听说首都有中国来的针灸专家,兴奋不已,主动到医院拜师。“小姑娘每天跟着我们扎针,她告诉我说,自己从高中开始就想学习中国针灸。”胡锋不禁感慨:“我们的医疗队真的在阿尔及利亚播下了中医的种子!”

相比药物、手术,针灸凭借简便效廉验的特点,深受阿尔及利亚患者的追捧,许多患者治愈后成了“中医粉”,逢人就夸中医效果好。口口相传下,预约针灸治疗的百姓甚至排期到数月之后。

就连在阿尔及利亚的华人也成了针灸“导医”。中铁建工集团派驻到阿尔及利亚工作了十多年的哈先生,4月3日在电话采访中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当地百姓非常信任中国传统针灸术,常有非洲朋友向我打听哪里能找到中国医生扎针灸。”

2022年9月,最新一批支援中医中心的针灸分队来到这里,截至今年3月底,治疗人数已经达到了11288人次。

“有夫妻组队来治的,还有爷爷治好后,又带着孙辈来就诊。”周薇说,上个月,她接诊了一名患面瘫的12岁女孩。交谈中得知,多年前,女孩爷爷因受风寒患了面瘫,左侧面部失去知觉,嘴眼歪斜,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慕名找到中国医疗队,通过针刺法治疗面瘫很快就基本恢复了。孙女出现症状后,老人第一个想到去找“有神针的中国医生”。

“在中医中心,很多当地病人一瘸一拐地进来,‘活蹦乱跳’地出去。”周薇在电话中向记者这样形容,爽朗的笑声中透着对中医文化的自豪和治愈病人的成就感。“每次跟病人扎完一个疗程的针之后,很多患者在最后一天依依不舍,握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热情的还会拥抱、亲吻我们的脸颊。看到他们好起来,我们发自内心地高兴。”

周薇(中)与当地医生、患者合影。

“针灸非常适合在国际上进行推广。看到传统中医适宜技术在非洲扎根,我们既自豪又充满使命感。”胡锋说,就在当日,他接到周薇提出的特殊申请:帮忙采购银针。原来,新冠疫情过后,中医中心门诊量陡增,此前带去的5万根针灸针损耗超出预计,急需补充。据了解,5月份,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周仲瑜计划前往阿尔及利亚,在中医中心给当地医生开展教学培训工作,届时,正好为周薇团队送去补给。

据湖北省卫健委统计,60年来,湖北累计派出27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队员达3522人次,派遣人数居全国前列,且每一批医疗队都有中医身影。

首支24人医疗队半年援助期延至两年半

中国银针收获北非患者信任

湖北省中医院医生徐贤泽救治阿尔及利亚儿童。(资料图)

1963年4月,应阿尔及利亚政府请求,我国派出第一支以湖北医务人员为骨干的24人医疗队远渡重洋,由此掀开了中国援外医疗的历史篇章。

援助地赛依达,靠近撒哈拉沙漠。当地生活贫苦,医疗条件简陋,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工作环境很艰苦,语言不通、饮食不便,有时局势还有些紧张。”首批援阿医疗队成员、今年89岁的湖北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徐贤泽在与后辈交流时回忆。

除了面临严峻的生活环境,最大的问题还是信任危机。阿尔及利亚的医疗主要是西医,百姓对中医的认知几乎是零。一开始,当地居民对中国医生和医术半信半疑。很快,中国医生就以实际工作说服了他们。

白内障是当地常见病,却无法医治,医疗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愈了患者,当地居民奔走相告;受到当地地中海气候影响,居民患面神经炎(即“面瘫”)风险较高,而这正是中医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通过针刺相应穴位,原本口眼歪斜、面无表情的患者,面容恢复正常,微笑着离开医院;一些腰椎疼痛、膝关节疼痛的患者,通过针灸治疗,症状很快缓解。徐贤泽更是利用针灸治疗,治愈了饱受“幻肢痛”困扰的截肢军人,针灸治疗因而在阿尔及利亚日益闻名。

针灸治疗方便安全、副作用小,疏通经络后可以达到快速镇痛的效果。为了赢得当地百姓的信任,医疗队除了完成医院工作,还定期下乡巡回医疗,翻过草原、越过高山,有时甚至步行数十公里,为居民义诊送医送药。

渐渐地,当地老百姓逐渐接触针灸、尝试针灸、了解针灸、相信针灸。他们将针灸称为“利白拉”,翻译过来就是“中国神针”的意思。

中国医生也成了“最尊贵的客人”。徐老回忆,医疗队时常会被邀请参加当地人的婚礼,还两次受到阿尔及利亚总统的接见。

中阿双方最初约定了半年援助期,但半年到期时,却受到阿方的强烈挽留。医疗队在阿尔及利亚一待就是两年半,直到1965年10月才回国。出发去非洲前,徐贤泽的妻子正怀孕,他临行前交代:“生了男孩就叫彬,生了女孩就叫纹……”等回到武汉时,儿子小彬已经2岁多,看着眼前陌生的爸爸,在大人们的起哄下,张口就叫“哥哥”,引起一阵哄堂大笑。

徐贤泽回到武汉,他的同事、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王全奇医生接过了援非“接力棒”,踏上阿尔及利亚的土地,继续用针灸为非洲人民祛除沉疴。此后,这根“接力棒”不断往下传,中非情谊历久弥坚。

中国第28批援非医疗队队员

正在武汉接受集中培训

孙国杰教授(图右)在阿尔及利亚。

“我们有责任传承祖国医学,为人类健康贡献针灸力量。”年过八旬的湖北中医药大学孙国杰教授谈及援非经历、中医针灸,总是神采飞扬。

1976—1978年,孙国杰被选派担任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针灸科主任,让中医针灸在当地“圈粉”无数。

“针灸是‘绿色疗法’,是运用最多、最易被接受的传统医学。”多年来,孙国杰一直积极倡导和推动针灸国际化。看到针灸疗法被越来越多的非洲人民熟知和喜爱,他欣慰不已。

1997年,应阿尔及利亚政府要求,我国援阿医疗队在首都阿尔及尔新增了一支针灸分队,分别肩负穆斯塔法医院、本·阿克隆医院和总统府门诊的医疗工作,业余时间还承担着我在阿同胞的针灸治疗和部分出诊工作。

从医疗队配置针灸专家,到单独成立一支针灸队伍,从在沙漠牧区提供医疗服务,到走进阿尔及利亚首都,“中国银针”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

1998年,时年45岁的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医生罗惠平成为针灸分队的一员,踏上援阿之路。当时受援医院的中医医疗器械匮乏,出发时,罗惠平拖着两个大行李箱,装着的大多都是针、艾条、电针仪、火罐……“人肉”背着漂洋过海。

罗惠平为患者扎针治疗。

“到这儿之前,我从未想过这里的针灸接受程度如此之高。后来才意识到,数十年的医疗援助已经在这里深耕下中医的种子。”

小小的针灸诊室里,罗惠平和同事们每天要接待100多号病人。尽管忙碌,她对病人的治疗从不懈怠,精湛医术与谦和态度,让针灸分队获得当地人民的信任,并结下深厚的情谊。

“病人做完治疗,经常要接我们去家里做客,特别是到他们庆祝传统节日的时候。知道我们出行不便,还会开车接我们出去旅游。”罗惠平回忆道。

因割舍不下对非洲朋友的感情,2008年,罗惠平再次踏上援非之路。当年下半年本应退休的她,延迟了一年半退休,将自己最后的从医职业时光留在了非洲。

“虽然条件苦,但是每当我回忆起援阿的岁月,我觉得非常自豪。”罗惠平眼里透着坚定,她说,“人家说我们援外医疗队的医生都是民间大使。作为中国针灸医生,我们带着国粹针灸走出了国门,让大家都来认识中国,认识和喜爱中医药文化。”

除了罗惠平,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冯斌也曾三次援阿。他在阿尔及利亚先后医疗援助8年。“我的父母亲都是援非医务人员,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从小对这片土地有一种莫名的向往。”冯斌说,队员们走在街上,当地人都会用“ami”打招呼,就是“你好”的意思;当看到我们队服上“China”的标识,他们会竖起大拇指,这不仅仅是对我们医生的感恩和尊重,更是表达中阿两国友谊的心声。

冯斌(左一)为患者治疗。

“阿国人民对中医的认可、对针灸的喜爱,是一代代针灸前辈们辛苦耕耘结下的‘果实’。只有有真本领能治好病,对患者关爱,才能保护好这来之不易的‘果实’。”第25批援阿针灸分队队员、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医生谭三春说。

60年来,27批针灸医生先后接力,一支“永驻”的医疗队不间断地为阿国人民“针情援助”。

3月,又一批医务工作者正在武汉接受集中培训。他们是中国第28批援非医疗队队员,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医生刘思敏将接力担任针灸分队队长。医疗队将于今年8月踏上征程,续写中非友谊。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