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风暴中心,有一条“协和战线”
在与新冠病毒的遭遇战中,湖北省武汉市的医院和医务人员最先感受到了威胁。其中一些大医院快速反应,在抗击疫情的各个阶段全力以赴,携手来自全国各地的援鄂医疗队,为武汉人民、全国人民筑牢了第一道防线。自今日开始,本报推出“武汉医院战疫印记”系列报道,回望这段武汉白衣战士以命相搏的艰难时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一直都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面对汹涌的疫情,武汉协和医院充分发挥国家队的实力与担当,收治5200多人次新冠肺炎患者,接诊2万多名发热患者,管理两家方舱医院,成为武汉市收治人次最多的医院。与此同时,武汉协和医院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该院西院、该院肿瘤中心与各地的援助队伍协同作战,拉起了一条护卫武汉的“战线”。
在过去的两个多月,武汉协和医院的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贡献一己之力,推动着战“疫”走向胜利。
紧急开战
发热门诊负重运行
开战的日子恍若眼前。2019年12月31日,武汉协和医院正式启动不明原因肺炎的防控工作。医院多次开会布置相应工作,将此前的三区两通道发热门诊的设置构架再度梳理改造,严格按照传染病管理要求,设置独立的空间,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迅速协调调动发热门诊各个岗位人员及设备全部到位,制定出发热门诊的应急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尽力满足“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要求。
很快,这套发热门诊体系高效运行起来。主院区感染科的一层病房被腾出来,设立呼吸传染病隔离病房,专门收治相关患者。随着患者数量增多,隔离病房从1层楼开到了2层楼、3层楼。
开设24小时发热门诊后,第一天接诊量只有50多人,但是第三天就上升到100多人,之后继续攀升到200多人、300多人。面对越来越多的发热病人,原有的门诊空间一下变得异常拥挤,整天都是排队候诊的人群,需要留观抢救输液的病人也日益增多。
各个科室的医务人员被抽调到发热门诊,从事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等救治专项工作。其中,由15名呼吸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高级职称医师组成的资深专家组,从事肺炎患者鉴别诊断、综合救治。发热门诊面积扩大5倍后,仍负重运行,最高峰每日接诊近1000人。
武汉协和医院院长胡豫介绍,医院发热门诊在全市开设最早、功能最全、抢救最多。开放至今,共为23187人次的各类疑似、轻症、重症、垂危患者进行了筛查、分类、诊治、抢救、转运服务。咽拭子采样10253人次,抢救急危重症1134例,紧急心肺复苏57人次,呼吸机救治400余人、插管17人,输液治疗22842人次。“不论数量、疑难程度,均居湖北省之最,成为阻击病毒、救治武汉人民生命的第一道钢铁长城。”胡豫说。
鏖战时刻
对外公布一系列“全国分享”
在武汉宣布“封城”之前,武汉协和医院已经迎来了鏖战的艰难时刻。
1月20日,武汉协和医院全院动员,成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流调、信息统计等6个小组,并联系地铁管理部门,封堵了通往医院门诊楼的地铁口。其间,医务办公室所列的关于医院疫情防控的工作要点,迅速流传到网络上,成为疫情之初争相传阅的“网红PPT”,为各地开展新冠肺炎防控提供了借鉴。
1月23日,武汉“封城”,武汉协和医院集中对外公布了一系列“全国分享”——
急诊科主任张劲农等专家连夜修订《武汉协和医院处置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策略及说明第四版》《上呼吸道感染及病毒样肺炎初步诊疗方案(草案)》,提出了疫情防治的“协和解决方案”,为早期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提供了指引,发布后点击量瞬间突破100万;(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放射科在全国率先发布《2019-nCov肺炎影像学表现》,提供了大量影像学诊断案例,为将“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作为湖北省临床诊断病例标准提供了基础;
中医防治方案第一版通过该院官微发布,在防治新冠肺炎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该院麻醉及危重症研究所是华中规模最大、手术量最多的麻醉诊疗中心之一,承担了全院急诊插管、麻醉及监护治疗任务,快速制定实施了相关感控工作流程,并向全国同行分享。
在“最强大脑”加速运转的同时,出差、休假在外的医生纷纷逆行回武汉。比如,远在上海进修的该院感染科主治医生朱彬,从上海乘飞机到长沙,再租车回到武汉,投身发热门诊的战场。其他省份的医务人员也逆行向武汉挺进。
迈向会战
国家队主战场实现1+1>2
疫情中心,从鏖战向会战迈进,每一刻都是艰难的。
1月25日,武汉协和医院接到通知,该院西院将作为接收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要把综合性的医疗院区改造成符合要求的传染病医院,缺施工队、缺材料,更缺时间。”武汉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玉说。
严峻时刻,外界纷纷提出捐助,有人向张玉提出要捐钱。张玉回答:“我们更需要建筑材料、防护物资、病床和呼吸机。”
全院职工各显神通,西院在既定的时间内筹集了建筑材料,完成了病房改造任务,为武汉市新增了810张病床。1月29日,西院迎来了首支省外医疗队的接诊,随后扩充到21支援助队伍。
“我们为抗击疫情倾尽了所有。”张玉说,以西院为例,其重症和危重症比例达到98.2%,“我们咬紧牙关,尽力挽救每一个生命”。
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面临诸多挑战。省内外队伍如何实现1+1>2?在新冠肺炎救治的初期,武汉协和医院组织了11支省外援助医疗队,第一时间编写了《新冠肺炎诊疗应急工作手册》,极大方便了医疗队开展工作,使院前转运、院内救治、院后康复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危重型患者死亡率较高问题如何破解?武汉协和医院建立重症、危重症患者预后预警模型,从年龄、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肺CT病变累积范围等4个方面,预测评估患者病情发展趋势,提前干预。重症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多,如何精准施治?武汉协和医院成立了气道管理流动小分队、心脑血管小分队、护肾小分队,开展多学科战时会诊,实行一人一策,精准施治。
2月2日,武汉市宣布建设首批3家方舱医院,武汉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被任命为江汉方舱医院院长。36小时内,这家总床位超过1600张的方舱医院完成了室内空间改造,制定出了一系列流程、岗位、文书等制度,于2月5日运转起来,为后续方舱建设提供了范本。
2月11日,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被征调为第四批“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定点收治医院”。集结令下,肿瘤中心24小时内腾空病区,完成病房改造、防护物资筹备和3支本院医疗队的组建。12支国家医疗队紧急奔赴武汉,与该院汇合,共同战“疫”。
2月21日,以武汉协和医院为依托的江汉开发区方舱医院开始接收患者。
至此,武汉协和医院形成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五大战场,串成了一条“协和战线”。其中,西院和肿瘤中心负责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两家方舱医院负责救治轻症患者,医院本部开展非新冠肺炎患者服务。
“凡星”闪耀
凝聚协和智慧和力量
武汉协和医院扎根武汉154年,早已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我的城,我来守!”无数普通的协和人用身躯筑起抗击疫情的坚强防线。
疫情初始,张劲农就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他结合自己抗击SARS的经验,迅速总结出针对新冠肺炎的协和经验与方案,供全国同道参考。在抗疫中,他不幸感染,但隔离期间仍笔耕不辍。“倒下了,大不了再站起来!”3月初,他便重新投入工作。
从接诊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至今,武汉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周琼教授已经连续工作数月。身处最前线的她,每天穿着厚重的三级防护隔离服,连续工作8小时以上。晚上,周琼还要在各类发热会诊群里进行会诊交流直到深夜。
感染病科医疗主任童巧霞教授,已经58岁了,一直坚守在一线。为了减少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她经常一人包揽重症病人咽拭子采样工作。
春节前夕,重症医学科尚游教授主动请缨,迅速组建一支“快速反应团队”,前往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协助进行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立即插管,上ECMO!”面对一例例从外院转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危重症患者,尚游带领团队迅速实施抢救。
2月中旬,呼吸科张建初教授、内镜中心蔡开琳教授牵头成立了“内镜清肺小组”,开始为危重症患者开展纤支镜清肺。“左肺完全变白,连续两天纤支镜清洗后,效果明显!”蔡开琳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条信息,配上了“内镜清肺小组”为一位患者清洗前后的胸片。“这位病人做纤支镜清肺之前的氧饱和度是70%多,做完之后恢复到95%以上。”新冠疫情期间,蔡开琳和许多外科同仁自愿申请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危重病区进行支援。
为了有效地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快捷灵敏的检测,检验科主任王琳教授率领团队在省内率先成立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及时开展了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每天可开展核酸检测项目1400份,24小时不停歇的检测为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只要国家有需要,协和医院就倾其所有、不遗余力,这就是协和国家队的使命和担当。”胡豫说。争分夺秒的协和加速度贯穿于整个协和战线:24小时除夕夜实现线上门诊,36小时的方舱医院改建, 48小时完成肿瘤病房改造,西院区边改造边收治……这是协和人在国家“应收尽收 应治尽治”防控战略中书写的协和答卷。(首席记者 叶龙杰 通讯员 聂文闻 张玮)
(来源:《健康报》2020年3月26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