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协和红色基因 | 戴济民:协和学医,毛泽东口中的“红色华佗”

协和红色基因 | 戴济民:协和学医,毛泽东口中的“红色华佗”

2021-04-29 21:18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切实做好党史学习教育深刻领会红色精神,热切感悟榜样力量我院特推出“协和红色基因”特色专栏,聚焦老一辈协和人的红色故事,首期我们追忆了从协和走出的新四军医院院长谈太阶的故事,感悟了“革命虽艰,有心亦可百炼成钢”的红色精神。今天,让我们满怀崇敬之心品味毛泽东口中的“红色华佗”戴济民的济世情怀。

  毛主席说:

戴医生,我们红军非常需要像您这样的好医生啊!您参加红军,就是我们的红色华佗呀!

    红色名片

戴济民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医务工作者

红一方面军战地医院院长

长期跟随毛泽东、朱德南征北战

新四军副部长兼后方医院院长

新中国卫生部监察局局长

    半工半读,协和学医

解放前,协和医院曾创办大同医学校。该校从创立到结束共历时十五年,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本土中国医生。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一位就是我党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红医”——戴济民。

戴济民,曾名戴惠黎,1889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一个贫民家庭,中学毕业后,他进入汉口大同医学校学习。

汉口大同医学院,是汉口第一家高等医学院校,由协和医院的前身汉口仁济医院于1902年创办,学校的教师均由协和医院的医务人员担任。戴济民初入学时,无依无靠,没有经济来源。但得益于学校的半公益性质,他与校方达成了10年的半工半读协议:前5年免费学习,后5年无偿为医学院服务,10年期满发放毕业证书,允许自立行医。

汉口大同医学院教师合影

凭借协和医院丰富的临床资源与优秀的师资条件,戴济民在汉口大同医学院接受到良好的医学教育。学校的学习科目参照英国医科院校制定,囊括物理、化学、解剖、组织、生物、病理、药物、治疗、卫生、法医、外科、内科、小儿科、产科、妇科、耳鼻喉、皮肤花柳等。教材均选用最新翻译的西方医学典籍,人体骨架等教具则从日本购买。因为学校旨在培养本土中国医生,所以要求在校外籍老师用中文授课。

汉口大同医学校毕业证书

如若革命没有爆发,戴济民与学校完成“10年之约”之后,也许会正式成为一名协和医生。但当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戴济民受到革命局势和内心追求的双重驱动,毅然离开大都市汉口,来到江西九江,投身国民革命军的救护工作。

毛主席邀请“戴菩萨”出山

1913年,戴济民离开九江到吉安,创办惠黎医院,并任院长。他秉承仁爱济世思想,创办医院以救人为本,意在“惠泽黎民百姓”。戴济民常年蓄着大胡须,身材瘦削,身着长衫,为人质朴,办院18年,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救苦救难的“戴菩萨”。

1930年10月4日,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的红一军团,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援下,第九次攻打吉安城终于取得了成功。但由于作战规模扩大,人员伤亡惨重,医疗救护工作十分繁重。红军亟需具有高超医疗技术的医务人员。② 红军将领罗炳辉对戴济民的医术医德十分了解,于是决定向毛泽东引荐他。

罗炳辉和戴济民先生(左)在山东留影(翻拍自《党史纵览》2014年09期)

通过引荐,毛主席来到戴济民家中,两人相谈甚欢。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孜孜追求深深感染了他,当他听说红军缺医少药时,动情地说:“若你们不嫌弃的话,我愿意参加红军,为劳苦大众服务!”毛主席听闻万分欣慰:“戴医生,我们红军非常需要像您这样的好医生啊!您参加红军,就是我们的红色华佗呀!”

戴济民随即动员城里的其他医生,一起去查看集中在青云山大庙里的红军伤病员。在看到一千多名伤病员无医无药的痛苦情形后,他着手筹组起一所医院,取名为工农革命红色医院,自任院长。全院编为四个休养连,收治轻重伤病员。由于缺乏药品器械,他将自己医院的全部医疗药品贡献出来。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伤病员大部分痊愈归队。

之后,戴济民跟随毛泽东、朱德转战南北,艰辛备尝,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任劳任怨,一生为人民

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戴济民将自身命运与革命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同全军将士同甘苦共患难。1933年,中央给予他每月80元的最高津贴,但他深感革命事业比个人家庭需要更重千百倍,请求组织取消自己的高津贴,不等组织批准,就将70元捐献出来;留下的10元也常常和同志们共同使用。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迅速发展。由于伤病员增多,医疗任务繁重,戴济民不得不骑自行车来往于伍佑和盐城军部之间,对伤病员安全、政治思想工作、给养工作等日夜操劳;解放战争时期,戴济民先后任东北军区卫生部医务主任、副部长,中南军区医药顾问,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新中国成立后,他任卫生部监察局局长,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8年10月1日,戴济民在北京以九十岁高龄逝世,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汪东兴、聂荣臻、谭震林、张鼎丞、姬鹏飞,以及时任中央军委负责人粟裕等送了花圈。追悼会由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贺诚主持,总后勤部部长张震致悼词——

“戴济民同志1930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把自己私营医院的全部器械、药品无条件地献给红军,并且积极培养医护人员,为红军医伤治病。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忠于党,忠于人民,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朱委员长,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刻苦钻研医疗技术,坚持又红又专,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纵观戴济民九十年的漫长一生,从中学毕业到汉口学医,再从九江办医到吉安参红军。他的“红医”生涯,起点在汉口,起步在协和,让协和人感到骄傲与豪。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