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 勇闯科学“禁区” 助力健康扶贫 致力医学科普

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 勇闯科学“禁区” 助力健康扶贫 致力医学科普

2021-04-28 15:49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陈孝平,男,1953年6月出生,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

陈孝平在肝胆胰外科领域做出了较系统的创新性成果。提出新的肝癌分类和大肝癌可安全切除的理论;建立控制肝切除出血技术3项和肝移植术1项;提出小范围肝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理念,建立不缝合胆管前壁的胆肠吻合术和插入式胆肠吻合术;改进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操作步骤,创建陈氏胰肠缝合技术等。这些理论和技术应用到临床,效果显著,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肝脏外科领域的发展。他注重自身医德修养及教书育人,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7年制《外科学》,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规划教材《外科学》第1、2及第3版,五年制《外科学》第8版,以及配套教材、专著及参考书20余部。他成立了陈孝平志愿者团队,多次带领团队前往贵州、甘肃、大别山区、恩施等革命老区、偏远地区开展大型公益义诊活动,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省份,为危重病人带去了“院士级”的医疗服务,更好地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他领衔成立全国首个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倡导和组织武汉地区一大批医学专家团队积极引导公众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防病治病科学理念。

勇闯禁区  为世界医学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跟着国外走,永远只能做老二。”陈孝平说,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条件有了大幅提高,我们不能一味盲目模仿国外的技术。陈孝平站在肝脏外科历代前辈的肩膀上,勤奋思考,勇于实践,一步一步脚印,踏实地打破着肝脏外科领域的种种“禁区”,每一步都镌刻着他对疾病的思考、对生命的专注。

在肝脏外科领域,陈孝平被业内称道的是打破了该领域5个手术禁区,在世界创立三项中国人的原创手术方式,这些方法很快在基层医院得到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中国肝病手术治疗水平。敢于质疑和挑战,陈孝平带领团队突破束缚,打破一个个手术禁区。

大肝癌能否手术切除?以往认为,肝癌的手术切除主要适用于早期的小于5厘米肝癌;对于大肝癌,只能先栓塞,肿瘤缩小后再行二期手术切除。基于上述观点,引起了大肝癌能不能手术切除的议论。在外科临床实践中,往往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大肝癌手术切肝量大,肝组织手术剩余少,易发生肝衰竭并导致死亡。而影像学和外科临床研究结果又表明:相同解剖范围内的肝切除,肿瘤越小,切除的正常肝组织量越多;癌肿越大,切除的正常肝组织越少。而且大肝癌患者,无瘤侧的肝组织代偿性增大,病侧肝组织由于肿瘤压迫和破坏,有功能的肝组织残存量很少。此时,患者主要依赖无肿瘤一侧的肝组织维持肝脏功能。陈孝平认为从理论上讲,大肝癌切除不一定发生肝功能衰竭。之后大量的手术证实,大肝癌是可以安全地实施肝切除手术。

常温下肝脏耐受缺血的安全时间是多少?以往认为,常温下暂时阻断肝门血流一般不应超过15分钟。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同济医院外科抢救的2例患者阻断肝血流时间均超过了20分钟,未出现不良后果。陈孝平团队由此对于“常温下暂时阻断肝门血流一般不应超过15分钟”这一传统理论提出质疑,并开展了相关实验和临床研究。家兔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常温下耐受缺血安全时间是60分钟。深入的临床研究表明,在无活动性肝炎、严重肝硬化、脂肪肝的病人,肝常温下阻断入肝血流时限达40~60分钟是安全的。这一研究结果为肝切除术的安全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怎样解决肝切除术中大出血这一难题?肝切除术中大出血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陈孝平团队3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建立了3种有效控制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技术,并在全国60余家三甲医院中得以推广应用。

简化的全肝血流阻断技术,不解剖肝门的解剖性肝切除技术,特别是新的肝脏双悬吊技术的奇思妙想让肝脏手术不再是禁区。陈孝平在手术中发现,肝脏手术有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将手术中肝脏悬吊起来充分暴露,传统的肝脏悬吊技术因为是用坚硬的器械盲穿悬吊,极易损伤肝脏血管出血。这样的手术难题时常会挡在医生面前。陈孝平想,绳样的手术带不是很软吗,这总不会碰坏肝脏脆弱的血管吧,于是他在肝后下腔静脉右侧与右肾上腺之间建立肝后间隙的通道,沿这一通道置放2根手术常用软条带,1根向左拉,1根向右拉,这样就容易暴露出肝深部的断面。其显著优点是操作简单而安全,而且2根悬吊带向左右牵拉时可更好地暴露深部的断面,有利于控制两侧断面的出血。一次次摸索跨越了道道难关。

陈孝平不断创新,简化了肝切除的方法,提高了肝切除的安全性,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肝脏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使我国肝脏外科领域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他的研究成果已在国内70多家地市级以上医院推广,临床应用2万多例。

胰腺癌被称为是“癌症之王”,这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是目前唯一可能根治的方法。而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最严重,也是最凶险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8%~50%,而由此引起的病死率占总病死率的20%。

为了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1995年,陈孝平院士就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陈孝平院士又对这个技术进行了两次改进,让操作变得更简便。

灵感迸发,2005年,陈孝平院士忽然想到用“打桩”的方式来进行吻合,大大地降低胰瘘的发生。这一方法为世界首创,解决了肝胆胰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因此命名为“陈氏胰肠吻合”技术。2018年4月,陈孝平院士作为美国外科协会资深荣誉会员,出席美国外科协会第138届年会。会上,陈孝平院士与国际同行交流“陈氏胰肠吻合”技术,获得国际同行赞誉。

一个个“经典医学论断”被陈孝平教授彻底推翻,一项项“空白”被填补,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均已应用于临床并推广到全国,数百万患者因此受益。极大地推动着中国肝脏外科的迅猛发展,为世界肝胆胰治疗做出了自己原创的贡献。

助力健康扶贫  在爱国奋斗中书写精彩人生

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陈孝平认为要全心专注于医学科学事业,孜孜追求,忘我工作,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在爱国奋斗中书写精彩人生。

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陈孝平志愿者团队及湖北陈孝平科技发展基金会的工作,促进革命老区和偏远地区的医学科技发展,提升当地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他多次带领志愿者团队前往贵州、甘肃、大别山区、恩施等革命老区、偏远地区开展大型公益义诊活动,为当地居民免费诊治,为危重病人带去了“院士级”的医疗服务。湖北陈孝平科技发展基金会为救助各地贫困病人共计支出120万元人民币。

2018年,他倡导的中国肝胆胰专科联盟在汉成立,旨在通过整合实现资源共享,解决边远地区群众看病的问题,提高基层医生的业务水平。以中国肝胆胰专科联盟为基础,陈孝平院士团队先后在武穴、阜阳、贵阳、利川、甘肃等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开展了30多次义诊。截至目前,他们共为逾3000位居民进行免费诊治,为近百名贫困病人开展手术。

同时,还前往各地省市级医院进行学术交流,为当地医院提供了强大的医疗技术支持,为偏远地区、革命老区、基层医院青年医师每季度举办一次培训班,进行规范性外科技术培训及疑难外科手术技术的交流探讨。

致力医学科普  推动疾病预防关口前移

2020年8月27日,“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揭牌,这也是全国首个由院士领衔命名建立健康科普工作室。在陈孝平院士的号召下,90余名武汉地区知名专家加入到了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的专家团队,他们与新媒体传播深度融合,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形式各样的系列群众性、社会性健康科普宣教活动,形成广大公众认可、喜爱的科普教育品牌,全面提升广大市民的健康素养。

2021年3月30日,陈孝平做客“长江云”直播间,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健康进万家——“323”攻坚行动》首场科普直播,讲述《保护你的“小心肝” 阻断肝癌进化路》。作为湖北省“323’”攻坚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他希望通过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医学专家参与医学科普,引导全面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让每一个都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作为“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陈孝平院士一直以来不仅全心专注于医学科学事业,不断在专业领域实现创新突破,还始终致力于科技志愿服务工作。他说,开展医学科普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举措,也是武汉市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家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加快推动疾病预防关口前移,加强医学科普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也希望有更多的医学工作者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