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当阳市AI赋能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宜昌市当阳市为切实提升基层诊疗服务能力水平,结合医疗人工智能技术,以AI赋能信息联通系统,建设“智医助理”“区域心电一张网”“区域智慧药学”等系统,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一、坚持高位引领,落实政策保障
一是领导高位推动。市卫健局主要领导报请市政府分管领导,先后4次带队前往仙桃、黄冈、秭归等地深入调研考察,学习各地优秀先进建设经验,研究项目可行性。市紧密型医共体组织专家组进行11轮实地考察,召集医共体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多次研讨,确定医共体信息化支持基层能力提升方案。二是争取多方支持。我市争取抗疫特别国债资金,投资3000万元开展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市紧密型医共体总医院利用三级甲等医院创建资金,投资4200余万元,开展智慧医院建设项目;2023年争取高质量发展资金全部用于紧密型医共体智能信息化项目,全市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构筑医疗信息化系统。三是严格督办进展,“智医助理”“区域心电一张网”纳入市委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项目,由市紧密型医共体办公室推进,市委督察局督办建设进度,局领导每月定期调度进展,市领导多次现场办公,协调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项目建设初期,邀请有相关经验的第三方监理公司,对项目实施全流程监管,局领导现场试用系统功能,确保系统“好用”、“能用”。
二、找准堵点痛点,切实服务基层
“辅诊断,提质检,语音外呼替人忙”。针对我市基层能力不足、服务量大、智能化水平低的问题,建设了“智医助理”项目,构建了人工智能辅助诊疗、运行监管、智能语音外呼一体化系统。本项目覆盖当阳市10家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9家村卫生室,以人民群众卫生健康需求为导向,切实提升乡村医生诊疗准确性、基本公告卫生服务便捷性,推动基层诊疗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升。系统上线以来,共开展AI辅助4788208次,规范历史病历数173594份,查出历史不规范病例数6440份,病历规范率提升至96.42%,同步减轻了公卫工作人员工作量,基层医疗质控检查也由线下转化为线上。
“一张网、两中心,智能防护生命线”,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胸痛诊断能力,打通心血管疾病救治起跑的第一公里,我市实施了“心电一张网”项目,为全市149家村卫生室、10家乡镇(街道)卫生院、3家市直医疗机构配备了222台心电图机,同时依托医共体总医院与中医医院分别设立心电诊断中心与副中心,民营医院主动接入,串联市、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做到了基层首诊、市级诊断、数据互联,避免群众跑路。2024年以来,预警、转诊疑难心血管疾病患者42名,全部及时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有效守护了群众生命安全。
“查用药,AI断,处方增效保健康。”从基层医疗机构执业药师不足的现状出发,为提升全辖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合理用药水平,依托紧密型医共体总医院,整合先进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建成一个集临床用药实时审查、药师人工审方、医药学信息在线查询、处方点评、统计分析于一体的智能合理用药系统,涵盖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最大程度避免了不合理处方,实现了全市药学质控同质化。抗菌药物、精麻药品的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处方合理率提升至84.52%,仍在有序的升级中,市镇村三级药学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三、全局同步推进,形成协同效应
一是加强县级医院智慧化建设,利用当阳市紧密型医共体总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契机,在县级医院信息化平台建设时为基层医疗机构预留接口。二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利用医共体建设项目,投入1000余万元补强基层信息化设备及网络,夯实基层信息化基础。三是一体化推进区域互联互通,建设过程中,各项目建设均在当阳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框架内进行,由总医院智慧医院建设项目辐射“智医助理”“区域心电一张网”“区域智慧药学”等项目,市级项目与乡镇项目可共享云计算资源和网络租赁,集中配备相关设施设备等,避免了各自为战、重复建设,做到了最大化的资源集约共享。
责任编辑:姚远
稿件来源:当阳市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