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百年奋斗 医心向党
100年,穿越雨雪风霜。
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那波澜壮阔的历史,心灵震撼。
英雄壮举,浩瀚史诗,不朽丰碑。
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看病从最初的老三样,到如今的PET-CT、手术机器人、混合现实手术;从“赤脚医生”到“超级医院”……
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建党百年,奋斗百年,在这首穿越世纪的伟大交响乐章中,湖北医疗卫生事业在保障全民健康需求中演奏出无比华彩的乐章。
一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档案馆里,一张张发黄的手术照片定格着那段尘封的历史。
上世纪60、70年代,在武汉一幢古旧的两层小楼里,刻录着“中国外科学之父”裘法祖和同事们最艰苦的时光。看似平淡无奇的实验室,一个直径约70厘米的小型消毒锅,是最先进的“家当”。这个靠一盏煤油汽灯点火、不停往打气口打气才能升温的设备,仅术前消毒就需要耗费一天的时间。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中国人第一次自主掌握了哺乳动物大器官移植的完整手术,也拉开了我国外科学的大幕。
这是一代荆楚医务工作者艰苦奋斗的缩影。
没有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就自己动手实验总结;缺少昂贵的手术器材、设备,就开动脑筋自己研制;受阻于似乎无解的难关,就在一次次失败中找寻出路。所有这些只为一个质朴信念,为了人民健康。
他们是医者也是党员。
“北有林巧稚,南有高欣荣”。新中国成立之初,高欣荣已在妇产医学领域饱享盛誉。1952年她到北京参加中华医学会会议,“为人民服务”这个朴素的口号激起她心中无限的波澜。于是,她毅然关闭自己创办的“高氏医院”,将器械设备全部捐献国家,出任武汉市立第二医院妇产科主任。
1956年,高欣荣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时至今日,她的入党通知书还保存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第二医院)。
从此,她用几十年的时间默默践行着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职责与使命:抗洪防汛期间,高欣荣不分昼夜抢救病人,被武汉市人民政府评为一等功臣;她带领首批医疗队到全省农村巡回诊疗,为农民群众防病治病。
正是因为有一袭白衣,救死扶伤成为生命之责;正是因为胸前那枚熠熠生辉的党徽,一心赴救成为生死践诺。
一位位党员医者的奉献,叩开了祖国医学的大门。
臧德馨带着团队从零开始,摸索不同类型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在全省逐步建立完善精神疾病防治网络,为中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探索出“湖北经验”并得到推广。
王伯祥顺应“肝病大国”防治肝病的需要,创建了湖北中医院肝病中心,推进我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事业发展,开发出多个系列的肝病制剂,沿用至今。
作为中国器官移植学的主要开拓者、创始人之一,夏穗生相继开展了肾、肝、胰、脾、甲状旁腺等14种器官的移植,还亲自指导研发国产免疫抑制剂,填补了国内空白。
“现代超声心动图之父” 王新房,在世界上最早绘制胎心心动图,并通过在自己身上做实验,首创“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方法。哪怕学术成就已然光彩夺目,但俯下身子,为最普通的患者服务,成为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宜昌长阳“赤脚医生”覃祥官扎根基层,在当地党委的支持下,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合作医疗”。50多年来,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完善,最终成为造福亿万农民的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
从武汉协和医院到参加抗日战争成为新四军军医、院长,谈太阶的一生堪称传奇。1963年,当他领命带领新中国首支医疗队远赴阿尔及利亚时,早已将国家使命铭记于心,抚慰非洲人民身心健康,架起中外民心相通桥梁,拉开我国近60年对外医疗援助事业的大幕。
百年风云路,翘首再峥嵘。建党百年也是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百年,镌刻下老一辈医务工作者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坚守“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不渝情怀,激励着一代代荆楚医务工作者前赴后继、赓续精神血脉,以坚定的信念书写“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时代答卷,以坚实的脚步不懈探索湖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道路。
惊心动魄中,我们的先辈,曾用生命融入健康中国的宏大叙事。
汲取历史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峥嵘岁月中,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红旗漫卷。
延绵不息的精神力量,在荆楚大地激荡。
二
天花、疟疾、血吸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传染性疾病流行,造成民众贫病交加,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
这一幕揪心的现实,击中医者心底的柔软。从群众利益出发,制订卫生政策方针,采取有效措施,集中调控社会资源,有效防治传染性疾病,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医务工作者在党和政府带领下向疾病发起一场场“人民战争”。
血吸虫病曾在我省流行历史久、危害大,素有“全国血防看两湖(湖北湖南),两湖血防看四湖(江汉平原四湖流域)”之称。据考证,血吸虫病在湖北流行至少有2100多年历史。
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写下了《送瘟神》的诗篇,激励和鼓舞血吸虫病疫区人民同血吸虫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
历届湖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血防工作作为事关民生福祉的大事、要事来抓。为加快全省血防工作进程,基于对既往防治经验的总结和疫情形势的判断,200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血防工作疫情控制、传播控制、传播阻断“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全面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2018年底,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头癣病一度在鄂东农村地区流行。头癣病是头皮和头发的浅部真菌感染,俗称“瘌痢头”。当年有顺口溜“患了头癣参军、招工不要,找对象不俏,开会坐角,长年不脱帽。”
1977年至1979年,我省开展了大规模普查普治。时任湖北省皮防所所长张传智、湖北省防疫站站长江光权率领省技术指导组扎根基层,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几乎走遍了全省每一个县,他们现场培训医务人员,提供免费药物治疗,摸索出一套“理、洗、搽、服、消”的综合治疗措施。1980年,头癣病的流行在我省得以完全控制。
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最有效、最经济的疾病预防手段。1978年,我省开始实施儿童免疫规划工作,是全国第一批试点省份,此后逐步扩增免疫规划范围,由“四苗防六病”增加到“14种疫苗预防15种疾病”。通过几十年的免疫规划工作,有效地建立了免疫屏障,保护了目标人群。
1979年我国消灭了天花。2000年,我省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疾病。多年未出现实验室证实的白喉。流脑、乙脑、麻疹、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乙肝、甲肝等传染病都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此外,为了消除疟疾,湖北成立了省级疟疾防治所。1974年起,苏、鲁、豫、皖、鄂五省开展疟疾联防,提出“两根治(现症病人和疟史病人八日根治)、一预防(预防服药)、大力灭蚊”的防治策略。组织开展疟疾防治知识技能培训,动员社会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除蚊媒孳生地,通过几十年不断调整、强化防治措施,2019年全省通过了国家消除疟疾考核,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
在防治疾病、守护健康的道路上,每一个小小的片段,都见证着“生命至上”的情怀;每一个闪亮的名字,都构筑起护佑人民健康的璀璨星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童萼塘教授深入26个县的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和临床观察,制伏了肆虐10余省的低血钾软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竹山县乡村医生王焕云坚守农村防艾抗艾第一线十余载;“中国好人”洪湖市乡村医生谢爱娥以船为家水上行医25载……
与此同时,直面百姓健康之困,倾听民声,多些关切,多一份念兹在兹的尽职尽责,近年来,带有湖北特色的探索汩汩而出。
补齐短板之缺。
夯实基层基础。全省投入资金约100亿元,支持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条件。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全力支持15个百万人口以上和经济百强县市建设三级甲等医院。开展临床重点专科评审,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793个。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省委、省政府召开中医药振兴发展大会,颁布实施《湖北省中医药条例》,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资源和服务总量增长迅速,中药产业持续发展。
革除机制之弊。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路上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我省推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全面落实“985”政策,持续推进“健康扶贫荆楚行”活动,全省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加强“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进一步夯实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新生儿疾病筛查实现全省免费覆盖。提升老年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关注妇女健康,为农村育龄妇女增补叶酸,农村适龄妇女开展宫颈癌、乳腺癌检查。
为群众解决就医防病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增强群众的健康获得感,湖北勇毅笃行。
2017年7月31日,注定在湖北卫生健康史上打下烙印。
这一天,全省医疗机构全体取消15%的药品加成,实现零差率销售,“以药养医”机制告别历史舞台。
一系列改革的冰点在消融、堵点被打通,带有湖北特色的提案不断涌现。所有的努力,只为回答同一个命题: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医联体”新模式兴起。全省组建医联体486个,其中县域医共体125个,实现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初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大医院的名医出现在社区诊所,恩施边远地区也有了先进的远程诊所。
从家庭医生到大学生村医,从城市医疗集团到县域医共体,从远程诊疗到互联网医院,一系列惠民举措涌现出来,一个个小小的举动彰显的是对民生之需矢志不渝的追求,是对医疗难点绝不言败的深度掘进。
从“治病”到“防病”,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之路正在加快铺设。
“5+2,白加黑,全天候呵护您的健康。”家庭医生对社区居民签约服务时常说这句话,传导的是一个庞大保障体系的守护,是对尊重生命的践诺。
截至2020年,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5万家,医疗机构床位数41.1万张,执业(助理)医师数16万人,注册护士数20万人;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增长到78岁,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则分别控制在2.87‰和11/10万以下,领先中西部地区。艾滋病总体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肺结核病报告发病率持续下降,血吸虫病以市为单位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10.7%提高到25.5%。
三
中国共产党人以生命和忠诚的深情书写,让我们在2020年突袭荆楚的疫情中,愈发看到了星火的传承。 2020年初春,一场英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注定写进新中国壮阔的史册。
病毒步步紧逼,但有一群人却坚定逆行。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病毒肆虐时,他们和前辈们一样,毅然决然选择了前进,用血肉之躯担起百姓生的希望。
信仰之光,理想之光,从不曾熄灭。
从一穷二白的解放之初到心潮澎湃的改革时期,从非典到抗击新冠,千千万万党员、千千万万医者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
汇聚于信仰的旗帜之下,他们砥柱中流。
在这场艰苦斗争中,在决胜之地湖北,白衣战士勇于担当,进入一线,争分夺秒,用汗水和生命去拯救生命。
没有丝毫的迟疑,白衣战士慨然出征。
“我是党员,我先上。”“不论生死,随时听命。”武汉、湖北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第一时间冲上一线。一封封盖着红指印的请战书,让人泪目。
这里既有“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干云豪气,又有“我怕传染给你,别靠近我”的侠骨柔情。
病毒看不见、也摸不着,甚至脾性也无从尽知,但这无碍脚步铿锵。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矢志不渝的誓言。
义无反顾,他们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以信念之火,融渐冻之躯,与病毒竞速,为重症患者抢出生命通道。
逆险而行,他们克服路途的种种艰难——武汉江夏区90后社区医生甘如意,历经4天3夜,骑自行车行300公里,终于回汉返岗。
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有父母、有子女、有丈夫或妻子,但所有的血缘、亲缘并未成为出征的羁绊。
谁都不是百毒不侵的金刚之躯,但所有的担忧、害怕并未成为退缩的理由,因为责任在肩、救死扶伤是天职。
依靠严谨细致的判断力、果敢严苛的专业执行力、不畏艰险的创新力,医护团队不断向更高、更难处进发。
健康与生命的成功回归,是对医护人员最好的犒赏。
从炎症因子风暴的驱散,到骤停心脏的重启;从预防之始的施药到康复之末的干预,从身体层面的救治到心理问题的关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他们改写了诸多不可能,不断扩展高难医学的边际。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防控主力军,全省卫生健康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全面落实“23245”防控策略,在救治与阻隔两个战场协同作战;坚决落实“四集中”措施,千方百计建院增床,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坚决落实“四早”要求,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措施,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决定性成果。
全省54万医务工作者与4.26万援鄂医疗队员挺身而出、并肩作战,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生命接力,为了保护生命“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共治愈六万余患者,治愈率93.4%,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悉心呵护,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兵不卸甲、马未卸鞍,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与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以严防输入为重点严防反弹,疫情防控决定性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知之非艰,行之维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那些光芒闪耀的信仰足印,正化为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
四
一张蓝图,不断拉伸着人们对健康湖北的想象。
到2035年,与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更为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全面建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健康优先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体系更为完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与医疗服务质量稳定在全国前列,健康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人民身心健康素质达到新水平,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健康服务更加公平优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中医药服务,健康湖北基本建成。卫生健康资源大幅增强,主要健康指标稳定在全国前列。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得到落实,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基本实现。
就诊,将更方便。
2020年6月,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构建“1+5”政策体系,提出打造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湖北样板”。省委常委会会议、省委专题会议、省委深改委会议多次进行系统研究部署,成立由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聚焦公共卫生体系等重点领域,围绕“四体系一平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院前急救体系、基层卫生体系、重大疫情信息平台),重点推进“一中心四基地”(同济医院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武汉、襄阳、宜昌、黄冈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
从2020年起,我省将用三年时间,推进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十大工程”行动。截至5月,已开工建设补短板项目1225个,规划总投资1420亿元。同时,全省拿出1万个事业编制补强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省财政安排2.54亿元实施定额补助村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乡镇卫生院骨干人员特岗津贴等基层卫生人才培养项目。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确定了“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在“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目标定位上,湖北正夯实健康基石,重点打造鄂中城市群、鄂东城市群、鄂西北城市群、鄂西南城市群四大片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维护人民健康安全、推进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的蓝图,在湖北徐徐展开。
县城里新建设的三级医院科室齐全、设施齐备、管理齐步,新上岗的大学生村医熟练操作信息化诊疗设备为基层群众体检巡诊,荆楚大地到处是一派只争朝夕的昂扬气象。
防病,将更有底气。
着眼于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我省加快“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十四五”伊始,我省启动实施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省政府组织召开“323”攻坚行动启动电视电话会议,推进重点健康问题治理。聚焦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3类重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2个基础性疾病,出生缺陷、儿童青少年近视、精神卫生3个群众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构建防治体系,综合施策,合力攻坚。
截至目前,依托6个部省属医疗机构,组建7个省级专病防治中心,10多个“323”攻坚行动系列配套文件制定实施。各专病防治中心办公室将指导组建省、市防治体系,协助拟定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编制各专病防治指南、技术规范和有关标准。
同时,健康湖北领导小组15个成员单位厅局分别确立对口15个县市区,建立“323”健康问题攻坚行动联系点制度,开展试点工作,探索推进攻坚行动的有效模式。
健康管理,将更好覆盖全生命周期。
湖北在全国率先开展健康管理试点。通过试点探索,全省基本建立了以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紧密合作的健康管理联合体为平台的健康管理服务网络;构建了集健康监测、评估、高危因素干预、健康教育、疾病治疗、康复护理一体化为内容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形成了以签约式服务和全程管理为抓手、以医保总额预付和费用前置为保障、以防控疾病和维护健康为目标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正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内在于心、固化于制理念。健康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网络正在合力织就。
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内容,明确办好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实施“323”攻坚行动等10件实事。
截至目前,各级卫生健康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主动领办群众期盼的实事;各处室各单位结合职能职责,以10个方面的实事为重点,确定具体的实事项目,细化工作方案,切实抓好落实;各基层党组织对困难群众开展关爱帮扶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结合下沉社区“双报到”,聚焦身边人身边事,带头参加志愿服务。
新的征程即将开启,新的蓝图已经绘就。站在新起点,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前行,接续奋斗,精准对接新时代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全力建设湖北医学高峰高地,打造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湖北样板”,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筑牢支点健康基石,续写湖北高质量发展“健康篇”。
健康湖北,聚力而行。
发展史时间轴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新。我们于积贫积弱中涅槃,从一穷二白中奋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世界贡献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每个人都了不起”,历史由每个平凡的你我共同绘就。湖北卫生健康人——这抹“天使白”,始终守护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百年历史坐标中,镌刻下湖北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记录着建设健康湖北的动人篇章。以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指引,湖北卫生健康事业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卫生健康人初心不变、上下求索。
上世纪40年代
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用小小手术刀划开了中国外科手术的新时代。
上世纪50年代
“中医带徒”方案在武汉试行。
上世纪60年代
新中国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诞生在长阳县乐园公社杜家村;我国派出第一支以湖北医务人员为骨干的24人医疗队远赴阿尔及利亚,由此掀开了中国援外医疗的历史篇章。
上世纪70年代
我省开展了大规模的消灭头癣的“人民战争”。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省份,开始实施儿童免疫规划工作,1979年消灭了天花。
上世纪80年代
在全国率先开展县县都有中医医院建设。
上世纪90年代
从1997年起,向莱索托王国派遣医疗队,至今已派出15批援莱索托医疗队。实现98大洪水之后无大疫的目标。1999年我省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
进入21世纪
2000年 出台《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拉开湖北省城镇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的帷幕。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疾病。
2009年 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6年 湖北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首批在武汉、襄阳、鄂州、宜昌、潜江等5个城市进行试点。
2017年 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以药补医”机制告别历史舞台。在全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
2018年 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全省所有城乡医保参保人员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血吸虫病以县为单位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2019年 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实施调整后的医疗服务价格,标志着湖北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逐利机制退出历史舞台。
2020年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湖北54万医务工作者和全国4.26万援鄂医疗队员舍生忘死与病毒展开斗争,取得湖北保卫战的胜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2021年 实施湖北省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以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实施早诊早治、构建医防协同体系为重点,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群众发病率、致死率和疾病负担明显下降。
目前 湖北省人均期望寿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35岁增长到78岁,截至2020年,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5万家,医疗机构床位数41.1万张,执业(助理)医师数16万人,注册护士数20万人。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回首过去,我省实现了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跨越,实现了健康湖北建设的壮丽开篇。展望未来,医心向党,永远跟党走,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将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初心使命,让人民群众享有湖北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更加厚重的获得感、愈酿愈纯的幸福感。
(来源:《湖北日报》2021年7月1日第二十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