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国民营养计划】一般营养健康知识:每天12+、每周25+的食物,您吃足了吗?

【国民营养计划】一般营养健康知识:每天12+、每周25+的食物,您吃足了吗?

2021-02-20 08:57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天至少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至少摄入25种以上食物。简单来说,食物多样才能营养好。

一、为什么要食物多样?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有40多种,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钙、铁、碘、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这些营养素必须通过食物摄入来满足人体需要。除了母乳可以满足6月龄以内的婴儿的营养需要外,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素。

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不同食物中营养成分的种类和数量又各不相同,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也各不相同。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营养和健康需求,日常饮食中要摄入多种多样的食物。

二、如何做到食物多样?

我们通常将食物分为五大类:第一类为谷薯类,包括谷类(含全谷物)、薯类和杂豆类,也就是我们常吃的主食,如稻米、小米、绿豆、赤豆、马铃薯、甘薯等。第二类为蔬菜和水果类,如胡萝卜、菠菜、甜椒、苹果、香蕉等;第三类为动物性食物,包括畜、禽、鱼、蛋、奶类;第四类为大豆类和坚果类,如黄豆、青豆、黑豆、花生、瓜子、核桃等;第五类为纯能量食物,如烹调油、淀粉、食用糖等。

建议摄入的主要食物品种数

食物类别

平均每天种类数

每周至少品种数

谷类、薯类、杂豆类

3

5

蔬菜、水果类

4

10

禽、畜、鱼、蛋类

3

5

奶、大豆、坚果类

2

5

合计

12

25

            注:不包括油和调味品

这样把食物分类后,大家是不是觉得更直观了?我们再按照一日三餐将食物种数进行分配,早餐摄入4~5种食物,午餐5~6种食物,晚餐4~5种食物,加上零食1~2种。举例来说,早餐进食小米粥、包子、牛奶、香蕉,这就至少摄入4食物;中午米饭、青椒肉丝、清炒小白菜、红烧鸡翅,这就有5食物;下午吃个苹果和几颗坚果,这又有2食物;晚餐红薯饭、清蒸鲈鱼、番茄炒蛋、清炒菠菜不算大米就有5食物。这样算下来,一天进食了16食物,是不是没有想象中的难呢

这里再告诉大家2个做到食物多样的小技巧:

1、选择多种小份食物

小份量是实现食物多样化的关键,也就是每样食物吃少点,食物种类多一些。尤其是儿童用餐,小份量选择可以让孩子吃到更多品种的食物,营养素来源更丰富。另外,全家人一起吃饭也有利于食物多样化。

2、巧妙搭配避免单一

粗细搭配:主食应该注意增加全谷物和杂豆类食物,因为谷类加工精度越高,越会引起人体加高的血糖应答。烹调主食时,大米可与全谷物稻米、杂粮(燕麦、小米、荞麦等)以及杂豆(红小豆、绿豆、芸豆等)搭配食用,传统的二米饭、豆饭、八宝粥、炒饭都是增加食物品种的好方法。

荤素搭配:指动物性食物,指植物性食物。动、植物性食物搭配烹调,可以在改善菜肴色、香、味的同时,增加食物品种,如什锦砂锅、乱炖等。

色彩搭配:食物呈现的多彩颜色不仅能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更能刺激食欲。五颜六色来自不同的食物,如什锦蔬菜,可以满足食物种类多样化。

避免单一:食物多样,同时要注意膳食结构合理性。一段时间内同类型的食物可以进行交换,避免每天食物品种单一,以促进食物多样性。

同类食物互换表

稻米、小麦、小米、燕麦、荞麦、莜麦、玉米、高粱

红豆、绿豆、花豆、芸豆、蚕豆、豌豆

马铃薯、红薯、芋头、山药

叶茎菜:油菜、菠菜、芹菜、荠菜、白菜

茄果类:茄子、青椒、西红柿、黄瓜

根菜类:白萝卜、胡萝卜

水生蔬菜:海带、慈姑、菱角、藕、茭白

菌藻类:蘑菇、木耳

鲜豆类:菜豆、豇豆、扁豆

葱蒜和其他类别:大蒜、洋葱、大葱、韭菜

苹果、梨、桃子、西瓜、香蕉、菠萝、橙子、芦柑、橘子

畜禽肉

鸡、鸭、鹅、猪、牛、羊

水产品

鱼、虾、蟹、贝壳

奶制品

牛奶、羊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酸奶、奶酪、炼乳

鸡蛋、鸭蛋、鹅蛋

豆制品

豆浆、豆腐、豆腐干

坚果类

花生、核桃、葵花籽、南瓜子、西瓜子、松子、扁桃仁、杏仁


其实要做到食物多样并不难,大家千万不要因为懒惰就买一大堆同一种菜慢慢吃,这样不仅营养不均衡而且长时间存放也容易不新鲜。为了自身的营养与健康,让更多的食物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



                                                                         作者:李菁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