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湖北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湖北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7-09-27 14:45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索 引 号 发布日期 2017-09-27
发布机构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文  号
卫生健康 有 效 性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人民健康,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健康湖北2030”行动纲要》等文件,大力推进健康产业发展。本文依托全省大健康产业专项统计调查数据,对我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大健康产业的范围和分类

湖北省委、省政府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湖北省统计局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14〕54号)“加强统计监测工作,加快建立健康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健全相关信息发布制度”的要求,在充分调研并征求有关部门和地区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印发大健康产业专项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国家统计局国统制〔2017〕46号文批复),明确了湖北省大健康产业统计范围、分类结构、指标体系、数据来源和工作机制等内容,为我省大健康产业统计监测工作提供了标准和规范。

根据《关于印发大健康产业专项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界定,大健康产业是指与维持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相关的一系列健康产品生产经营、服务提供和信息传播等产业的统称。我省大健康产业专项统计,目前主要涵盖医疗卫生服务、医药制造与销售、健康养老和健康体育等四大方面,具体包括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制造与销售产业,以养老院、福利院为主体的健康养老产业和以体育健康服务为主体的健康体育产业等。

二、我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此次专项统计调查结果,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省大健康产业规模超过17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67万人。其中,全省医药制造产业总产值714.14亿元,增长16.7%,医药批零产业总销售额1059.88亿元,增长15.2%。全省共有1368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床位总数达到32.9万张,全省医院总数增长6.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34703家,有各类健身场所7797个,社会体育组织达到1652家。我省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健康服务功能日益完善,辐射医疗卫生服务、医药制造与销售、健康养老和健康体育等产业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一)医药制造与销售规模不断扩大

作为大健康产业重要支撑的医药制造与销售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药品、医疗器械制造等产业产值快速增长,研发制造水平高速提升,医药批发和零售行业健康发展,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发展态势。

医药制造发展良好。2017上半年,全省医药制造产业实现产值714.14亿元,规上医药制造产业共有企业451家,实现产值702.24亿元,增长16.4%,其中规上医药制造企业414家,实现产值682.66亿元,增长16.7%,规上医疗器械设备及器械制造企业37家,实现产值19.58亿元,增长7.8%。盈利情况较好,2017上半年,全省医药制造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3.7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3.81亿元。规上医药制造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7.3亿元,增长15.9%,高于全部规上工业1.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53.05亿元,增长11.5%,高于全部规上工业1.4个百分点。从业人员进一步增加,2017上半年,全省规上医药制造产业从业人员12.3万人,增长2.5%,其中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从业人员增长最快,增长5.6%。

医药流通优势显著。我省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医药流通呈现健康发展的态势。2017年上半年,全省医药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059.88亿元,其中限上医药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销售额882.18亿元,增长15.5%。2017年上半年,全省限上医药批零业实现利润总额20.09亿元,增长22.4%,其中医疗用品及器材零售和药品零售增速较快,分别增长29.1%和25.5%。2017年上半年,全省限上医药批零业带动就业6.12万人。

(二)医疗卫生服务快速发展

我省医疗卫生服务产业发展迅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多元办医格局正在形成,全省健康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逐步提升。

卫生服务资源总量增加。2016年,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36261家,其中医院928家,增长6.3%,民营医院511家,增长5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4703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比上年增长3.9%,门诊部数量增长13.6%。2016年,全省各类社会办医疗机构总数达到14653家,共有床位4.50万张,其中社会办医院551家,共有床位4.31万张,比上年增加1.44万张,增长50.2%。2016年,我省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6.16张。

卫生从业人员量质双升。2016年,全省卫生计生从业人员总数49.38万人,增长4.2%,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17万人,增长4.3%,注册护士17.5万人,增长6.3%。我省每千常住人口卫生技术人员由2015年的5.99人增加到2016年的6.56人,执业(助理)医师由2.21人增加到2.42人,注册护士由2.65人增加到2.99人。2016年,湖北省38.4万卫生技术从业人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3.4%,本科24.9%,本科以上学历占比提高0.53个百分点。

(三)养老产业初具规模

“十二五”以来,我省老年人口逐年增长,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目前,我省通过推进政策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市场主体等措施,有力推进了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康复中心、养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在全省范围普遍设立,服务内容也由一般性的配餐送餐、居室保洁、医疗陪护逐步向康复治疗、心理慰藉、文体娱乐等方面延展。截至2017年6月底,全省共建有1368个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其中城市263个、农村1105个。养老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全省共有老年人口1035万人,其中纯老年人家庭人口86.9万人,养老床位总数已达到32.9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1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全省共有老年活动中心1.06万个,老年医院115个,老年群众组织1.85万个,参加人数206.6万人,老年大学982个,在校人数21.4万人。

(四)健康体育更加普及

2016年,全省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8万元,增长8.8%,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体育健身逐渐普及,健康体育产业得到大力发展。近年来,我省积极培育了一批专业性强、理念先进、管理规范的体育场馆运营企业和体育健身俱乐部,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管理。2016年,全省建有各类健身场所7797个,场地面积285.2万平方米,投资总额5.3亿元,其中社会资金投资1.7亿元,占比32.1%,新增体育场馆45座,新增场地面积15.5万平方米。同时,我省通过加大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力度,打造了一批富有湖北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活动赛事和社会体育组织,满足了广大群众日益多元的健康体育需求,2016年,全省共有社会体育组织1652个,其中体育基金会33个,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311个。

三、我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医药制造产业整体层次不高端。我省医药制造产业已形成规模,但是产业层次仍未整体迈向中高端。2017年上半年,我省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产业仍以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为主,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中成药生产和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业等中间制造环节产值占全部规上医药制造产业产值的比重为67.4%,生物药品制造和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领域前沿的企业偏少,缺乏领军企业,产值分别为57.87亿元、7.45亿元,仅占全部产业的8.2%和1.1%,目前全省尚没有假肢、人工器官及植(介)入器械制造企业。

(二)医疗卫生服务产业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是资源分布不均衡。从地区分布看,医疗卫生资源大多数集中在武汉、十堰、襄阳、宜昌等较大的城市,武汉市有三甲医院18家(不包括军队医院、中医院),占全省三甲医院总数的50%以上,而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医疗养护服务水平明显较低;从机构分布看,我省医疗卫生优质资源多集中在综合性医院,而更贴近群众的社区卫生服务等基层医疗机构基础相对薄弱。另一方面是产业发展不均衡,我省健康服务业目前仍以医疗卫生服务为主,疗养服务、健康管理等服务尚未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各相关产业缺乏联动和共享。2016年末,全省共有医院928家(其中三级医院121家),床位25.6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8.4万人,公共医疗卫生资源丰富,但在疗养养护、健康管理和技术支持服务等领域,仍以非企业单位为主,尚未形成产业规模。

(三)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结构不完善。目前,我省健康养老服务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属于“兜底”服务,针对中高层次养老人群的服务相对较少,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结构不完善、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在目前我省养老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医养”融合度不高的情况下,一些民办养老机构规模小、收费高,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水平偏低,导致了部分养老机构存在床位闲置率偏高的问题。

四、我省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建议

(一)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大健康产业发展水平

围绕大健康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结合医药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团队培引、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推进一批健康产业重大创新项目。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龙头,以鄂州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支撑,大力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新西药制剂、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和现代医药物流等产业。同时,积极引入民营生物、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完善、落实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放开市场准入政策,培育行业领军型、创新引领型民营企业,增强民营医药企业的发展信心和获得感。

(二)推进结构改革,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布局

充分发挥我省医疗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人才和资源优势,以医疗卫生服务为龙头,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主体进入健康服务业的各个领域,建立涵盖专科治疗、慢病管理、老年养护服务、养生保健、健康咨询、医疗人才培养等全产业链的健康产业体系。优化政策环境,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破除社会力量进入大健康产业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支持健康保险业发展,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整体提高健康服务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性健康平台企业。

(三)坚持因地制宜,推动大健康产业多元化发展

利用我省区位、资源、交通优势,科学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打造具有湖北特色的大健康产业。充分发挥东湖高新区作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核心区的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等尖端产业,培育健康产业增长极;依托神农架、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等优质生态资源,开发绿色生态旅游,建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形成集养生、保健、康复、健身和医疗于一体的健康旅游中心;对具有湖北特色的健康产品、健康活动进行深度开发,包括中药材种植、中成药开发、体育产品制造、养生服务供给、休闲健身场所建设等,发挥特色和优势,以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全省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稿件来源:省统计局监测分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