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二十八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二十八场

2020-02-20 15:56 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 时间2020-02-19

  • 嘉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抗疫重症定点医院院长胡俊波; 北京医院常务副院长奚桓;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沈宁;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吕国悦;

  •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培凤:

    记者朋友们、广大网友:

    下午好!今天,湖北省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召开第二十八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援鄂医疗队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有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抗疫重症定点医院院长胡俊波先生;

    北京医院常务副院长奚桓先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沈宁女士;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吕国悦先生;

    首先,请胡俊波先生介绍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及与援鄂医疗队合作推进医疗救治工作有关情况。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抗疫重症定点医院院长胡俊波: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落实党委负责制,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广大党员冲锋向前,全院共有3110余名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全力以赴,共克时艰。

    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于1月25日确定为武汉市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救治定点医院,1月27日晚开始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目前中法新城院区设置23个病区,包含2个ICU,可开放床位1085张,目前在院患者1020人,其中重症患者769人,危重症患者166人。截至2月19日10点,已累计收治重症患者1251人,累计治愈出院97人。

    自1月27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迎来第一批援鄂国家医疗队以来,目前共计18支国家和各省援鄂医疗队共计2400名医护人员,在中法新城院区整建制管理18个病区。专家团队中包含了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北医三院院长乔杰院士这样的顶级专家。各医疗队都高度重视,书记或院长亲自领衔。各援鄂医疗队与同济医院1173名医护人员一起,团结协作,共同开展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工作。

    在中法新城院区,国家卫生健康委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推进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发挥国家医疗队的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解决危重病人救治,降低病亡率。

    一是由各援鄂医疗队领队和同济医院共同成立大医务处,主要负责协调病人收治、信息登记上报、危重症病例的会诊、死亡病例的讨论、病区间病人的转诊,制定临时医疗工作手册,建立各种管理制度,指控标准,督促落实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核心制度等。

    二是成立危重症专家组,每个医疗队派出2-3名专家,分别由呼吸、重症、感染等领域最优秀专家组成多学科的合作团队,以充分发挥国家队的技术优势,专家组针对收治的危重疑难病例进行会诊,以及对死亡病例及时开展讨论,通过总结经验,达成共识,全力以赴救治危重症患者。

    三是成立联合护理部,科学配置护理资源,以整体护理观念为指导,医护同行,精准治疗,精细护理,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疗效。

    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同济医院与各医疗队之间沟通良好,配合默契。中法新城院区充分发挥国家队的优势,整合资源,取得了积极成效。治愈人数不断增加,病亡率呈下降趋势。

    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高超的技艺,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我们相信,通过院区3500余名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硬仗,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

    谢谢!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培凤:

    谢谢胡俊波先生。

    下面,请奚桓先生介绍北京医院医疗队有关情况。

    北京医院常务副院长奚桓:

    大家下午好。北京医院在1月的26号接到了国家卫健委下达的组建医疗队的任务,立即组织了143人的医疗队,分别于1月26号和2月7号到达了武汉。

    北京医院的医疗队由北京医院王建业院长亲自带队,同时我们还组织了多学科的专家以及多专业的护理队伍来到了武汉,成建制的接管了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在我们的医疗队当中,我们业务科室的主任有8位,科护士长和病房护士长也有8位。同时我们医疗队当中包括我们的领队王建业院长,还有我们的呼吸科专家孙铁英教授,都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的工作。我们的护理团队当中也有6名护士参加过2003年的抗击非典任务。

    到达武汉后,我们立即投入了工作,在不到24小时之内,我们把整个病区所有的病床全部收满了患者,开展了重症患者的救治。同时为了做好感控和防护,我们严格执行三查制度,一是工作人员自查,还有一个是团队成员之间互查。再就是我们有专职的感控监督员进行监督检查,也是为了更好的做好感控工作。同时为了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我们救治能力,我们也分批次从北京调了很多医疗物资来到了武汉,这其中包括了呼吸机、高流量的氧治疗仪、床旁血滤、血气分析仪、多功能超声等等。

    在工作当中,一是要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加强和落实提高诊治率,降低病亡率的工作任务。那么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收治了51例患者,这其中病重患者有38名,病危的患者有13名。非欣慰的是,经过10多天的救治以后,今天已经有3名患者痊愈,达标出院了。经过今天联合会诊的评估,在今天和明天我们还有3-5名患者有可能继续出院。应该说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是紧张忙碌的,但是医疗队员保持了旺盛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的工作精神。

    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的一线当中,大家全力以赴,尽我们医务人员的一份职责,做好对病患的救治,完成好组织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

    谢谢大家。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培凤:

    谢谢奚桓先生。

    下面,请沈宁女士介绍北医三院医疗队有关情况。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沈宁: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援鄂指令后,立即分三批奔赴武汉,组成了包括医生32人、护士100人和感控管理干部等共137人的医疗队,承担组建危重症病房,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任务。

    在首批队员到达之后,我们和其他5个国家医疗队一起完成了第一个病房的承建工作。在6天之后,我们迅速的又和北医的其他两家附属医院共同承接了第二个病房的救治工作。同时在第二个病房,还和河南的援鄂医疗队一起,培训了他们的医护人员,提高了救治水平。在元宵节的当晚,第三个由北医三院独立开展的重症救治病房单元,顺利开始收治新的病人。在整个的过程中,北医三院医疗队共接收了新冠肺炎病人153人,其中重症病例120人,危重型的患者有33名。

    对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来说,这是第一次派出如此大数量的医护人员进行援外医疗救治任务。这次任务我们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危重医学科以及急诊、感染疾病科的医护人员为核心,但是由于医疗队是新组建的,所以在整个的工作中,我们会加紧对于队员的培训工作,使大家成为新的核心团队,能够尽快的掌握疾病的救治知识。

    来到同济中法新城院区之后,我们也面临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在同济同道以及各位医疗队的支持下,随着我们对疾病本身的认识以及对药物的一些更准确的一些认识之后,同时也克服了环境不适应等问题,全体队员都发挥了很好的主观能动性,做好共克时艰的准备。

    北医三院医疗队,依托北大医学的优势,组建了我们北京大学自己的会诊中心,每天都会进行重点病例的讨论。同时我们把整个重症病人的收治流程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积极开展床旁超声以及呼吸机的治疗,同时对于新药物的应用,我们也积极推进,希望能够切实提高危重症患者治愈率。

    在整个的抗疫斗争中,我们还充分发挥了党团的先锋作用,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由于我们团队年轻人比较多,我们也率先的成立了临时团支部,发挥青年医务工作者在抗疫过程中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

    最后由于疫情带给病人心理压力很大,我们把特色院“三米阳光”行动带进了隔离病房,希望能够把这种温暖患者的理念,带到我们整个新冠病房抗疫斗争中,能够通过医患共同努力来完成救治病人的任务,谢谢。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培凤:

    谢谢沈宁女士。

    下面,请吕国悦先生介绍吉大一院医疗队有关情况。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吕国悦: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吉林大学高度重视。吉大一院先后分6批210人驰援武汉。目前,有173人在中法新城院区工作。

    我带领的133名急重症医护人员自2月9日起,整建制接管中法新城院区的一个疗区,共50张床位,目前在院病人46人,危重症9人,重症37人。现将近段时间的工作汇报如下:

    第一,快速营造ICU的救治环境。由于我们来的时候病房刚刚改造完毕,重症救治设备比较紧缺,我院除再次调配4名急需的重症救治医护人员之外,还分两个批次,连夜从长春及上海调配一些有创呼吸机、血滤机、ECMO等高端生命支持设备及一些必要的床旁检测设备,星夜兼程送往武汉,目前均已到位并投入使用,为提高救治率赢得了宝贵时间。

    第二,我们明确了医疗组的救治原则。由于我们2月9号接诊大量患者,为了摸排病情,我们将所有重症患者按照氧疗效果、年龄及是否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针对以上分组,明确两个治疗方向,即加强治疗,防止高危患者转为危重症,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各种监测预警,及时应用必要的支持设备,降低病亡率;同时也要重视重症患者里的低危组,及时复核出院指标,提高治愈率。

    第三,优化医疗资源,提高救治效率。由于患者大部分为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多,我们将体现问题集中、涉及学科广泛、临床症状复杂的3个疑难病例进行详细归纳总结,与我院留守专家进行远程会诊,我院的专家团队提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处置方案。此外医疗组按照驻地酒店会诊制度,每天11点定时讨论需要加强救治的患者,及时监测各种不良预警。

    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医院将和全国同道共同努力,切实有效的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大可能降低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培凤:

    谢谢吕国悦先生。

    现在,请媒体开始提问,提问前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名称。

    人民日报记者:刚才同济医院的胡书记提到,同济中法新城院区目前共有18支医疗队派驻,请问这些医疗队是如何做到合理分工,高效推进重症患者救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抗疫重症定点医院院长胡俊波: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院区全力做好各支援鄂医疗队的住宿、交通等后勤保障工作。二是积极与各医疗队紧密合作,及时召开领队及医疗队队长碰头会议,认真做好对接。让援鄂医疗队尽早熟悉院区情况,包括病房环境、工作流程等。三是多渠道筹集防护物资,医用设备,保障医护人员能够进入病区正常开展收治病患工作。四是充分发挥院区联合医务处作用,及时进行信息沟通,保证渠道通畅保证各项医疗措施的落实,督促各项核心医疗制度的落实。五是发挥国家队作用,实行整建制的管理病区,组织专家定期开展为重症患者的疑难病例的讨论,及时总结经验,得出一些有力的措施,探索一些新治疗方法和新技术,提高诊治水平。目前同济医院与各医疗队之间配合默契,治愈人数不断增加,病亡率呈下降趋势,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结合危重症病区救治经验,您认为如何切实提高救治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沈宁:

    新冠肺炎致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些病人确实病情非常危重,呼吸衰竭需要更进一步支持治疗,另外一方面是合并了很多基础疾病。切实提高危重症的救治成功率,多学科综合治疗至关重要。在我们收治的病人里有很多同时患有血液病、移植术后病,这些病人需要多方面诊治支持、合作。我们把病人做了非常好的分层救治,即便都是收治的重症危重症病人,在病房内部也将病人进行分层,同时对于护理管理也进行分级护理和监测。

    新冠肺炎是一个新发的疾病,我们也积极和武汉的同道沟通,希望能够对于病例有一个更好的总结,把以前仅仅作为支持对症治疗为主,转化为积极预测性治疗,降低病亡率。对于患者心理支持治疗也至关重要,病人进了隔离病房以后,和家人短时间内无法团聚,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对于我们医护团队来说,心理干预和治疗也是促进疾病恢复非常重要的手段。

    随着研究的进展,希望能够积极推进一些抗病毒药物研发,以及中医药的应用。最后就是梳理整个危重症治疗流程,能够把最重要的床位留给最危重的病人,切实提高危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

    农民日报记者:白求恩精神薪火相传,请问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在援助武汉的危重症救治上有哪些创新举措?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吕国悦:

    有三项创新举措:

    一是快速筹集设备,因地制宜创建ICU。

    我们所在的疗区是在普通疗区的基础上按照基本符合传染病救治的需求改建而成。最大问题是重症治疗设备严重不足,在诊治过程中,由于患者集中收治,一些急诊化验结果慢而影响治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立足自身,快速响应,紧急筹集一批重症救治设备,如呼吸机、血滤机、ECMO、便携式检测设备等,并已经应用在临床,加上我们专业的ICU医护人员,所以在我们疗区,可以进行任何一项必要的救治措施,也对危重症患者救治提供了必要保障。

    二是开展远程多学科会诊,全力救治模式。

    虽然我们这次派出了以重症、呼吸、感染为主的医护团队,但是由于病区患者大部分具有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多、病情进展快这样的特点,和我们平时诊治的患者有很大不同。我们将具有代表性的疑难病例,与我院留守的相关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提出科学合理、针对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处置方案,而且这种会诊会变成一种常规,极大丰富了我们的救治经验。

    三是配备超声、麻醉、心理专业医护人员。

    救治程度升级后,在有创插管、深静脉穿刺、ICMO置管等复杂操作上,由于医护要穿上防护服、目镜、头套等进行操作,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处置难度,为了更顺利开展这些治疗,同时降低医务人员感染风险,我们紧急增配了心外、超声和麻醉医生。新冠肺炎患者大多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有焦虑、抑郁、甚至自杀倾向存在,这种时候,除了我们医护人员要进行多关心,多照顾外,心理干预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随队配备的心理医生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中国日报记者:我们看到最近有媒体报道,一名感染新冠肺炎的肾移植患者从同济医院中法院区痊愈出院。能否介绍一下当时对该重症患者的救治情况?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抗疫重症定点医院院长胡俊波:

    谢谢你的提问。你说的这位患者是2月6日被收治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肾移植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因为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其免疫力较正常人群显著降低,且往往合并一些慢性病。他们一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病情可能进展更快,治疗难度也大大增加。但另一方面,一旦停用免疫抑制剂超过一个时间限度,移植肾脏又可能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而急性排斥反应带来的急性移植肾功能不全,同样使病人面临性命之忧。所以对这例患者的救治,可以说给医生出了一个难题。就像在走平衡木,我们必须在其中小心取舍,选择对患者最好的治疗方法。

    我们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的专家,考虑到患者接受肾移植手术已经12年,情况较稳定,但新冠肺炎症状比较重,且持续发烧,所以决定让其先停药,我们随访医生每天密切观察。

    同时,同济医院和吉林医疗队医务人员共同努力为这位患者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他们在抗病毒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基础上,应用了小剂量激素,在控制肺炎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功能。患者感觉乏力、发烧症状明显好转,病情逐渐得到改善。住院三天后,体温恢复正常,食欲明显改善。这个时候,专家们讨论,决定让他加上半量的免疫抑制剂。住院六天后,患者成功脱掉了氧气机,核酸检测阴性,大家决定让他回到正常免疫抑制剂的剂量。住院九天后,患者核酸检测再次呈阴性,CT结果显示此前的病灶已经完全吸收,而且移植肾功能也始终保持正常。根据诊疗指南要求,于2月17日康复出院。

    应该说,这位患者治愈出院,一方面是我们同济医院和援鄂医疗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多学科合作、提高重症患者治愈率的成功例子,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我们也会不断总结临床救治过程中的好经验、好方法,不断提高救治率。谢谢!

    湖北日报记者:我们知道北京医院是全国以老年病为特色的综合医院,这次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很多是高龄老人,且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请问北京医院医疗队对这些老年重症病例治疗方面有哪些治疗方法和经验?

    北京医院常务副院长奚桓:

    好,首先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大家也都知道北京医院是国家老年医学中心,自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以来,我们也密切关注疫情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及早了解到老年患者在此次患新冠肺炎中,危重症占比略高一些。

    刚才我也谈到,在农历大年初一晚上,我们接到国家卫健委组建国家医疗队任务的时候,连夜组建队伍的同时,就考虑到了不仅要有呼吸、危重症方面的专家和护理团队,还需要有多学科团队。因此我们组建了有呼吸、危重症、消化、心脏、肾内、风湿免疫、内分泌、影像学科,包括了中医学科共同组成团队。

    在老年患者当中,是多病或者是共病于一身的。所以当一个突发疾病来临的时候,可能在他原来基础疾病的基础上,对老年患者整体打击和影响更重一些。

    我们在治疗过程当中也观察到,很多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和他病情的轻重程度不一定完全吻合,有的表现得重一些,可能是基础疾病在加重,有的是新冠病毒肺炎病情在加重。比如在治疗过当中,有一例患者他在用无创呼吸机支持的时候,一些氧指标和其他生命体征还相对稳定。但在复查胸部CT的时候,就发现病变其实是很重的。所以基于这些情况,我们经过会诊就及时进行有创呼吸机的治疗。这也反映出老年患者在此次新冠病毒肺炎患病过程中,有一些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除了组建多学科团队,我们也跟兄弟单位们一样,第一时间就建立了一个多学科会诊机制。要做到既能让专家团队发挥整体作用,又能为一线患者提供最好的诊疗方案,需要有一个多学科会诊机制,所以我们很早就建立了病区内、病区外以及驻地,甚至跟大后方专家进行远程会诊这么一个机制。

    举个例子,我们会诊机制是每天上午都进行,今天上午在进行会诊的时候,我们通过视频连线跟病区实时建立联系。他们在做床旁超声心动和腹部乃至血管的超声检查的时候,通过视频能够同时、同步看到超声检查结果,大家来共同分析,共同讨论,制定具体治疗方案。比如说今天就制定了下午需要哪些学科介入,应该采取哪些手段,甚至于调整哪些治疗药物等。所以这也是我们在治疗过程当中发挥多学科优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

    在治疗老年患者的过程当中,我们还要考虑到几个问题:一是患者多病,用药比较多。在治疗新的疾病的同时,其他慢性疾病也需要治疗,所以对多重用药需要关注梳理,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二是老年患者心理方面更需要疏导。老年人可能获取信息渠道不是特别多,对这个疾病的认识相对匮乏,会产生更多无助、焦虑等心理情绪变化。

    所以会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举一个小例子,很多患者可能因为家人也在接受治疗或在接受隔离观察,他的生活必需品可能都不能及时获得。除了我们所在的中法院区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医疗团队的同志也自觉地发起了给他们一份关爱、一份帮助的行动,赢得了患者好评。我们也能切身感受到患者身心得到抚慰,对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很有帮助。

    同时,北京医院有优秀的中医科团队,是国家中医标准示范专科,所以我们在组建队伍中,调集了中医科主任,他既承担日常查房和治疗工作,也用中医辨证方法对所有病症进行梳理。既用一些大家在指南中已经推荐的中成药物,也在探索用一些饮片处方药物。今天我们也得到了同济医院帮助和支持,获得了一些信息,可以用一些中药颗粒方法来完成一些饮片处方实施,相信在将来会对治疗有更多帮助。

    同时在整个治疗当中,我们还调集了影像学专家,也是在第一时间组建团队中就考虑到了。影像科主任把所有收治患者的影像资料,无论是在中法院去做的,还是来院之前在其他医疗机构做的,全部进行了梳理,这对临床诊断是非常有帮助的,会指导我们临床密切细致观察病情变化。结合这次新冠病毒肺炎特点,很多患者他的病情可能迅速发生变化,所以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对医生和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实也对影像专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感觉多学科团队在诊治危重症患者,特别是诊治危重症老年患者中是非常重要的,也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

    举一个例子,我们收治的这50多例病人当中,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最高的一位患者是91岁的老人家,在诊治老年患者的过程当中,我们有一个体会,既要治急,也要治慢,也就是基础疾病和慢性疾病要同时治疗。调理好慢性疾病,对治疗急性重症疾病有帮助。

    记者: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被指定为“武汉市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救治定点医院”,在这里工作的医疗队采取“整建制接管病区”的方式开展工作,请详细介绍整建制接管病区这种方式对于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有什么优势?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吕国悦:

    好,谢谢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特别好。我们医院作为第五批援鄂的医疗队,实际上吉大一院、吉大二院和吉大三院,我们是2月7号出发,作为整建制模式接管中法新城的几个疗区。

    整建制接管医院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所谓整建制接管,就是由援助医院统一派出医护人员来接手受援医院固定疗区的诊治工作。由于是一个医院派出的医护人员,工作习惯,治疗理念,语言沟通都没有障碍。有利于根据医护诊疗护理水平,合理搭配医疗资源;有利于多学科诊治,提出合理化治疗方案。所以说第一个优势是医护配合更加默契,救治力量明显增强。

    第二个优势是资源集中,有助于医疗设备后方援助。我们到达中法院区之后,好多家医院可能都面临救治设备紧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有限条件,开展重症患者救治工作,是摆在接管医院面前问题。这时,整建制接管医院的优势就体现出来。援助医院责任更明确,我们到达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各援建医院都非常重视,不惜一切代价,从长春、上海的厂家调集一批新的呼吸机和血滤机、ECMO等设备。以我们医院为例,三天时间全部设备到达,并且应用到患者身上。所以我觉得在这一点上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赢得了宝贵时间。

    第三个优势是执行力更强。随着治疗过程的进展,国家卫健委不断地对我们医院提出一些新的诊疗方案,在这一点上,对文件的理解、执行,整建制医院就能体现它的优势。尤其现在攻坚时刻,重症治疗攻坚阶段,对整建制医院要求更高,对患者救治能力可能更强,对病亡率也会起到重要作用。谢谢。

    楚天都市报记者:我们从之前的报道中看到,大家习惯把首批进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医疗队称为“国家队”,这个称呼首先就能给人以信心,那么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北医三院作为“国家队”成员,在开展此次新冠肺炎救治中,发挥了什么优势和“看家本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沈宁:

    谢谢您的提问,能作为国家队我们内心也非常自豪,我们真正的看家本领是依托北大医学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医学功底。因为对于新冠肺炎诊治,不仅仅局限于呼吸系统疾病,还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在这里我们把常规医疗工作,包括严格的查房制度、疑难危重疾病讨论制度,都引入到新冠肺炎病房管理过程中。

    北大医学的北大医院、人民医院和我们一起来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分别接管一个重症病房。在这里,北大医学的三家医院是拧成一股绳进行工作,我们自己的会诊中心每天都会对我们的病例进行讨论,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虽然北大医学有很多各方面的专家都来到了同济医院,但是对于这个疾病的认识,其实大家都是在逐渐深入了解过程中,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

    当然其实我们北大医学人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能够因地制宜发挥一些检查和治疗特色。比如说来到这里以后,我们会发现这些病人他的病情变化可能是比较快的,而且很多是我们没办法预期的。CT检查虽然是一个很好的影像学检查,但是由于它不可能频繁进行,另外危重病人其实是限制了CT检查的一种可行性,所以我们很快引入了床旁超声对于肺脏超声的一些检查,这些可能使我们对于危重病人,可以随时随观察肺脏的一些变化。这种新技术的一些应用,虽然可能平时大家不太关注,但是在这里对于我们重症救治水平有一个很大提高。另外我们发挥了能够善于积极学习的特点。我们会每天对于新的文献、新的诊疗方法,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学习,希望能够把最新研究成果真正应用到临床诊治过程中,所以在这里也体现了我们北大医学人作为国家队的一种学习和担当精神。

    当然最后一点也是我刚才反复提到的,我们护理团队发挥了巨大作用,北医三院护理部实行了很长时间的“三米阳光”计划。我们也把这种关心、关爱带到了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希望能够在我们周围三米范围内,关注到所有人,把这种爱心传递给大家,希望通过这样一些救治手段,能够真正达到降低病亡率的目的。谢谢。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培凤:

    感谢各位发布人,也再次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