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元凶”名单中,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长期占据前三席位(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并列)。这种细菌引发的急性胃肠炎看似症状轻微,但因其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隐蔽的传播途径,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之一。 一、无处不在的健康威胁 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土壤、动物肠道中的常驻菌,它能在缺氧条件下迅速繁殖并形成耐热性的芽孢,这些芽孢能在高温、干燥等恶劣条件下长时间存活。当环境适宜时(如温度约为37℃),芽孢会发育成活跃的细菌并产生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毒素。约75%的感染病例与禽畜肉类相关,特别是炖肉、卤味、肉汤等。 二、临床表现有哪些? 食用被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污染的食物后,通常会在2到36小时内出现症状,最常见的是腹泻和腹痛,严重时可能导致脱水,有时伴有恶心和呕吐等症状,一般不发热。绝大多数健康人群在24-48小时内自愈,但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发展为坏死性肠炎,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 三、流行特征和处理 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较多;多发生于集体用餐者,或广泛散发于进食同一污染食品的人群中。免疫力低下者、老年人与婴幼儿、肠道菌群失衡者更容易发病。 感染后轻症以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为主;重症需使用抗生素治疗;出现血便、脱水、持续高热需立即就医。 四、预防的五大要点 1. 保持清洁:包括饭前便后彻底洗手,保持餐具和厨房清洁,及时清理厨余垃圾。 2. 生熟加工严格分开,使用独立砧板、刀具及容器,避免交叉污染。 3. 食物充分加热灭菌。 4. 合理存储:烹调好的食物及时食用,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冷藏冷冻食品需要经过再加热60℃以上方可食用。 5. 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撰稿:宋勇 审稿:龚晨睿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成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武汉同济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徐卉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丁汉院士团队、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张海涛教授团队,共同研发出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术问”AI麻醉访视系统。 生成患者访视小结 截至目前,该系统已在武汉同济医院服务围术期患者200余名。临床验证显示,该系统访视总结准确率达97.5%,参与调研的患者总体满意度与麻醉医生认可度均达近90%,为提升术前麻醉访视效率提供了一种创新解决方案。 术前麻醉访视是指麻醉医生在手术麻醉前对患者进行系统性评估与沟通,确保患者对麻醉相关事项充分知情并做好心理准备的医疗活动,对缓解患者围术期焦虑、保障患者手术安全及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麻醉医疗领域面临着人才短缺与患者需求激增的双重压力,在保证医疗工作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术前麻醉访视效率,成为麻醉医生需要解决的难题。 “术问”系统将大语言模型的“温度”与医疗专业的“精度”融合,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该系统目前有客户端版本和人形机器人版本,均可通过与患者进行多轮递进式自然语言对话交互,实现采集健康信息,评估和告知麻醉风险,初步评估困难气道,指导术前用药和提供个性化镇痛方案,安慰患者,生成患者访视小结供医生参考等功能。 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样本 “术问”系统不仅为麻醉医生提供了有力支持,还为患者带来了更安全、更温暖的术前体验。患者普遍反映,通过“术问”系统,他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麻醉相关事项,术前焦虑得到缓解。麻醉医生也表示,该系统为他们提供了更全面的患者信息,有助于提前制订更精准的麻醉方案。此外,该系统还可积累宝贵的海量术前访视数据样本,有利于医生后续深入研究及拓展不同医疗场景下的应用范畴。 “‘术问’不是代替麻醉医生,而是增进医生与患者沟通、交流的一个新伙伴,全天候在线为患者答疑解惑,为医生提供智能决策支持,帮助医患双方共同提升访视效率和质量。”徐卉表示,未来,团队还将继续优化“术问”系统功能,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改善用户体验,让“术问”系统成为医患沟通中不可或缺的桥梁,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特约记者常宇 通讯员谢雪娇) (来源:《健康报》2025年5月21日第八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党委书记、眼耳鼻喉口腔医院(院中院)首席专家刘争曾遇到这样两名患者:他们都患有慢性鼻窦炎,症状几乎一致,也都经历了多次手术和复发,但最终接受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治疗方案。这是为什么呢?答案藏在刘争团队开展的“基于免疫病理学特征的慢性鼻窦炎精准诊疗策略的构建与应用”项目中。该项目获得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探秘:在临床中发现不寻常 鼻塞、流脓鼻涕、头痛难眠、嗅觉减退、只能用嘴呼吸……患有慢性鼻窦炎的人,无一不饱受这一系列症状困扰。刘争介绍,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超过30%的患者对指南推荐的治疗反应不佳。很多患者经历过多次手术,术后2年复发率达30%,5年复发率达60%~80%。 反复的手术和治疗,持续支出的诊疗费用,给患者和社会都造成了负担。早在20年前,刘争就立志要找到慢性鼻窦炎反复发作的“奥秘”,为患者解除病痛。 研究文献,是刘争“探秘”的第一步。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获得者罗纳德·韦尔曾说,从事某一个领域的研究,要沉下心去多读文献,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融会贯通,不能被文献牵着鼻子走。对此,刘争深以为然。他说:“科研的本质就是不断追问和求证。”这种较真的态度推动着刘争团队持续探索、精益求精。 刘争介绍,在绝大多数有关慢性鼻窦炎的国外文献中,65%~90%的白人受试者以嗜酸性粒细胞炎症表现为主。过去20年,我国研究者一直把这个结论奉为真理,对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诊疗指南的制定以及药物的研发,也都基于该研究结论。 然而,刘争团队分析大量患者留存的病理数据后发现,结果与国外文献、教科书上说得不太一样。为此,刘争用常规的组织病理学染色进行验证发现,中国人中约50%的患者并不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炎症,而是表现出更强的中性粒细胞炎症。后来,多国科学家进一步验证了刘争团队的研究结果是正确的。 对症:炎症治疗“拨乱反正” “国外的研究是针对外国人的,我们的研究是针对中国人的。人种不同,结果也就不同。”此研究成果一出,刘争离真相更近了一步。于是,他带领团队展开了进一步研究,为慢性鼻窦炎治疗“拨乱反正”。 研究发现,无论是嗜酸性粒细胞炎症还是中性粒细胞炎症,都会导致病情复发。按照此前的治疗指南,慢性鼻窦炎患者在手术后,将统一使用糖皮质激素配合鼻喷或鼻腔冲洗进行后续治疗。而后,一部分以嗜酸性粒细胞炎症为表现的患者痊愈。 “在复发患者中,如果以嗜酸性粒细胞炎症为表现,那就证明治疗方向是对的,只是方法不恰当,需要更大的激素用量或更彻底的手术方式;而经检查为中性粒细胞炎症的患者,就要及时改变治疗方向。”刘争解释说,“好比驾车前往某一目的地,如果方向对了,但迟迟到不了,就要思考是不是油量不足;如果方向错了,就要及时掉头,找到正确的路。” 刘争列举了两个病例。李女士和王先生都是慢性鼻窦炎患者,都经历了多次手术和复发,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他们来到刘争的门诊,期望寻找更好的治疗策略。 “李女士患有哮喘,且阿司匹林不耐受,这是典型的嗜酸性粒细胞炎症表现。结合影像学、血液检验等检查,确认李女士为嗜酸性粒细胞炎症患者,需要采取更‘激进’的治疗方式,增加抗2型炎症激素的用量。”刘争介绍,此前李女士使用常规的鼻喷上药方式,每天最多喷200微克糖皮质激素,现在可以增加至每天喷400微克。或者改用鼻腔冲洗的方式,每天的药物用量可增至1毫克。 王先生虽与李女士的症状相同,但是他没有哮喘等合并症,没有阿司匹林不耐受,其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并不高。“王先生自述,当地医院多次为他增加用药剂量,但是没有太大效果。综合研判,他应该为中性粒细胞炎症。”刘争介绍,王先生在对症使用3个月的低剂量大环内酯类药物后,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精准:治疗窗口不断前移 明确了国人慢性鼻窦炎的免疫病理学特征类型,明晰了不同类型患者的治疗路径,临床上又遇到一个重大难题:该怎么精准、高效地判断患者是嗜酸性粒细胞炎症还是中性粒细胞炎症呢? 在医学诊断中,病理检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传统的病理检查包括术前活检、术中或术后检查,都是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方法。”刘争介绍,慢性鼻窦炎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个体差异极大。检查时,医生要在显微镜下随机选择鼻息肉玻片的10个视野,并计算其中的炎症细胞数量,工作量巨大、准确度不高,而且不可能实现全片计算。病理科医生尤其是基层医院的病理科医生不足,不同医生之间的计算结果可能差异很大,无法实现同质化诊断,临床上急需一种能够准确、快速进行病理分型的新手段。 人工智能(AI)成了最佳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杨钦泰教授团队与刘争团队联合相关医疗机构、研究院、企业,经过多年努力,搭建起一个慢性鼻窦炎AI病理诊疗云平台。“在AI医生的帮助下,可在数秒内快速、精
“你的身体各项功能已经基本恢复到正常人的标准,可以考虑早点要个孩子了。”两年前曾在ICU住院近70天,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14天支持下“捡回一条命”的小李,近日再次返回“重生之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该院重症医学Ⅰ科主任詹丽英在重症医学门诊(ICU后门诊)向他提出上述建议。 2023年1月,小李作业时不慎从9米高空坠落,全身骨折达22处,同时心脏、双肺等器官严重受损。在小李命悬一线之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Ⅰ科联合六大学科组建“硬核”救治团队,实施各类手术近10次,积极救治近70天,挽救了他的生命。 但由于长时间在ICU病房接受救治,小李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功能失调症状:肌肉无力、关节功能僵硬、抑郁,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若想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并融入社会,他还需要接受综合康复和功能锻炼。于是,詹丽英建议他到重症医学门诊寻求帮助,“ICU病房里的专家们,在这个门诊都可以找到”。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门诊是湖北省首家该类专病门诊,为“ICU后”患者提供全面评估、治疗和康复指导,帮助患者最大程度恢复健康,提高预后生活质量。同时,该门诊可为一些疑难杂症和多器官障碍患者提供早期指导和干预治疗,降低重症发生率。 从2023年4月起,重症医学门诊专家为小李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近日,当小李再次回到这一门诊复查时,经综合评判,他的身体各项功能已经基本恢复到正常人的标准。 詹丽英介绍,两年来,重症医学门诊已服务数百名患者。该特色门诊通过重症疾病诊疗及重症疾病康复过程指导,对具有潜在重症风险患者进行早期评估、干预,识别重症疾病早期迹象并预防,有效降低了“ICU后”患者再次出现重症的发生率。(特约记者 杜巍巍 通讯员 宁亚飞) (来源:《健康报》2025年5月22日第二版)
姚锡武:男,汉族,1964年4月出生,湖北公安人,1981年10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军事学硕士。曾任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政治部干部办主任、干部处处长,第二炮兵指挥学院五系政治委员,省人口计生委机关党委副书记,省纪委派驻湖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纪检组副组长,省监察厅派驻湖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监察室主任,省人口计生委办公室主任,省人口计生委副巡视员,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巡视员,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二级巡视员。现任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
姚云:男,汉族,1960年6月出生,湖北公安人,1977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医学硕士,管理学博士,现任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1977.08--1979.08松滋县陈店公社石桥大队插队知青
1979.09--1981.07湖北省中医药学校中医士专业学习
1981.07--1983.03松滋县计生委、县卫生局干部
1983.03--1988.08省卫生厅中医处干部
(其间:1986.08--1988.08下派郧西县卫生局任副局长)
1988.08--1996.09省卫生厅政治处主任科员
(其间:1990.09--1993.07武汉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习,获法学学士)
1996.09--2001.04省卫生厅人事处(科技教育处)副处长
(其间:1996.09--1999.07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班学习,获医学硕士)
2001.04--2005.09省卫生厅人事处(科技教育处)处长
2005.09--2013.09省卫生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其间:2006.07--2006.09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修学习,2009.09--2011.06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在职研究生班学习,获管理学博士)
2013.09--2018.11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2018.11--2019.12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2019.12--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一级巡视员
索引号: | 011043372/2024-44873 | 主题名称: | 卫生、体育 |
发布单位: | 省卫生健康委 | 发文日期: | 2022-10-21 |
发文字号: | 湖北卫生健康公告〔2022〕24号 | 效力状态: | 有效 |
索引号: | 011043372/2024-44873 |
主题名称: | 卫生、体育 |
发布单位: | 省卫生健康委 |
发文日期: | 2022-10-21 |
发文字号: | 湖北卫生健康公告〔2022〕24号 |
效力状态: | 有效 |
http://wjw.hubei.gov.cn/zfxxgk/zc/gfwj/qljg/202411/t20241120_5421155.shtml 2022-10-21
姚锡武:男,汉族,1964年4月出生,湖北公安人,1981年10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军事学硕士。曾任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政治部干部办主任、干部处处长,第二炮兵指挥学院五系政治委员,省人口计生委机关党委副书记,省纪委派驻湖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纪检组副组长,省监察厅派驻湖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监察室主任,省人口计生委办公室主任,省人口计生委副巡视员,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巡视员,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二级巡视员。现任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
姚锡武:男,汉族,1964年4月出生,湖北公安人,1981年10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军事学硕士。曾任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政治部干部办主任、干部处处长,第二炮兵指挥学院五系政治委员,省人口计生委机关党委副书记,省纪委派驻湖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纪检组副组长,省监察厅派驻湖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监察室主任,省人口计生委办公室主任,省人口计生委副巡视员,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巡视员,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二级巡视员。现任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
无
无
张定宇: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河南确山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
涂远超:男,汉族,1964年10月出生,湖北钟祥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曾任十堰市太和医院院长助理、副院长,郧阳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主任、党总支书记(正处级),省新华医院书记、院长,省中医院书记、院长,</
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