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守护生命的记忆

——“中国医师节”主题活动上的欢笑和泪水

守护生命的记忆

2020-08-19 09:01 湖北日报

3月21日,武汉市肺科医院ICU,医生们正在实施手术,抢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资料图片)。

时光,带不走记忆。那些哭过、痛过、笑过的拯救生命的故事,被永远定格。

8月18日,在省卫健委举办的第三个“中国医师节”主题活动上,曾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再次开启记忆的闸门,将抗疫故事娓娓道来。

一幅幅照片,一张张笑脸,一个个故事……笑与泪、爱与痛,交织成生命里的珍贵片段。

从死神手中抢回早产宝宝

“我和他的女儿拥抱了很久,我们都哭了。我很感谢老崔和他的女儿,对我们医生施以托付生命的信任。救治崔志强,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从医的使命感、荣誉感!我坚信,老崔也是凭着抗疫必胜的信念,坚毅地重生。这股力量来自内心,更来自全国人民的关心。万众一心就会凝成抗击疫情的力量,这就是中国力量。”

8月18日,站在演讲台的中央,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国务院联防联控肺移植专家组成员林慧庆哭了。在那一刻,所有的情感都如这滚落脸颊的泪珠,苦涩而温热。

崔志强是我省首例新冠肺炎终末期肺移植患者,也是全球首位达到出院标准的新冠肺炎肺移植病人。从1月23日不幸罹患新冠肺炎,到使用ECMO和呼吸机维持生命62天,一度被认为“救不过来”的他,4月20日在省人民医院接受了双肺移植手术。在医院救治的166天里,先后有四川、江苏、浙江、湖北等4省的50多位医护人员呵护,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在92天的漫长术后康复期里,省人民医院多学科20余位医护人员帮助他闯过一道道难关。

讲述着其间一个个动人心魄的瞬间,林慧庆泪眼婆娑:“我们体会到医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初心和使命,真切感受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与伟大。”

再弱小的生命,白衣战士们都会捧在手心里,翼翼呵护。

疫情期间,一名胎龄仅31周的早产儿出生,生命垂危。更为严重的是,孩子患有新冠肺炎。对早产儿而言,用药就像走钢丝,容不得一丝偏差,药量精细到克。宝宝体重每天变化,用药也需每天重新核算。为了挽救这个脆弱的生命,武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主任曾凌空持续50小时没合眼,一步一步,从死亡边缘把宝宝拉了回来。

豁出命去,只为让病人少一点伤痛;不计血汗,只为给世界弥补一点遗憾。

“作为医生,这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从接诊第1例新冠肺炎新生儿起,我们就有一个梦想,治好所有的患儿,让他们健康回归父母的怀抱,我们愿拼尽所有。现在,梦想变为现实,新冠新生儿救治成功率100%。”曾凌空动情地讲述着:“疫情期间,我们还要救治全市非新冠的危重新生儿,最多时病人超过130人。有的孩子很轻,只有500克。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我靠什么支撑?就是这500克,他只有一瓶矿泉水的重量,但又重于泰山,因为那是一个全新的生命,是阴霾里的阳光。”

一天收治600多位患者

照片定格在大屏幕上,旁白简单而质朴。

“这张照片拍摄于2月5日深夜,照片右侧靠墙而立的是协和医院呼吸内科陈龙医生。那是江汉方舱医院开舱的第一晚,也是我们无法忘记的风暴之夜,原计划第一天只收60多个病人,实际涌来600多人,舱内一片忙乱。深夜,舱内才安静下来。我看到不远处的陈龙,静静站着,一动不动。我走过去喊他,‘嘿,陈龙,睡着了?’厚厚的面罩下,传来轻轻的声音,‘有点站不住了,我靠会儿。’极度疲劳下,他担心自己一坐下去就会睡着,他需要靠这扇薄薄的墙蓄积一丝力量,随时准备战斗。”

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副教授肖行远一字一顿地讲述着。从2月5日开舱到3月9日休舱,江汉方舱医院历时34天,云集了来自21支援鄂医疗队和6家武汉医院的1000多名工作人员。

这里蕴含着希望,从第一批患者出院到单日出院破百,再到第1000名患者出院,终于顺利休舱,创下床位数最多、累计收治患者人数最多、累计出院患者最多等纪录。

英雄并非与生俱来,至暗时刻,他们本能地挡在最前面,用血肉之躯,劈开一道白色的光芒。

“必须马上找到传染源、摸清传播途径。每快一分钟就能早一分钟保护更多人,每快一分钟就能早一分钟扼制谣言,让百姓不再恐慌。”为了找到26位密切接触者,省疾控中心的流调员们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不舍昼夜排查,终于无一遗漏地找到所有密切接触者。

因为他们,这座城市艰难地撑起了铁骨与衷肠。白衣,是和平年代里最神圣的戎装。没有一条生命比另一条生命更强悍,只有一种牺牲比另一种牺牲更慨然。脱下白色铠甲,他们是父亲、母亲、子女、妻子、丈夫。

黄冈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王昌锋医生的父亲不幸病故,仅仅回家4个小时,将父亲火化后,他和妻子又迅速返回前线;麻醉科吴耀华医生,给儿子留书信,誓言不胜不归;呼吸内科黄虎翔医生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后,人在病房,心在战场,通过微信看CT影像、视频会诊、电话讨论病例……病愈后,再次义无反顾重回一线。

只想着减轻病人的痛苦

挣扎、痛苦、无助,那些噬咬心灵的小精灵也同样来过。

“疫情最胶着时期,面对不断涌入的病人,加上身体上的极度疲劳、精神上的巨大压力,我一度不敢踏入隔离病房。但当我再次踏入病房,看到病人受到病毒折磨时,我全然没有了惧怕,只想着怎么减轻病人的痛苦。”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医师程文涛说。

在隔离病区3个月,他为每一名逝去的患者难过,为每一名患者的治愈而欣慰,也不断地为自己打气加油。“当看到呼吸困难的患者呼吸慢慢顺畅,卧病多日的病人能下床慢慢走路,危重病人挥手告别出院的时候,我内心的喜悦如同潮水一样,冲刷着那些悲伤阴影。我不后悔投身重症监护室的选择。”

这就是医生,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系的是情。是这些坚韧的白衣战士,让大家明白,原来守护世界的满是温柔与善意。

有些康复,是在身体;有些治愈,更在心灵。在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们挨个给患者把脉,一人一方,还带领患者学习八段锦、太极拳。那些“曾闻到死亡味道”的患者们,又看到了生命里的一丝丝光亮。

从被称为“医生”的那一刻起,就誓死捍卫这一身白衣的庄严与荣光。每一道白色的荣光,都承载着生死重托,凝注血液的红、萌发生命的绿。

一双、 两双、三双……再多的手套不会束缚医生灵巧的双手;一层、二层、三层……再多的雾水不会迷茫救死扶伤的双眼。

烈日灼灼,人在路上。去哪里?去明天。白衣执甲,是他们践行一生的承诺。重新出发,踏上征途。

“上到百岁老人,下至刚出生的新生儿,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道阻且长,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和恢复正常医疗秩序的双重任务,我们将继续努力,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护好每一个生命。”会场里,再度响起的铮铮誓言,和着如雷掌声,经久不息。(全媒记者 胡蔓 曾莉 通讯员 孙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