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大医院的小处方

大医院的小处方

2022-10-22 12:09 十堰市太和医院

到医院看病,患者最担心的是既收不到疗效,还花了冤枉钱。而“小处方”用药精、开支少、疗效好,成为百姓热切的期盼。“小处方”背后是医者精湛医技,崇高医德,是想病人之所想,解病人之所痛。如今,在十堰市太和医院,“小处方”理念深入人心,历久弥新,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医生的良好传承。

药只用对的不用贵的

“是胸口像压了块石板,还是像针在扎,还是烈性酒状的烧灼感?”6月13日上午,太和医院名医门诊诊室,80岁高龄的张群林教授正耐心问诊,似长辈般,不厌其烦。

张群林教授是太和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的专家,2002年退休后,他也坚持坐诊、查房,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患者。他曾获得过“全国百名优秀医生”,“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张群林每周一、三上午坐诊,每个患者至少要看10分钟,每周三下午还空出时间陪患者答疑解惑。

在张群林看来,医者需坚持循证为据、最佳选择的行医准则。“就是以现代医学大量研究的结论作指导,为患者治疗提供最佳的方案。”张群林说,最佳方案往往考验一个医生的良心。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一种疾病可以有多种治疗方法,身为医者,应在强调疗效的前提下,兼顾价格费用,要让患者花最少的钱把病治好。

比如根据冠心病的病情程度,可以采取外科手术搭桥、支架植入、药物治疗。“如果患者血管病变尚可,堵塞不太严重,则可以药物治疗,但如果行支架植入,对患者反而是一种伤害。”

行医63载,张群林始终坚持“不为利动、不为情移”的处事原则。“医生不能为了一己私利,改变治疗原则,这是对患者的不负责,更有昧医者良心。”63年来,张群林始终坚守医者初心,坚持用药只用对的不用贵的,多开“小处方”,从不开商家的“回扣药”。

“开对药而不开贵药”。这是太和医院儿科桂世澄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桂世澄直到94岁高龄仍坚持一周四次坐诊,并且一个小时只看6个病人。对待患者,他坚持能吃药就不打针,且用药只用对的,不用贵的。找桂世澄看病的人,很多都是一家三代人,甚至四代人。他们说:“桂教授开的处方有时小到只有几块钱,但是疗效却很好!”

桂世澄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不是疫情影响,我还能继续坐诊。我每天在家坐卧不安,期待疫情早点结束,医院能安排我照常接诊。这样我就可以看到我的病人了,内心就充实。”

曾获得“中国好医生”荣誉称号的桂世澄是湖北医药学院和十堰市太和医院的创始人之一,他把一个甲子的时间献给了患者。这么多年来,他从来没跟病人红过脸。他用心看病,坚持给病人亲人般的温暖与照顾,朋友般的鼓励与支持,得到患者几代人的尊重。

给患者最佳的“价效比”

太和医院是鄂西北最大的医院,医疗辐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3000万人。而在这样的大医院,医生热衷于开“小处方”的医者仁心却代代相传。

52岁的张庆红是太和医院的中坚一代。身为医院肾病内科主任,她始终秉承医者初心,坚持生命至上,给予患者亲人般的关怀,全心全意为患者。

“每一个患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医生的任何一个诊断、操作,都有可能改变患者和一个家庭的命运。”张庆红说,医生肩负救死扶伤的重任,要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处处为患者着想。

“药不分贵贱,治好病就行。”在张庆红看来,“小处方”是最佳“价效比”的体现,即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尽量为患者选择有效便宜药。

工作30年来,张庆红下达的治疗方案,都以循证为据,强调个体恰当,以最有利于患者为前提。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她总是多开“小处方”,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肾病患者需要终生服药,药品开支占了治疗费用的绝大部分,作为医生,要用好患者的救命钱。”张庆红说。

曾有一名40多岁的女患者因血尿找到张庆红就诊。考虑到患者尿中红细胞小于15/HP,无蛋白尿且泌尿系检查无异常,她建议患者以健康的方式生活,不要乱用药并动态观察,每3个月复查一次,尤其在感冒或腹泻后复查,观察血尿及蛋白尿的变化。如今,患者随访已五六年,没有服用任何药物,肾功能正常,血尿无加重,整体情况都很不错。

“如果就诊时就行肾脏穿刺检查,不仅开支大,创伤也大。”张庆红说,非必要不做多余检查,不过度医疗,这是一个医生该有的职业道德,是医生的底线。

“我以我心换他心。”在张庆红看来,只要凭良心做事,真心的对待患者,就能收获患者的信任,达到医患和谐。“我们用真诚的心对待患者,他们是能感受到的。”

“小处方是医者良心”

在“患者至上”理念的熏陶和导师的谆谆教诲下,从医5年的泌尿外科医生王俊霖对“小处方”感触良多。

“‘小处方’是医者良心,彰显着大医情怀。”在王俊霖看来,医生是一份神圣的职业,应该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而“小处方”则是高尚医德的生动体现。

王俊霖研究生导师,泌尿外科主任姚启盛教授时常教导他:“患者需要的不是同情,是共情,医生需要站在患者的角度,来看待他的病情。”

“假如是我得了这个疾病,到医院来找医生,我期许得到怎样的治疗?”这种患者共情观时刻影响着王俊霖。在日常诊疗工作中,他始终恪守医德,戒骄戒躁,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做患者的知心人。他对患者高度负责,力求不留疑惑,让患者得到最科学、准确的治疗。

席世兵是太和医院儿科一名年轻的副主任医师、儿科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在他看来,一名内科医生的毕生追求,是不断淬炼自己的诊治水平,在精准的临床诊断基础上,用最少、最简单的药物取得最好的疗效。

“开任何一张处方,我们都要学会做‘减法’,减少并发症,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在医疗工作中,席世兵始终坚持能观察就不吃药,需吃药就尽量简单化,病房带组始终要求年轻医生在疾病诊治过程要抓主要矛盾,治疗要多做减法的原则。

曾有一名6岁患儿因咳嗽一月余到太和医院儿科门诊就诊,此前,患儿到外院就诊,被诊断为支气管炎,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共5种药物治疗一周缓解不佳。席世兵接诊后,详细询问患儿病史,并仔细体检后,诊断患儿为咳嗽变异性哮,对症雾化加口服一种药物治疗,最终缓解。

“小处方”小而精悍、价廉质优,彰显高尚医德,更关乎民生福祉。“小处方”的开具,需要医生拥有精湛医术,更离不开医生的大医情怀。小小处方传递医者温情。老百姓呼唤什么,我们就做什么,57年来,太和医院老中青三代接续传承,用一个个 “小处方”赢得百姓美誉,守住医者良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