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24年9月月度人物:张存泰
张存泰,男,中共党员,1963年4月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综合医疗科主任医师。2017年荣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入选湖北省第二届医学领军人才,2024年入选荆楚楷模·最美健康守护者。他扎根老年医学科 17 年,带领团队努力挑战血管衰老的困境,立志建立中国人自己的血管衰老监测评估干预方案。
笃定:在黑暗中拨出光亮
2007年,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医院决定让正处于事业巅峰期的张存泰从心内科转行“领衔”老年医学科。最初的科研团队,加上张存泰自己和他的研究生一共才5人。虽然面临着零基础、零基金、零项目的困境,但他依旧执着地认为一定有希望在,不服输的他不断鼓励自己,也一遍遍给团队打气。2015年,张存泰团队终于拿到了课题的“第一桶金”—同济医院 TOP项目的50万元经费,同年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血管衰老标记物研究一直在胶着中进行。2016年5月的一天,张存泰在团队搜集的病例中发现了一位特殊的老年病人。他卧位时血压明显升高,站位时血压则显著降低,常常在体位变化时发生严重头晕,甚至倒地不起。经检测,患者血管硬度异常高。深入了解后发现,患者有家族病史,其5个兄弟中有3人均死于心血管疾病。张存泰敏锐地意识到“这背后一定有某种共性的分子在作祟”,他带领团队迅速与患者家人联系,希望能够对其家族进行血管硬度研究及血液成分分析。当晚,张存泰和研究生们把设置在二楼的检验仪拆了,重新搬到楼上病房里组装起来,专门给患者在床旁进行实时监测。大家废寝忘食,在病房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对患者寸步不离,每小时观察记录患者尿量、用药反应、身体数据。实验室里灯火彻夜不熄,用上百次实验“验证-推翻-再验证”,只为每一个细微的进步。在提心吊胆中等待了漫长的20余天,一个令全体团队成员欣喜若狂的结果找到了,在逐一排查的32个目标蛋白中,有5个关键蛋白有重大嫌疑。经过上百回挑灯夜战、数万次试验演算、反复在不同人群中进行验证,最终研究证实,锁定的元凶就是血管衰老的危险因素和衰老标志物。
冒险:提心吊胆亲身试药
找到血管衰老标记物只是成功的一小步,“可改变”血管衰老才是研究存在的更大意义。经过多次细胞和动物实验,他和团队成员发现,一种常用的老药有望让血管衰老的脚步得以放缓。究竟该用何种剂量才最适合,张存泰心里并没底。2020年6月的一天夜晚,张存泰站在窗前,默默地吞下一粒药丸,他要亲身验证这颗药对改变血管硬度究竟有没有效果。提心吊胆的一天天过去,张存泰小心翼翼地记录下身体的每一个变化。3 个月后,当仪器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 值,是评估血管年龄的核心指标)”跃然眼前,张存泰欣喜不已。那条曾经向上的抛物线调头向下了,脉搏波传导速度由1600厘米/秒变成1200厘米/秒。那一刻,张存泰禁不住泪眼婆娑,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湖北省药监局批准该研究进入临床试验,目前,已有500余例患者入组了临床研究,初步统计的研究效果令人振奋。
2020年12月,张存泰作为首席专家联合全国17家科研单位获得“老年血管形态功能变化的评估与干预措施研究”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2023年3月,国内第一个以老年医学科牵头的“血管衰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落户同济医院。同年11月9日,同济医院牵头制定的《血管衰老标志物专家共识(2023)》发布,明确了个体血管衰老程度、速度的评估和血管衰老相关疾病风险的预测等临床问题,为防治血管衰老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方向,对提高我国老年血管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随着这些成绩的取得,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在复旦老年医学专科排行榜上名列全国第四,跨入了老年医学先进行列。
力破:中国人自己的生命难题
2023 年5月20日,标准化血管衰老管理中心(VMC)全国总中心在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正式落成。11月2日,全国第一个VMC区域中心在江苏省老年医院建成。看着自己的研究一步步从被排斥到被接纳,张存泰的内心涌起一丝欣慰。
他说,建设从全国到区域再到县域、基层的四级管理体系,最终目的是建设标准化、一体化的血管衰老管理平台,建立血管相关疾病的全国大数据库,助力科研临床成果转化,让患者受益。“我们现在是在建基铺路,5年内在国内建成500至1000家标准化血管衰老管理中心。”目前全国已有百余家医院申报建设VMC区域中心。张存泰及其团队正立足湖北,辐射全国,为铺就更广的“老年血管健康网”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