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老河口市: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防范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风险

老河口市: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防范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风险

2022-12-12 11:17 老河口市卫生健康局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守住防止规模性因病致贫返贫底线,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老河口市坚持以人人享有健康为目标,深化公共健康服务改革,打出了扩大免费体检、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一套“组合拳”。

一、预防为主、免费体检“治未病”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我们坚持健康第一、预防为主,在财政开支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加大公共健康服务开支,从本地人群高发疾病入手,进一步扩大免费体检覆盖面,推进公共健康服务从“治疗”向“预防”前移。

(一)推行“两癌”免费筛查全覆盖。坚持把“两癌”免费筛查等四项公共健康服务作为重要民生工程,2021年12月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全覆盖,市财政拿出1200万元资金,将0至3岁婴幼儿计划免疫、妇女孕前叶酸服用、孕产妇“围检”不漏一人工作纳入公共健康免费服务范围。制定科学筛查方案,组建优质医疗团队,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开展分类检查救治。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优化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实行单病种收费、“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结算,合理控制患者的医疗费用,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截至目前,为全市适龄妇女免费“两癌”检查  30119人。并将筛查出来的疾病患者纳入重点服务人员信息库,开展追踪随访和全程管理,切实减少“两癌”的发生。

(二)推行“323”攻坚行动。以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实施早诊早治、构建医防协同体系为重点,紧盯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3类重大疾病、2种基础疾病、3类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开展“323”攻坚行动,组织一医院、保健院、疾控中心等成立7个专病防治中心,对4125名心脑血管、肿瘤、慢阻肺患者开展规范诊疗和随访,对2713名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开展随访管理及风险评估,努力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

(三)推进健康促进城市建设。以构建健康促进型社会为主题,加快学校、社区等健康促进场所建设,开展重点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安全与急救和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为43万人建立健康档案,为29.7万人开展动态健康管理,成立家庭医生签约团队135个、指导随访管理12.1万名高血压、糖尿病及65岁以上老年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打造卫生城市“升级版”。

二、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治已病”。

为了破解“小病拖、急病险、大病熬”的就医难问题,以基层急救体系建设为重点,把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打通就医难“最后一公里”,让人民群众早治病、治好病。

(一)建设全域紧密型医共体。以市一医院、中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全市16家一级医疗机构、219家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组建紧密型医共体,统一管理人员编制、药品目录、消毒供应、医保支付、财务核算、绩效考核、信息平台,建设市乡村三级全覆盖的心电、影像、远程会诊、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结合“四心融合”救治服务体系,实现全市诊疗救治同步化、同质化、远程化。

(二)建设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着力改善农村基层医疗环境,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购置了CT、巡回医疗车、生化分析仪、彩超等大型医疗设备,开展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实施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所有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智能健康服务包、12导联心电图机、血压计等医疗设备,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培养计划,完成225名村医中医适宜技术能力培训。全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达到省、襄阳“优质服务基层行”“社区医院”标准,张集卫生院列为湖北省基层医疗机构人才能力提升基地,全市列入湖北省“人民村医赋能工程”试点县。

(三)建设“三站合一”急救体系。高效建成市级急救中心,购置急救车辆13台,落实人员、编制、资金,强化培训,提升综合急救能力和水平。依托全市13个急救站,建设急救、卒中、胸痛3大单元深度整合的一体化建设、一体化调度、一体化管理的高效院前院中急救体系,形成了急性心脑血管疾病“黄金1小时急救圈”。

三、医疗保障、慈善救助“治大病”

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是公共健康服务的重点。我们从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入手,构筑起“城乡基本医保+大病保+防贫保+慈善保”梯次保障体系,努力把贫困患者个人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群众看病贵问题明显改善。

(一)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体系,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孤儿、重度残疾人等医保个人缴费部分全额资助,3.1万名脱贫人口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做到了全覆盖,实现全民医保目标。

(二)兜牢不返贫底线。引入市场化保险机制,与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合作,全面开展“防贫保”业务,市财政出资246万元,以24.6万人为基数、不记名方式购买了“防贫保”,构筑起兜底保障防线。截至目前,发放“防贫保”68笔、205万元,其中因病致贫43笔、94万元。

(三)创新慈善救助模式。为减轻困难群众重大特疾病负担,破解慈善医疗救助覆盖面窄、资金筹措难等问题,设立“医疗救助慈善基金”,在全市发起专项募集活动,重点救助个人医疗开支5万元以上的困难群众,最高报销比例85%、最高报销金额30万元,在现有医保之外增加了一份大额医疗补充保障。截至目前,筹集医疗慈善救助资金810万元,发放“医疗救助慈善金”16笔、53.1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