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县:“健康引擎”驱动乡村振兴新图景
近年来,秭归县持续巩固健康扶贫成果,创新机制、精准发力,全力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动态监测、资源整合、科技赋能和个性化服务的“四轮驱动”,探索出一条山区县健康保障与乡村振兴协同共进的新路径。
动态预警与精准帮扶并行,筑牢返贫“防火墙”。水田坝乡三溪河村的王大伯,因罕见病多次住院,经济压力巨大。村级医疗机构及时监测发现后,卫健部门迅速联合医保、民政启动“四重保障”机制,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及医疗救助,实现“一站式”结算,报销比例高达92%,个人自付费用降至3000元以内,极大缓解了家庭经济负担。针对因病返贫风险,秭归县构建“五级监测预警网”,以户为单位,依托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对9类特殊群体实时筛查,通过村医摸排、乡镇卫生院审核、县级研判,形成“发现-推送-帮扶-回访”的闭环机制。2024年以来,累计上报预警信息1853条,新增监测对象142人,同步落实健康帮扶措施,确保风险动态清零。
资源下沉结合智慧医疗,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杨林桥镇天鹅村的谭阿姨,自2023年3月确诊肾衰竭后,长期在市县医疗机构透析,路途奔波。2023年12月,家门口的杨林桥镇卫生院具备透析条件后,她便返回当地接受治疗。秭归县着力解决山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深入实施强基层行动,11家乡镇卫生院通过“优质服务基层行”验收,建成166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其中79家达到推荐标准,配备数字心电图机接入县域心电诊断平台,实现“村检查、县诊断、快救治”。同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采取“基层点单、县级派单、专家接单”模式,医共体牵头医院定期派驻骨干医生帮扶。打造“1+4+N”128支家庭医生团队,为重点人群提供远程会诊“同质化”服务。2024年累计开展健康管理13万人次,重点人群规范管理率达87%。此外,科技赋能成效显著,建成区域心电、影像、病理、检验等诊断中心,实现检查数据互联互通,年处理基层心电诊断1.2万例,基层误诊率下降近20%。在多个乡镇试点“血透病人回家工程”,依托乡镇血透站服务周边90余名患者,人均年节省交通、食宿费用超460余万元。
长效关爱联合特色项目,织就特殊群体“保障网”。沙镇溪镇梅坪村的袁大伯,患有高血压伴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和劳作。镇卫生院将他纳入红色慢性病重点管理人群,家庭医生团队为其制定精细治疗与康复方案,使其血压得到有效控制。身体好转的袁大伯不仅用心经营自家柑橘园,还热心帮助邻里,带动大家致富。秭归县聚焦重点人群精细管理,通过全人群筛查,锁定12.15万重点人群,按危险程度分类管理,实施红黄绿三色管理,成功使6900余名红、黄色人群转为绿色人群,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针对特殊群体,推出差异化帮扶措施,建立医保统筹、残联补助、民政兜底等“六位一体”模式,为2318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发药20014人次,药品价值达426万余元,试点长效针剂治疗,帮助80%患者回归社会。自2022年6月起,携手电力公司等开展“光明帮扶・白内障复明”项目,为300余例农村低收入眼疾患者实施治疗,节约费用达30余万元。该县征集400余名志愿者与计生特殊家庭“结亲”帮扶,提供心理疏导、健康指导等服务8000余次,建成433个“微幸福家庭”。
机制创新协同政策迭代,构建可持续健康生态。秭归县持续优化健康保障体系建设,推动“两中心一平台”,规范医疗机构经济行为,年节约资金200余万元,将节约资金投入到乡村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中去。联合九部门出台《巩固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方案》,将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增至35种,新增山区高发疾病;推行“先诊疗后付费”,县域内住院押金“零支付”,严格控制政策外费用。建成覆盖174个村(社区)的省级卫生体系,创建健康小屋20处,开展健康素养培训200余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7.24%。
从“病人跑”到“数据跑”,从“保生存”到“促发展”,秭归县以健康帮扶为有力杠杆,全力撬动乡村振兴大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健康活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