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全省4万余名驻村干部倾心帮扶

全省4万余名驻村干部倾心帮扶

2023-08-23 09:02 荆楚旗帜

全省4万余名驻村干部倾心帮扶

乡村振兴路上,不让一个村民掉队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省各级党组织把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途径来抓。
2021年,全省共选派4.26万名干部、1.2万支工作队、1.77万名第一书记,帮助建强村党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加强乡村治理、兴办为民实事,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他们所去之地,覆盖全省82.8%的行政村,主要为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社区)、集体经济薄弱村、乡村振兴任务重点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等“五类村”,驻村帮扶工作任重道远。
两年来,驻村干部们抱着“乡村振兴路上,不让一个村民掉队”的坚定信念,深度融入乡村治理,努力强党建、保民生、促发展,持续为乡亲们带来发展新气象。
“乡村振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他们的誓言,掷地有声。
好钢用在刀刃上
郡县治则天下安,乡村治则国家稳。
作为承载着乡亲们期望的高水平“外援”,驻村第一书记与驻村工作队的能力素养将直接影响驻村帮扶工作开展效果。
“派去驻村的干部,必须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选派前,省委组织部定下基调。
以“按需选派、科学组队”为目标,选派工作坚持先定村、再定人,将驻村帮扶任务在非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82家省直单位,全部调整到3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帮扶力量。
同时,结合乡村发展实际情况进行适配分析,建立人选前置备案审核制度,对不符合条件或不能胜任者进行调整,力求好钢用在刀刃上。
选派通知发出后,全省党员干部积极响应。经过精挑细选,一支平均年龄46.2岁,大学专科、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80%的驻村干部队伍正式建立起来。
奔赴乡村振兴主战场前,他们吐露心声——
“我一定把村民当家人,带着感情驻,付出真心帮。”省自然资源厅驻阳新县大畈村第一书记丁继华说。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现在是我回报农村的时候了!”华中科技大学驻孝昌县王店镇东河村第一书记马向阳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驻村干部到岗后,省委组织部通过专家辅导、现场观摩、新老交流等方式,帮助大家熟悉乡村事务、提升履职能力。两年来,省级共举办3期示范培训班,带动全省共培训驻村干部20.2万人次。
驻村帮扶不是“一时热血”,更需要长期坚守的毅力与决心。为确保驻村干部工作落到实处,省委组织部坚持严管与激励并举。
严格落实驻村干部脱产驻村、在村在岗等要求,严格督查能力素质是否适应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不合格的予以召回。
省直派出单位按照驻村干部每人每年不低于2万元标准安排驻村工作经费,省直牵头单位另安排不低于10万元工作经费,用于驻村帮扶。
面对乡村振兴种种待解难题,全省4.26万名驻村干部背后,还有强大“后援团”。
329个省直定点帮扶单位每年与37个帮扶县、37个牵头单位签订帮扶责任书,统筹整合部门资源,广泛调动社会资源。两年来,直接投入帮扶资金36亿元,帮助引进资金54.4亿元。
带着满腹豪情壮志,驻村干部们在广袤农村开启人生新篇章。
“头雁”领飞促发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乡村发展落后,资源贫乏是客观因素,更要紧的是“人”这一主观因素。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民就无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因此,驻村伊始,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驻恩施市斑竹园村第一书记曾新华便决定将提升支部组织力、引领力、凝聚力作为头等大事。
工作队一边着力完善村党群服务中心基础设施,方便村民开展村民议事、教育培训、“小板凳党群说事日”等党员活动,一边开展党员示范岗、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鼓励村民跟着党员干。
工作队还带着全村党员干部到优秀村、企业和科研院所参观学习,邀请中油所5个支部进村开展联合党支部活动,讲党课、授技术、开视野。
比学赶超的氛围中,斑竹园村越来越团结有力量。在工作队的帮助下,通过“中油所+市场主体+村级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引进市场主体3家,合力建设富硒油菜薹生产基地和观光采摘基地,全村400余户农户增收300余万元。
“今年,村里还建成了高山腊肉加工厂,年加工能力750吨,年综合产值6000万元以上。”曾新华高兴地说。
支部强、人心齐,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黄冈师范学院驻麻城市东垸村工作队带领村“两委”新建两座通村桥梁与10余公里通村通组公路;修建村民文化广场3个、景观步道3000余米,建成东垸村“百姓大舞台”、村史馆等文化场所,村容村貌大变样。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驻秭归县九畹溪镇石柱村工作队协调联系长江医院进村坐镇诊疗,累计服务1400余人次,免费发放100多种药品。工作队离任时,村民依依不舍,含泪送别。
省教育厅驻孝昌县磨山村工作队召开共同缔造议事会20余次,会商确定“农、文、旅、养、购”五位一体全面发展路径,并组织湖北大学、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专家团队编制磨山村全域全要素村庄规划及磨山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省发改委驻房县中村村工作队充分挖掘村内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推动“种养加”“产供销”“农文旅”贯通融合,带动全村520余户融入产业链,村集体收入由2020年的50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超100万元。
“群众的心愿清单,就是我们的工作清单。”省生态环境厅驻建始县马坡村第一书记柯善龙说。
一线“墩苗”助成长
“驻村两年,现在不论我走到哪里,都有村民热情地和我打招呼。”说起乡亲们,省卫健委驻通城县东港村第一书记陈军说,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初到东港村时,陈军与村民一起晨跑、一起夜谈,工作时间就开座谈会、电话访谈、入户走访,不放过每一个交流机会。
两个多月后,他从118个方面梳理总结出5万余字的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详细制定驻村帮扶五年规划,调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对陈军来说,这两年,是他与东港村的“双向奔赴”。东港村环境好了、产业发展有目标了、村民收入高了,而自己也收获了最宝贵的一线工作经验和邻里乡亲最真挚的情谊。
基层有“真金”,一线有“答案”。
驻村干部在乡村磨炼意志、砥砺品质、改进作风,增强实际工作能力、提升为民服务本领。
省委宣传部驻竹山县龙井村第一书记王向利,每年在村茶园举办采茶直播带货和采茶大赛等活动。为推介龙井村茶叶,她亲身上阵参与直播带货。
咸宁市委政法委驻通城县塘湖镇望湖村第一书记郑卫平,带头捐款成立“塘湖慈善基金会”,累计筹款500余万元,惠及群众3026人。乡亲们都说:“老郑不走,望湖有望。”
他们的努力,实实在在看得到——
两年来,全省驻村干部指导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847个,培养村级后备力量2.7万人,培养引进人才1.2万人;
扶持发展村级产业项目1.7万个,推动化解村级债务44.9亿元;指导1.4万个村湾开展共同缔造,帮助争取以奖代补项目4475个、涉及资金13.57亿元;
结对帮扶群众60.82万对,入户走访1475.85万人次,协调解决民生实事24.07万件……
为鼓励更多党员干部投身乡村振兴一线,我省还对驻村工作干出实绩、群众认可的驻村干部实行优先晋升职级、提拔重用。
2021年6月以来,全省驻村干部累计提拔重用1874人,获得县级及以上表彰5396人次。
眼下,新一批驻村干部已经轮换到位,大家前往乡村振兴一线,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持续用力,让乡村振兴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我们将坚持做到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满群众,以党建为引领,做实做足产业发展文章,谱写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幸福画卷!”省民宗委驻鹤峰县石龙洞村第一书记刘明亮的一番话,代表了大家的心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