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应城“行走的医院”送健康到群众身边

小病不出村 大病不出县

小病不出村 大病不出县

2024-04-12 16:18 湖北日报

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一直是各地重点推进的民生实事。

孝感聚焦补短提能,强化体系建设,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办好“床位”民生实事,推进远程诊疗服务,探索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设,让基层群众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 大病不出县”。

4月1日下午,应城市田店镇刘先村阴雨绵绵,村医陈金英背起“行走的医院”助诊包,上门给村民陈菊香做心电图。

今年69岁的陈菊香患有冠心病,8年前装了心脏支架,每隔3个月就要做心电图复查。她家附近不好搭车,租车去市里来回得100元,加上检查费,是笔不小的开支。

当天是她第一次在家里免费做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窦性心动过缓、室上性期前收缩。

陈金英拿不准病情,通过“行走的医院”远程专家门诊服务系统挂了应城市人民医院赵思鸿医生的号,20分钟后,赵思鸿通过视频给出治疗建议。

何为“行走的医院”?方便群众就医,应城为基层医生免费配备智能化全科医生助诊包,可做查血、尿检、心电图、B超等30多项检查。同时,整合三甲医院专家资源及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医疗联合体,通过“互联网+远程诊疗”手段为基层医生提供远程诊疗指导,推动分级诊疗,让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行走的医院”落地应城

应城与很多县市一样,乡村医疗水平不足,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分级诊疗“最初一公里”不畅。

应城市卫健局党组书记李少楠直言,村卫生室设施简陋,诊疗器械还是“老三样”——体温计、听诊器、血压仪,村医过去大多是赤脚医生,水平有限,且年龄老化,知识更新不及时,满足不了群众需求。

68岁的三合镇龚巷村村医陈金林,救治过很多村民,但也有遗憾。几年前,有位村民头痛得厉害,并且血压过高,他不敢随便治疗,建议村民尽快去医院。但该村民以为自己能扛过去,就没去医院,几个小时后突发脑溢血死亡。

每次说起这件事,陈金林都感到很自责、心痛。类似的不幸,在农村并不罕见。

近年来,应城积极推进分级诊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乡村医疗水平有所提升,但还远远不够。

转机发生在2022年11月。应城市驻京招商联络处传回信息:由农工民主党中央发起的“行走的医院”公益项目,准备在湖北选择一个试点县市,已有其他县市在联系。

机不可失,应城市主要领导出面与项目方沟通。

经过接触,双方互生好感,但也有顾虑。应城担心项目的真实性和公益性,组织专班反复与项目方商议合作内容和模式,还到项目试点县考察。 项目方担心应城的诚意和执行力,要求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并按服务人数每人每月交1元钱的信息服务费,连续交纳5年。

经过试探,双方达成合作意向。项目方捐给应城100套智能化全科医生助诊包,每天为应城提供三甲医院专家号100个,还同意支持应城建设区域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应城成立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财政5年支付1200万元信息服务费,并在市人民医院设立调度中心,对接村医与市外专家,畅通远程会诊服务。

去年9月,应城“行走的医院”项目正式运行。

“小病不出村”成为现实

“王医生,我的手指发麻,看东西有些模糊!”4月1日11时许,三合镇龚巷村村民肖柏林给村医王芳打去电话。

81岁的肖柏林,患有近20年的糖尿病,还伴有高血压、脑梗、冠心病等。放下电话,王芳背起“行走的医院”助诊包赶了过去,为肖柏林检测血糖,显示为30.9,严重超标。原来,头天肖柏林到随州祭祖,中午和晚上的胰岛素没打。

王芳不敢马虎,将检测数据传至应城市人民医院,挂了副院长刘文龙的号。

当时,刘文龙正在远程会诊室内察看前方全科助诊平台汇总的医疗数据。接到挂号信息后,刘文龙登录“行走的医院”远程专家门诊服务系统,查看了肖柏林的检测结果,并通过视频了解肖柏林的病情,建议王芳给老肖打完中午的胰岛素后,过两小时再加打一针。

“过去力不从心只能处理常见的小病,如今有了这个百宝箱,面对突发急症也不慌了。”王芳自信地掂了掂手里的助诊包。

遇到医院解决不了的难题怎么办?

刘文龙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领进远程会诊中心,一块智慧大屏映入眼帘。点击进入远程门诊系统预约挂号页面,可以看到北大人民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等知名医疗机构的专家,每个人的简介、出诊时间、剩余号源一目了然。

去年12月,65岁的王爹爹因为咳嗽、发热住进应城市人民医院。由于医院确诊不了病原体,无法精准治疗,就远程挂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专家号,经专家远程会诊,确诊王爹爹感染的是肺孢子菌肺炎。随后,医院“对症下药”,王爹爹很快康复出院。

助诊包还是“323攻坚行动”筛查利器,有利于病情早发现早治疗。

去年11月上旬,城中街道范河村村医开展健康筛查时,查出一位身体不适的村民有重大心梗风险。家人连忙将他送到应城市人民医院,经过系统检查,他被送进ICU救治。据救治医生介绍,心梗发作后10分钟内就会危及生命,幸亏这位村民送医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截至3月底,应城市通过“行走的医院”助诊包筛查重点人群7.71万余人,远程心电协诊2.07万人次,远程会诊服务299人次,及时挽救了61名心梗患者的生命。

三级健康服务体系“兜底”

“提升乡村医疗水平,现在刚破题。”李少楠直言,“行走的医院”目前服务群众还不多,远程会诊人次较少,作用发挥不充分。

究其原因,李少楠指出三点:一是呼叫不畅,目前还是通过120平台转接专家,时常遇到占线;二是村医操作不熟,虽然经过多次培训,但很多老村医前面刚学后面就忘了;三是缺乏激励机制,“行走的医院”对群众实行免费服务,相比以前,村医多劳但未多得,积极性不足。

破解难题,既要行政力量推动,还要市场手段驱动。

应城正着力打造“1个中心、18个支点、100个末梢”市镇村三级互联网医院健康服务体系。

1个中心——应城市人民医院投入200余万元建设“健康180”远程调度中心,提供远程心电和远程影像诊断服务,群众通过专有号码或微信公众号一键呼叫,中心就近调度医疗资源;

18个支点——18家乡镇卫生院组织村医培训,开展重点人群健康筛查、治疗转诊、随访管理;

100个末梢——为100个村卫生室配备全科医生助诊包,为村民提供日常诊疗、健康干预、慢病管理等医疗服务。

李少楠介绍,“健康180”远程调度中心近期将投入使用,开创“看病180 急救120”新模式,找医生上门看病拨打180,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拨打120;18家乡镇卫生院正加大村医培训力度,还将尝试“一对一”帮扶;100个村卫生室不再吃大锅饭,乡镇卫生院对其实行绩效考核,将公共卫生经费与工作成效挂钩,引导村医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同时还将探索推出个性化健康服务包,群众自愿购买增值服务,村医多劳多得。

应城的努力,赢得了“行走的医院”项目方的认可,国家级区域心血管病诊疗中心正式落户应城。李少楠介绍,今后三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每周将派两名专家来诊疗中心免费坐诊两天,并“传、帮、带”培养一批高端医疗技术人才。

“诊疗中心计划5月份投入运营,届时,不仅应城的心血管病患者可实现‘大病不出县’,周边300公里半径的心血管病患者也能就近到应城来治疗。”李少楠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