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防护栏与救护车

防护栏与救护车

2023-09-26 08:49 法治日报

    □ 马建红

  近年来,法院平反了几起实打实的冤案。湖北的佘祥林、河南的赵作海、内蒙古的呼格吉勒图、河北的聂树斌,他们的冤情之浮出水面,或者源于“亡者归来”,或者基于“真凶现身”。他们应该是世界上最能理解“无妄之灾”一词含义的人。这些案件虽然情形各异,但其原因都有相似之处。呼格和聂树斌早已被执行死刑,我们无法知道他们在被定罪前曾发生过什么,而侥幸活下来的佘祥林、赵作海,则无一例外地讲述了他们曾遭刑讯逼供的经历。一个人只有在“痛不欲生,但求一死”的情况下,才会承认自己没做过的事,因此,我们无法想象他们曾遭受过怎样的非人待遇。

  小时候看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知道给窦娥上夹棍、打板子都是在演戏,是假的,自然也就无甚感想。现在回看该剧,则明白了屈打成招的具体样式。“真凶”张驴儿知道在官衙里会有拷打,“你这等瘦弱身子,当不过拷打,怕你不招认药死我老子的罪犯!”他以“官休”还是“私休”来要挟窦娥,而糊涂的楚州太守只知道“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审断方法只有“左右,与我选大棍子打着”这一招。再读到“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这样的戏词时,才能理解该剧的震撼之处——个人在面临强大而合法的公权力的暴力时,她的屈从中隐含的是深深的无助与绝望。现实生活中侥幸活下来的人曾说他们一直相信法律会还他们以公正,而呼格和聂树斌在身赴刑场时,不知是否也曾有过窦娥这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憾恨?

  其实,人们并不是不知道刑讯会导致冤案的发生。早在西汉时期,司法官路温舒就曾上书宣帝要“尚德缓刑”。他说,“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示)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导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纳)之;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按照人之常情,平安时就愿意活,痛苦时则宁可死,在严刑拷打之下,什么样的口供得不到呢!于是,逼供、诱供就会收到明显的成效,而由于屈打成招、罗织构陷的罪行也更显周密而自洽,可织造出“完整的证据链”,所以,即便是法祖咎繇在世,也会认为犯人是死有余辜的。

  尽管人们早有这样的认识,但由于古代侦破技术有限,加之犯人的口供乃“证据之王”,所以历朝历代并不禁止刑讯,最多在开明的朝代里对刑讯做一些限制。于是,当比我们早一步“走出中世纪”的西方人来到中国后,最先观察到的就是公堂上刑讯的不堪。曾在中国生活了四十多年的美国传教士卫三畏,在他的《中国总论》中,就曾对此进行过详细的介绍。他说,虽然律例中描述了合法的刑具,包括三块板上挖大小恰好的槽用以压脚踝,五根圆棍用以压手指,也可以加上竹板(拶指),但在拷问中用其他方法的事是常有的。

  直到清末实施新政期间,修律大臣沈家本、伍廷芳在《奏停止刑讯请加详慎折》后,仍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后者认为,如果罪犯有罪证据太少,而且又拼死抵赖,那么,不用刑讯就难以结案,也有碍司法公正的实现。当然,晚清政府的这一举措还是受到了普通百姓的欢迎。1908年,年仅十七岁的胡适就在《竞业旬报》上发表了《停止刑讯》的短评,“我们中国讯官司的时候,专用各种刑法,屈打成招,往往有之。所谓三木之下,何求不得也?要晓得这用刑讯一事,是文明各国所没有的,所以前年便有上谕,要停止刑罚,如今法部又行文到给各省的地方官,一律停止刑讯。唉……只是太便宜了那班大盗老贼了”。这最后一句的感叹,倒也反映了民众的一般心理。

  不消说,从清末发展至今,刑讯逼供早已失去了它的合法性,甚至还将刑讯逼供入刑。然而,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现实生活中因此而致伤致死的案件时有发生。近年来确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也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刑讯逼供现象,由此而造成的冤错案还是会时不时见诸报端。为聂树斌等人的冤案平反固然给人以“正义从不缺席”的慰藉,却免不了死者不能复生的遗憾。毕竟,与其事后昭雪,莫如事前的预防——与其在谷底准备一辆救护车,不如在悬崖边安装防护栏。这或许是呼格、聂树斌等人用生命的代价告诉我们的道理。

  (文章节选自马建红《穿越古今的法律智慧》,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