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管仲的“以法治国”理论

管仲的“以法治国”理论

2023-08-25 14:18 法治日报

□ 李鸣

春秋初期的齐国,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和私田的大量出现,许多人从奴隶身份解脱出来,成为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农人,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异常发达,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也颇为盛行,单单靠礼已不足以应付这一变化,还要以法治世,一是德刑并用,二是立法定制。特别是齐国,为了加强其霸主地位,更需要通过君主发号施令,加强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较早提出“以法治国”理论和原则的思想家,他明确界定了法、律、令的共同性和不同作用以及立法、执法、守法的权责关系,深刻揭示了“以法治国”的内涵逻辑、内在要求、价值目标。他认为:立法统一、法律公开是“以法治国”的前提,法令是天下人明确嫌疑、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从而否定礼治时代“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旧观念。他强调法令的主要作用在于控制属下,防止以下乱主;法令的基本内容是赏刑,即用赏赐鼓励人们做对国家有利的事,用刑罚纠正对国家不利的行为。统治者治国理政,法律是最直接、最管用、最有力的工具。统治者只要把法律制定好,合乎国情,合乎民意,推动实施,督促落实,违法必究,就功德圆满了。

管仲认为,国以民为体,君以赏罚为用,立法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因此,立法应格外慎重,力戒“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八观》),力争做到“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管子·权修》)。他强调,兴政立法有两个立足点:一是法从习惯,二是令顺民心。

法从习惯。氏族部落的社会规范主要是习惯。习惯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反映了氏族成员的共同意志和群体利益,得到社会舆论的认可和支持,其调整社会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明显,对氏族成员有普遍约束力。法以习惯为渊源而产生,在本土自发生长具有民主性和社会性,容易被人们理解、接受、信仰和自觉遵从。虽然管仲主张的“法治”本质上是加强君主集权,但他强调立法不能仅仅以君主个人的好恶为标准,而应“与俗同好恶”,重视民间习惯。

令顺民心。鉴于民有“四欲”(逸乐、富贵、存安、生育)与“四恶”(忧劳、贫贱、危坠、灭绝),以“四欲”顺民心,则国安;以“四恶”逆民心,则国危。法令顺民心还是逆民心,决定着国家的盛衰、统治的成败,因此,只要顺应民心,法令的实施就像源源不断的流水那样畅行无阻。立法以人为本,切实从统治对象的利益和愿望出发,寻找立法的依据,这就比统治者高高在上、目空一切、随心所欲地发号施令要合理得多,这一点应该引起立法者的高度重视。

管仲提倡“令顺民心”,就在于他清醒认识到统治者与民众是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必须对民众有所施舍,甚至作出某种让步,让民众有利可图。做到这些,民众就会给予相应的回报。统治者有所失必然有所得,且失之甚小,得之甚大。他认为好逸恶劳、趋利避害是人的共同本性,追求物质利益是民情的基本内容。君主立法只有从人性、民情出发,才会产生令行禁止的社会成效。如果统治者立法“取民无度”,造成民众衣食不足,整天生活在痛苦之中,民众就会怠慢法令,法令就根本无法推行。因此,在管仲看来,法令不仅是制裁民众的手段,同时,也是君主利用民力、获取民心的工具。

以“令顺民心”为出发点,管仲坚决反对专任刑法,大兴杀戮。他指出:刑罚杀戮过滥过重,不仅不会使法令产生威慑作用,反而会激起民怨,使统治者的地位产生动摇。在此基础上,管仲主张“省刑”,而“省刑”的关键在于堵“两原”。民众肆意妄为、淫逸放诞的原因,一是上层统治者不节制私欲,不遵守法度;二是对浮华奢靡之风不予禁绝。堵塞了这两个根源,犯罪就会减少,刑罚便可轻省。

管仲主张严肃法纪,反对赦免罪犯。他提出“轻过而移诸甲兵”的思想,推行赎刑制度,让有罪者以兵器或铜、铁赎罪,从而减轻了国家军备开支的沉重经济负担和刑罚惩治的强度,有利于社会安定。

近代中国,法制变革,人们注意到了法律的社会作用。什么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法律,人们往往以管仲的言法作为依据。究其原因,一是中国最早高度推崇“法治”的是管仲;二是管仲推行“法治”收到了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实效;三是管仲法令依从风俗习惯,顺乎民情民意,让民有利可获、有福可享、有安可图。而这些正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法律的认识。

(文章节选自李鸣《法的回声:中国法律思想通识讲义》,法律出版社出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