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8月1日 星期五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汉代“循吏”的法律观及其实践

汉代“循吏”的法律观及其实践

2023-03-15 14:32 法治日报-法治网

□ 法律文化

□ 殷啸虎 (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

“循吏”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那些奉公守法、清正廉明、推行教化的地方官。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对循吏作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即“奉法循理之吏”。班固在《汉书》中沿袭了《史记》的体例,作《循吏传》,从此循吏便成为那些清官良吏的专有名词。由于循吏是相对于“酷吏”而言的一个概念,酷吏是指那些奉行严刑峻法,“唯一切严削为能齐之”的官吏,因此,后世也将奉行刑罚和主张教化作为两者区分的标准。其实,循吏虽然主张教化,但同样非常重视法制的作用;特别是汉代在制度上“汉承秦制”,主张“以吏为师”的同时,融礼仪道德教化于依法治理,因此,循吏在地方治理实践中形成的法律观,也成为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

汉代的循吏作为“吏”,其基本职责就是贯彻执行朝廷的法令,维护地方秩序。他们虽然不像酷吏那样“专任刑罚”,但都要“奉三尺律令以从事”。所不同的是,循吏在治理实践中,更注重教化的作用,“以化治称”。而法律则是作为推行教化、实现治理的重要手段,这也是汉代循吏法律观的核心要义所在。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就是董仲舒和黄霸。

董仲舒是《汉书·循吏传》中第一个被提到、却又没有列入《循吏传》的人。他虽然主张“任德教而不任刑”,认为“刑者不可任以治世”,但同时又强调“正法度之宜”,把法律作为推行教化的重要辅助手段,这就是著名的“德主刑辅”的主张。因此,董仲舒可以说是奠定了循吏法律观的理论基础。

而黄霸则堪称是循吏法律观的实践典范。他虽然是“入财为官”,即花钱买的一个小吏,但“以廉称”,而且“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汉宣帝“闻(黄)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后出任颍川太守,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治为天下第一”,“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黄)霸为首”。

从汉代循吏的从政和治理实践来看,他们的法律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注重依法治理,维护地方秩序。循吏虽然不同于酷吏的专任刑罚,但在治理实践中同样非常注重依法治理。如前所述,循吏是“奉法循理之吏”,“奉法”是前提。地方官的基本职责就是执行朝廷的立法,维持地方秩序。一些循吏本身就是精通法律的人,如黄霸“少学律令,喜为吏”;东汉时的循吏王涣也是“读律令”。他们在地方治理的实践中,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王涣任温县县令时,“县多奸猾,积为人患。(王)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东汉另一位循吏刘宠任会稽太守时,也是“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此外,他们也很注重治理人才尤其是法律人才的培养。西汉著名循吏文翁任蜀郡太守时,就曾选派郡县小吏去京城长安,“受业博士,或学律令”。也正因为如此,“政平讼理”也成为循吏的一个重要标准。

其二,主张德主刑辅,强调教化为先。如上说言,循吏是“奉法循理之吏”,“奉法”是前提,“循理”则是循吏的特点。他们不像酷吏那样机械地照搬法条,而是从情理出发,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适用法律。而“循理”的主要依据,就是儒家的经书。他们将儒家所倡导的教化作为治理的主要手段,这也是与酷吏的主要区别所在。汉代的循吏基本上都是熟读经书,在治理实践中也是以儒教主张的礼仪道德来教化百姓。《汉书·循吏传》开篇在谈到董仲舒等人时,就称他们“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黄霸曾师从著名大儒伏生学习《尚书》,“力行教化而后诛罚”;东汉秦彭任山阳太守时,也是“以礼训人,不任刑罚”。他们在司法实践中,也往往通过教化去化解矛盾,解决纷争。东汉许荆为桂阳太守时,有兄弟为争财而打起了官司,许荆认为“教化不行,咎在太守”,请求朝廷对自己问责,结果兄弟俩悔恨交加,“各求受罪”。东汉仇览任亭长时,有母亲告儿子陈元不孝,仇览认为这是自己“教化未及至耳”,亲赴陈元家进行劝导,结果母子相拥而泣,陈元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孝子。时任考城县令的著名循吏王涣听说仇览能“以德化人”后,专门请他担任主簿。东汉刘矩任雍丘县令时,“民有争讼,(刘)矩常引之于前,提耳训告,以为忿恚可忍,县官不可入,使归更寻思。讼者感之,辄各罢去”。

其三,奉行用法宽平,倡导宽猛相济。循吏虽然也主张依法治理,但他们奉行用法持平,倡导宽猛相济,这是他们与酷吏的另一个重要区别之处,也是“奉法循理”两者结合的具体体现。同董仲舒一样,在《汉书·循吏传》开篇被提到、但没有写进《循吏传》的儿宽(又作倪宽),治民奉行“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于得人心”;黄霸也是“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在他的治下,“狱或八年亡(无)重罪囚,吏民乡(向)于教化”;东汉的王涣虽然“政尚严猛”,但也“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而著称。

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开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揭示了循吏法律观及其实践的基本特点。汉代的循吏将先秦法家主张的法治与儒家主张的礼治融于治理实践,促进了礼法结合的进一步发展,对中国古代以“德主刑辅”为核心的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