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古代“国法”的法理分析

古代“国法”的法理分析

2022-09-23 11:00 法治日报

□ 郝铁川 (河南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

在古代中国,“律”的实施(简称“律治”)从来不是独立的,与它并行的还有“王治”与“吏治”。

第一,皇帝的诏令。西汉杜周有句名言,“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汉书·杜周传》),《太平御览·卷638》中也记载:“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李启成先生在《中国法律史讲义》中指出,中国帝制时代的立法机构是:王朝初创时期奉君主之命,君臣集体制作律典;王朝承平时期则奉君主之命修订法令。黄源盛先生在《中国法史导论》中也指出,在中国古代法典编纂史上,大量编辑皇帝的诏敕,直接制定成法律形式,对常法和成制加以修正和补充的“编敕”立法活动,是中华法系的一大特点,宋代最具典型。宋初“律敕并行”,宋神宗时改“律令格式”为“敕令格式”,“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以敕”。宋代是“以敕代律”,明代则是“以例代律”“以例破律”。

岳飞冤案之所以形成,即与宋代“以敕代律”密不可分。本来,若是严格依照宋律办案,岳飞冤案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宋代诉讼制度的如下四项规定,是可以阻却岳飞冤案的产生:一是宋代首创的“鞫谳分司”制度,将“审”与“判”分开,由不同的法司负责,使之互相牵制,有利于防止冤案的形成;二是宋代首创的“翻异别勘”制度(即:凡录问或行刑时,犯人如果推翻供词或申诉冤情,案件必须更换审判官员或由其他司法机关重新审理),有利于防止冤案的形成;三是宋代首创的“推问勘鞫”制度(即在审讯过程中,凡司法官员与犯人之间有亲戚关系、乡里同籍、同年同科及第者设有回避制度,以防审讯时徇私舞弊),有利于防止冤案的形成;四是宋代设立的互察制度(即地方上有同级机构的同僚互察,有上下级政府的互察,中央有刑部、大理寺、审刑院、御史台、纠察在京刑狱司等机构的互察),有利于防止冤案的形成。以上这四点审理程序之规定,不可谓不完备。但宋高宗有下达敕的权力,便对法定审判程序完全置之不顾。“鞫谳分司”(审与判分开)在敕面前失效了,“翻异别勘”在敕面前失效了,“推问勘鞫”在敕面前失效了,互察制度在敕面前也失效了,最后岳飞竟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因此,有的学者根据晋代刘颂说过“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其正文、名例所不及,皆勿论”的话,以及《唐律疏议·断狱篇》有“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的规定,就说中国古代已有近代“罪刑法定主义”思想和制度,是没有弄清楚近代罪刑法定主义的前提是以“王在法下”为基础,而中国古代之所以不会有罪刑法定主义,是因为中国秦汉以降的两千年中一直信奉的是“王在法上”。因此,中国古代是“王治”(人治)和“律治”并行。

第二,族规。它是同姓家族制定的公约,用来约束本家族成员。全国各姓族谱大多有族规、谱禁、宗规、祠规、家范、族约、族训、家训等条款,所谓“国有国法,族有族规”。秦汉至明清以降基本上是大一统的帝国形态,由于经济交通的不发达,缺乏足够的财力人力去行使对各地的执法司法权力,因此,只好将部分执法司法权力下放给宗族。所以,有的学者把族规称为“亚公法”,是有道理的。古代法典中明确肯定了家长对儿女的教令权、族长对族人的生杀予夺之权。从一个角度来看,皇帝是天下人的皇帝,族长则是宗族中的“小皇帝”,在国家是罪刑皇帝定,在宗族则是族长定。封建礼教下的家族规约,对女子教化的要求尤为严苛。由于“男尊女卑”观念的支配,一些族中训规甚至把家庭裂变的责任都推到女子身上,女子几乎成了家族不和的祸根。因此,“三从四德”成了规范女子日常行为的主要族规内容。道光《罗源县志》“人物志”,总列人物1151人,守节妇女竟达913人,占80%强。

族规具有暴力强制性。各地触犯族规者,轻则处罚(如罚款、关禁闭、训斥、鞭打),重则处死。浦城房氏家族规定:“族内子孙人等,妄作非为,有干名教者,不待鸣官,祠内先行整治。”福安湖口村张姓家族,民国初年,有一家儿子不孝,虐待父母,屡劝不改,遂由宗族干预,将此人活埋于张家宗祠里。

各地族规不像朝廷的法典那样在全国具有统一性,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违反族规者的惩罚程序更是多种多样。因此,族规带来了古代法制的散乱性。就此而言,中国古代是“王治”与“族治”并行。

第三,“礼”“理”等道德规范。《唐律疏议》开宗明义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礼”含有礼制、礼仪和礼俗三个内容,兼具道德和法律双重性。其中礼制、礼仪的法律强制性最强,礼俗的道德属性较强。

“理”也是一种兼具道德和法律双重性的范畴。《唐律疏议》明确规定“凡理不可为而为者,杖责八十”,但“理”的内涵和外延究竟是何,没有清楚的解释,全靠执法司法者的“高下在心”“自由裁量”了。就此而言,中国古代是“王治”与“吏治”并行。

总之,古代“国法”的运行状况表明,我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是“王治”与“律治”并行、“王治”与“族治”并行、“王治”与“吏治”并行。流光易逝如翻水,我们当今推行法治时,应注意防止古代以“人治”体制、手段来实施法治的做法;应注意提防发生乡规民约割裂国家法治的事情;应该注意为了适应地域风土差别、形势千变万化,制定一些模糊性的法律规范虽不可避免,但像古代“理”“礼”那样大面积模糊的法律规范是应该避免的,因为它容易造成执法司法者的专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