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表彰代表发言】检测病毒 检验初心
省疾控中心检验所党支部书记 江永忠
大家好!我是省疾控中心检验所党支部书记江永忠。能够代表疾控一员,站上光荣的讲台,我深感荣幸。借此机会,我向大家汇报疾控队伍的一个缩影——公共卫生实验室。
疫情突起,承担紧急任务
1月2日下午5点,忙碌中的实验室,突然接到一项异常紧急的任务,必须赶上次日早上7点完成高致病性生物样本航空运输。这项工作正常程序需要一周。没得商量,一切都是特急、特批。即刻与民航部门对接、申请、等候、变更、同意、暂停,10多种审核手续,多系统上下协调,电话微信交织。室内阴冷冷的,头上却在冒汗,时间在快速穿梭。等摸黑赶到机场,飞快地办完手续,手脚发软地把样本运输推上了货物传送带,只听得停办手续的报警声响起。大家就地而坐,有人全身在发抖,谁也没说一句话。
就这样,我们从此按下了高致病性样本运送的应急键。没想到,这才是开始,日后的突发事件成了常态。不间断地应对各种新情况、新要求,同时要严格遵守国际运输管理规定。组织完成了国内防疫史上规模最大、种类最多、速度最快的运输任务。到目前,累计航空托运样本1万多份,为尽早确定病因和后续科研争取了宝贵时间。
点滴日记,见证难忘记忆
1月24日,室外好冷,实验室好热,额头不住冒汗,做完实验觉得腿软,每个人的反穿衣都是湿的,内层灰色秋衣上是一道道白色波浪形的汗迹。护目镜和口罩压得生疼,脸上的勒痕经久不消,这是最美的勋章。晚上整理完结果,10点多,大家一起吃了盒饭,这是迎接鼠年的年夜饭。曾主任那一组还在继续检测,她的手机不停嗡嗡作响,时时有祝福的信息在闪烁,还有她那几岁小女儿奶声奶气的叫唤声。这一天是她的生日,这一天也是她再次打破团队的单日检测上限的日子。
2月3日,听说邻居一家的爷爷因为发热肺炎走了,剩余的五口人都在发热,奶奶和爸爸病重已卧床不起。妈妈发烧咳嗽,还要照顾两个生病的小孩,心里好为他们难过,他们的生活该有多艰难啊!此时,更加觉得披星戴月、通宵达旦的辛苦都不算什么,那只是疾控人的本分,公共卫生人的职责。更快一点检测,就能早一点诊断,希望能给他们多一点机会。很多人以为疾控只关心群体情况,其实我们从未放弃过任何个体。
就这样,作为我省唯一被指定为新型冠状病毒平行检测实验室,为保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尽快投入使用,连续36小时工作,完成首批4种检测试剂的评价。第一家独立承担武汉市所有医疗机构早期疑似病例诊断排查工作,以及后续的聚集性疫情溯源、无症状感染者与复阳病例传染性监测、重大活动保障监测、高危环境污染监测重要任务。
面对疫情,我必冲锋在前
刚刚听说疫情紧急,青年骨干张雅婷第一时间将小女儿送回十堰老家,即刻独自返回,此后的近三个月就没有离开过实验室。年近退休的叶国军自告奋勇地承担了所有高度疑似病例的采样任务,咽拭子采样时,病人的呛咳险些吐到他脸上,依然镇定自若。援非专家李翔,从疫情至今,泰然自若坚守P3核心区,对他而言“比起埃博拉,新冠还差了点”。
新冠病毒是新发病原,因其危害的严重性,需要贴身琢磨他;因其高致病性,又得严格提防他。如果新冠是地雷,我们就是排雷兵。P3实验室是国家安全战略平台,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它是我们与新冠的角斗场。我们要求大家远远离开,自己钻进P3实验室,在其中像一个母亲呵护自己的新生儿一样,小心翼翼地将病毒浓度扩增几万到几十万倍。家人的担忧,内心的忐忑,在进入实验室后,习惯性抛在脑后。该不该,怕不怕,其实也没有想过那么多。十年如一日的运行维护,只为这一天的应用,临危受命何尝不是一种荣幸。
心手相牵,不教疫情误楚天
党的领导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为抗击疫情提供了坚实保障。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候,孙春兰副总理深入实验室现场,详细了解检测情况,关心并现场解决实验室关键困难。李克强总理亲临P3实验室看望指导工作,并叮嘱说你们这个实验室责任重大。这句话让我们压力与动力倍增。国家卫健委、省委省政府、省卫健委领导多次亲临慰问与调研,给予了莫大的鼓励、充分的信任和大力的支持。
国家卫健委第一时间现场指挥,国家疾控中心号召各省疾控驰援湖北,仅仅一天时间,20支队伍集结完毕,第一时间赶到了最需要的地方,支援了武汉、支援了湖北。
检测的是病毒,检验的是初心。在这场战斗中,所支部带领5个党小组37名党员和40名专业技术干部,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为攻坚克难提供了有效组织保障。支部获得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联合表彰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获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全省疫情防控工作基层党组织先进事迹通报。疾控是一支特殊的部队,除了实验室,更有流行病调查与应急处置、数据信息分析与管理等,在各种突发事件应对中,从来默默无闻,但从未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