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战“疫”中的武汉三医人
“抗击疫情,党员先行!”“我是预备党员,正是党考验我的时候,我必须上。”“我是一名老党员,党龄比我儿子都大,请让我参加突击队。”这是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医院党员干部职工在报名参加“党员医护突击队”时的宣言。
国有难,召必应,疫情就是吹响战斗的号角。在院党委发出“党员医护突击队”队员征集令后,医院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响应。通知发出的当天,全院48个党支部400余名党员主动报名。
关键时刻,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旗帜在,精神就在。武汉三医党员以实际行动擦亮了共产党人的名片,支撑起了战胜疫情的希望。
哪里有艰难险阻,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坚强保障
党委“冲锋开路”,强化职责担当。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医院党委班子靠前指挥,勇于担当。大年三十凌晨,医院接到光谷院区被确定为定点救治医院的通知。在院党委号召下,全院党员干部职工齐心协力,集合全部力量,不到3天时间就完成了患者转移、病区改造、人员培训、消毒隔离等准备工作。
医院党委书记赵光带头深入“红区”,对重点部门、科室进行巡视督查。接到承担隔离点防疫任务后,党委委员、副院长罗才奎连续1周驻守在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隔离点,协调隔离点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后勤保驾护航,确保前线无忧。医院防疫领导小组每天召开线上碰头会,党委班子成员在线实时研究解决疫情防控中遇到的问题。医疗救治、疫情防控、设备物资、后勤保障、心理疏导5个工作专班的党员干部职工日夜坚守,筑起坚固的疫情防控网,守护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
院团委积极组织力量参与抗疫物资保障工作,组建院内青年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联合队伍,负责防疫物资的转运和装卸,为一线医护解除后顾之忧。抗疫期间,该志愿者队伍累计出动车辆887台次,搬运各类防疫物资2万余箱。
哪里是抗疫一线,哪里就有坚守与担当
方舱临时党支部:悉心守护做好患者三大“卫士”。接到驰援武昌方舱医院的通知后,医院迅速选派骨干组建医疗队。这支队伍里有13名党员,占总人数的一半。经院党委批准,武昌方舱医院临时党支部就此成立。
进舱前,党员手把手地对医疗队员进行院感防控等专业知识培训。进舱后,党支部成了患者的“卫士”:“生活卫士”——建立“同心抗疫”医患沟通群,及时收集患者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需求,并以最快的速度给予解决;“心理卫士”——因很多隔离人员存在焦虑、恐慌等心理问题,医护人员制作了心理测评量表,根据测评结果,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消除其不安情绪;“健康卫士”——通过科普疾病知识和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战胜病毒的信心。
武昌方舱医院有3个病区,经武汉三医院医疗队治愈出院的患者人数达400人,居3个病区之首。
首义院区急重症党支部:应收尽收筑起抗疫首道壁垒。首义院区急重症党支部有15名党员。疫情初期,医疗物资匮乏,患者人数激增了近4倍,每天接诊人数达400余人次。医院床位早已超负荷,部分患者求医无门。首义院区急重症党支部书记万少兵在支部内发出号召:“我们党支部是站在抗击疫情最前沿的排头兵,一定要死守阵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哪怕只剩下一张椅子,我们也要把患者留下。” 在他的带领下,党支部成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承诺。
为了更好地投入疫情救治工作,首义院区急重症党支部医护人员有的将家中幼儿托付给他人照顾,有的夫妻双双奔赴一线,还有的带病带伤坚持不下火线。首义院区恢复正常医疗秩序后,党支部又迅速制定后疫情阶段工作方案,要求做好患者筛查、病区管理、院感防控等各项工作。院区强调,重点关注因疫情不便就诊的老年患者,并为其设置了绿色通道,通过张贴收费、取药优先等标识以及发放优先就诊卡、提供轮椅陪检服务等,全程为老年患者服务。支部还成立了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首义院区急重症党支部感召了一批表现突出、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经医院党委批准,该支部在抗疫一线发展党员1名。
光谷院区急重症党支部:迎难而上死守生命最后防线。1月24日,院党委发出党员带头加入“医护突击队”的号召,光谷院区48名医护提前结束休假,星夜兼程奔回医院。他们中有的还未来得及告诉家人,还有的提前终止病假、产假,全体归队。
因新冠肺炎救治,患者耗氧量大,原有设备带供应氧流量和压力不足,呼吸机台数也不足,需紧急向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征集。在无人协助的情况下,医护人员一瓶一瓶地把一人多高的氧气钢瓶搬到病房并安装。“每天运送30多个钢瓶,每个重达50斤。”光谷院区支部书记付守芝说,“穿着笨重的防护服轰隆隆地滚钢瓶,党员们却都抢着干,还说相当于天天在病区‘撸铁’。”
重症病区有很多身患多种基础疾病的危重症患者。在没有ECMO的条件下,重症团队队员为患者实行俯卧位通气、双通道给氧,更多次巡视与观测,结合患者病情和身体条件,为其定制个性化诊疗方案,将多位“白肺”患者拉回生命线。
重症病区患者病情重,心理负担也重,在正常诊疗的同时,支部党员还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协助他们与亲人视频交流,甚至为其熬制粥汤补充营养。
坚守重症病区55天,重症团队共收治患者100余位,其中包括武汉市新冠肺炎最高龄患者。这位103岁的老人最终康复出院。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医者的无私奉献
危难之际,全院党员群众积极响应号召,纷纷请战奔赴防控疫情的第一线。他们不仅是专注敬业的医者,也是勇往直前的战士。
全力以赴,牢记党员使命。1月初,烧伤党支部青年委员、“80后”男护士王斌瞒着父母,报名参加支援金银潭医院的“应急医疗救援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他还坚持每天与患者张爷爷谈心。他的“共情治疗”带给患者信心,当病情好转后,张爷爷的积极心态影响了同房间的患友,被患友誉为“治愈系天使”。
2月29日,本应是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放射科主任章向军光荣退休的日子,但直至今日,他依旧每天早早到岗,投入到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中。“疫情不退,我坚决不退。”作为老党员,他率先垂范。
“我不能走,我走了,孩子们就没了主心骨”。与章向军一样,ICU护士长蔡利萍也留在了病区。她口中的孩子们,是她带领的一支以“90后”为主力的护士团队。护士们准备进入病区前,她都要一遍遍重复院感要求,帮助她们检查隔离衣穿戴情况。她还在护士们的防护服上画上卡通形象,或者写上鼓励患者的话语。当得知同样身为医务人员的爱人不幸被感染后,她拒绝了领导安排其照顾爱人的提议,始终坚守在自己负责的病区,直至痛失爱人的最后一刻,才匆匆赶到他身边。
广泛动员,凝聚同仁力量。榜样的力量同样激励着医院的医护人员奋力战“疫”。一首由急诊科医生李玉涛自编自写的励志歌《英雄城市》走红,歌词充满温情与力量,温暖了很多人。他说:“看到有的患者焦虑、意志低沉,便想写首歌给他们打打气。”这首歌在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的点击量已超过2.5万人次。
首义院区呼吸内科主任鲍敏发现,因病房调配的呼吸机产地、型号不同,调试的参数也不尽相同,使得团队中来自其他病房的医生难以熟练操作。针对这一问题,每天下班后,身为专家的鲍敏会将呼吸机抱回家琢磨调试,常常研究到深夜,第二天再与同事分享研究心得,传授经验。此举大大提高了团队的工作效率。
医院农工党、九三学社、民进党等各民主党派人士也积极响应号召,有的投身抗疫一线,有的开通在线问诊,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初心永擎,方可照亮前路;使命在肩,更需勇毅前行。
抗疫的战场上,武汉三医人扛着战旗“逆行”,用赤诚之心坚守使命与担当。(赵光)
(来源:《健康报》2020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