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健康报】他们这样援助武汉

【健康报】他们这样援助武汉

2020-05-19 10:50 健康报

上:北京援鄂医疗队护士在护理患者。
下:广东援鄂医疗队专家在雷神山医院救治患者。 潘松刚摄


4月中旬,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挽救了荆楚大地的344支援鄂医疗队全部撤离湖北。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这是各支医疗队给全国人民留下的深刻印象。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连续举办8场新闻发布会,请来部分援鄂医疗队代表,回望医疗救治的难忘瞬间。

“重武器”到场,就可以打硬仗了

2月初,各地援助医疗队抵达武汉后,都面临重症治疗设备紧缺的问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一共有3批150人驰援武汉。第一批是在除夕夜出发的,第三批131人在2月8日元宵节那天进驻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当时ICU的床位比较紧张,重症患者确实非常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医学工程部主任朱庆棠回顾,这些患者有可能失去抢救机会。派出的队员来自18个专科,40%的队员长期在ICU工作,90%以上的队员有ICU工作经验。因此医疗队提出,要在普通病区增设高端设备,建设具有ICU功能的高级生命支持单元。

得知医疗队的计划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非常重视,医院负责人马上拍板:“前线需要什么样的设备和物资,都可以从后方调运。”很快,ECMO、呼吸机、超声、血液透析机、CT机等设备从广州调往武汉。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也想方设法给医疗队增配了有创呼吸机、超声、监护仪等。当时,医疗队有一台监护仪需要增配一个高端模块,但是武汉缺货。远在千里之外的深圳生产商克服很多困难,专门配送来了这个关键模块。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治疗师夏金根到武汉后发现,最先需要做的事并不是进隔离病房,而是准备很多不同种类、不同品牌的呼吸支持设备和耗材,如吸氧装备、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ECMO等。“这些是病人最重要的生命支持设备,所以我们必须保证这些设备随时可用、随时好用。”夏金根说,这些前期工作非常繁琐,繁琐到一个小接头都需要专门从北京运去。“只有装备好更多的武器,战场上的战士才能打赢。”

“重武器”源源不断输往武汉。“当医院得知医疗队出现设备、耗材短缺的问题后,连夜从北京大后方运来了两车29件重型生命支持‘武器’,其中包括一套移动式三级监护设备,起了很大的作用。”中日友好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段军表示,有了这些“重武器”,在降低患者病亡率、提高治愈率上,队员们就有了底气。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筹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是全球第15支国际应急医疗队。在没有外界支撑的条件下,能够自行运转医疗救护工作28天。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这支医疗队在1月25日到了武汉前线。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表示,各专业的医护人员在呼吸机管理、气道管理、医用气体治疗、危重症转运以及呼吸康复相关治疗中,发挥了专业作用,大大增强了危重症患者呼吸支持的力量和临床效果。“与以前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或者公共事件救援相比,我们的‘武器’更先进了,防护也更完备了。”

战时医务处成立,大家心往一处使

全国驰援武汉的医疗队非常多,不仅每支医疗队是由不同学科的人员联合组成的,在有些病区甚至是不同医疗队的人员一起工作。比如,在作为重症患者定点收治医院之一的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最多的时候有23支医疗队,最南的有来自海南省的医疗队,最北的有黑龙江省医疗队。

这么多医疗队一起工作,如何保证工作步调、诊疗水平一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办公室主任钱招昕给出的答案是:“确实非常有挑战性,需要有统一高效的协作机制。”为此,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成立了战时医务处,所有医疗队的领队或队长都是这个医务处的成员。战时医务处把各医疗队管理的病区分成5个片区,组织了5个联合专家队分片包干,每周组织疑难病例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有疑难或者成功经验的病例,再提交到医院层面,由医院组织每周一次的全院专家参与的病例讨论。

“片区讨论组织了41次,院级的有10次,有151例患者通过讨论得到了精准救治。”钱招昕强调,那么多专家聚在一起,每次讨论都要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事实上是冒着一定风险的。“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集中各医疗队专家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努力挽救每一个生命。”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特别申请了一块会诊区域。每天16时,北大3支医疗队的相关专家都会到这个会诊区域讨论。专家们通过电脑屏幕看到病人的信息,包括体征、检查检测结果、X线图像等。“大家就重症病人所有的问题展开特别详细的分析,经过多学科团队的诊断后形成决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李海潮表示。

前方能解决的问题前方解决,前方解决不了的寻求后方支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成员以呼吸、重症专业为主。医疗队曾经接治一位老年患者,在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过程中发现他的下肢单侧出现了很多水泡。“大家都不理解水泡是怎么回事,马上拍了照片和后方医院皮肤科的专家联系。他们解释这和缺氧、肢体压迫有关系,很快就找到处理办法。”李海潮回忆。

吸取非典经验,药物使用更慎重

此前,感染新冠病毒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医生易凡和胡卫峰,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被救回时脸色发黑,引发各界关心。

段军介绍,易凡和胡卫峰都是在1月底前后确诊感染,当时病情危重,进展迅速,都接受了气管插管,上了ECMO。“评估发现,这两位病人都存在血源性感染,我们得想尽一切办法把血里面的感染源去除,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更换身上的所有导管,尤其是最危险的ECMO的导管。当我们成功更换ECMO管路以后,病人的病情第二天就稳定了。易凡撤掉ECMO后已经出院回家了,而胡卫锋现在还在医院康复治疗中。”

“前段时间大家比较关注的就是他们俩皮肤变黑的事情,其实就是因为感染太重,我们给他们使用了一种叫做多粘菌素B的药物,这种药物会导致色素沉着、皮肤变黑。”段军说,“请大家不用担心,这种皮肤变黑会慢慢消退。”

2003年抗击非典的时候,存在着对激素的过度使用,包括抗病毒药。长时间大剂量使用,导致一些不良反应。既往的经验教训推动着用药理念的改变。

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在武汉的ICU查房时发现,有50%~60%的病人出现肢端发凉,有些病人的手指和脚趾甚至出现发黑、坏死。“这实际上是病人肢体缺血的表现。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该院内科学系副主任严晓伟说,和前线专家讨论、后方血液科专家会诊后,最后认为这是新冠病毒对血管内膜的损伤,以及新冠病毒引起的炎症风暴所造成的高凝倾向,因此抗凝治疗非常重要。“后来我们采取抗凝治疗,病人肢端发黑和坏死的情况明显缓解。”

“新冠病毒感染是一个多系统的疾病,除了累及肺脏,还会累及心脏、肾脏。一些60岁以上的病人,经常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医疗队专家组成员曹照龙表示,医疗队对抗病毒药、激素及各种药物的使用是非常慎重的,坚持从细节上把关,实现个性化治疗。

曹照龙所在的重症治疗单元收治了11例肾衰患者,这些病人平时都在各个医院做透析。“透析病人用药跟常规的病人不一样,我们用的药有可能被透析掉了,所以对用药的时机、剂量都要做相应的调整。管理病房的主诊医生要和做透析的医生密切合作,才能保证治疗正常进行。”

治疗过程中,每一位病人都需要精准呵护。“有些病人按照常规进行透析以后血钾还很高,团队里没有肾衰治疗的专科医生,我们就和后方医院的肾内科联系,指导开展对病人的治疗。正是这样的精诚合作,才能保障患者在治疗新冠肺炎的同时,透析治疗能够得到充分实施。”曹照龙说。

多学科护士合作,面对身体和心理挑战

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中,呼吸和重症监护室护士占30%,心脏监护室、急诊监护室护士各占15%,神经专业和感染疾病专业护士各占将近10%。该院大外科护士长王玉英表示,在前线,护士主要承担患者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

如何评价护士们的表现?王玉英用了两个词——专业、全能,这体现在多学科护士合作上。从排班开始,每一个班次都有呼吸及重症专业的护士,同时配备心脏、神经及感染疾病科的护士,这种多学科的排班模式既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个护士的专业优势,也能全方位地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当患者某一个系统出现问题时,能够现场及时处理,保证患者的安全。“我们病房收治的病人不论住院时间长短,没有出现一例压疮,而且从外院转来的有压疮的患者经过我们精心的治疗、护理,也都好转了。”

在武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护士团体的工作内容既包括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也包括准确实施治疗和护理措施,以及有效地预防并发症。护士每天会和医师组一起进行床旁查房,充分掌握医生的诊疗思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治疗进程。该院急诊科护士长崔曼说,鉴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性,医疗队面对的不仅有医疗救治上的挑战,更有医护人员和患者心理上的挑战。

崔曼在早查房时曾遇到一位老年患者。“这位阿姨告诉我们,她的老伴儿就住在隔壁病房,病情危重,她想去看一看。”崔曼说,当时为了避免交叉感染,隔离病房内是禁止患者在不同病室间走动的。医疗队例会在对患者病情充分讨论后,决定对来自同一家庭的患者采用“家庭病房”的管理模式。“第二天,我们在与同病室的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并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后,把同住在危重病房的夫妻等家庭成员调到一起,让来自家庭的温暖给予患者更好的心理支持。”

隔离病房是一个小世界,医生和护士们除了看见患者的病情,还会感受到他们的内心。“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疾病,他们感觉到对生命有一种不确定性,特别是家人也同样生病的患者,会偷偷流泪。”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科副护士长孙菁说,“有一些患者治疗期间既不能说话也不能写字,我们非常渴望了解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为此,护士提前在纸上写好‘渴、饿、疼、难受’这样的字眼,从患者的肢体反馈中了解其最真实的需求,更好地帮助他们。”

人心始终温暖,医疗队吃上热乎盒饭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建立了医护患之间的微信群,把病人的家属也拉进来。“医护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以及他们心理上有什么问题,随时和他们沟通。其中有一位患者对新冠的恐惧比较严重,医护人员和他做了沟通,效果不是太满意,就把精神科医生拉进来。”该院院长施秉银说,这位患者治愈后在微信里发了一句话:“再见了,亲爱的你们,心里说不出再见。”

武汉“封城”期间,人心始终温暖。在武汉,医疗队队员每天看到的是志愿者在接送援助人员、运送患者和抗疫物资,保洁人员在打扫城市卫生,快递小哥为宅在家里的人们送去快递,执勤的警察、小区门口工作人员在默默站岗。

“酒店的服务人员都是各个部门的经理,因为医疗队的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不固定,所以他们专门在大堂给我们准备了保温箱,让医疗队队员下了班以后可以吃上热乎的盒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务处副处长费剑春说,难忘的是山东临沂籍两位货车司机,星夜兼程到武汉送防疫物资,还把运费全部捐出来,买了矿泉水送到医疗队驻地,极大鼓舞了医疗队员的士气。

在上班途中,看到武汉街头空空荡荡,只有寥寥无几的公务车、医护人员摆渡车行驶着,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许小毛心头常有莫名的感动:“一个1000多万人口的城市,突然间寂静了下来。我们社会组织能力、老百姓的纪律性都太强了,为他们点赞!”

“常有人说我们是英雄,其实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医疗队专家组成员王泠说,医疗队里面,有人推迟了婚期,有人的父母生病住院,但是大家都默默地藏起“小家”的困难,冲到一线去。“医疗队有位男护士,出征的时候女儿刚刚出生8天。他的妻子也是我们医院的一名护士,非常支持他的工作,他就义无反顾地跟我们一起去了前线。到前线以后,有一天他得知女儿过敏了,在自己房间里哭了。第二天,他没有告诉我们,照常上班。当我们得知这样的情况以后,马上跟医院大后方进行联系,儿科医生主动进行会诊,解除他的后顾之忧。”

发挥才智,非常时期有了非常发明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2月7日抵达武汉,在武汉坚守了62天,这支医疗队里绝大多数是40岁以下的青年骨干,占80%左右。他们面对一些临床问题时,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吕国悦介绍,在武汉的临床一线,医疗队一共进行了4项发明创造,破解了救治过程中发现的临床问题——

第一个是多功能的防护面屏。针对隔离区里医生和医生之间、医生和护士之间沟通十分困难的情况,医疗队把骨传导耳机和话筒结合到防护面屏上,在防护面屏上配备了一个摄像头。最重要的是防护面屏还携带了一个制氧装置,解决了在隔离区内沟通不畅、视野不够和乏氧的问题。

第二个是一次性咽拭子采集装置。此前给患者进行咽拭子采集时,患者容易呛咳从而产生感染的风险。为此,医疗队在原来的咽拭子上做了一个防护罩,给采集者多了一层防护。

第三个是一次性气管插管用防喷溅隔离巾。在重症治疗攻坚时,气管插管、支气管镜的灌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两个治疗措施对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很大。医疗队在手术巾上增加了一个透明薄膜,里面加了3个可操作的口,在处置者和病人之间形成了一个防护屏障。

第四个是增强型的传染病专用的听诊器。这项发明可以解决隔离区内用听诊器听诊患者肺部的问题。

河南省援鄂医疗转运队在武汉奋战了45天,总共转运2525人次的中、重症患者,负责15次批量患者转运保障任务,缓解了武汉“120”的压力和困难。谈及体会,转运队队长、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主任乔伍营表示,异地救援首先面临的就是通讯问题,急救车通讯跟当地“120”不匹配,怎么办?

“我们发挥创造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无线系统,还有微信群,跟武汉‘120’无缝对接。”乔伍营说,很多驾驶员没有到过武汉,地理位置很不熟,转运队就利用导航软件,让驾驶员预先熟悉地理地况,达成最快地寻找到病人、把病人快速转运到医院的目的。(首席记者 叶龙杰 本报记者 王倩)

(来源:《健康报》2020年5月19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