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报】“硬核护士长”养成记
17年前,作为湖北省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我主动申请参与抗击 “非典”。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作为手术室护士长的我,再次主动请缨参加抗疫,担任医院东城院区隔离病房护士长。
未曾谋面的分离
1月20日上午, 我接到在外地上班的女儿的电话:“妈妈,我过两天就可以回家过年啦!”快一年没见到女儿,得知女儿要回来,我心里开心极了。可是,1月21日本地召开了疫情防控大会,要求我们医院马上设立隔离病区,准备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疫情形势严峻,慎重考虑后,1月22日上午,我向医院护理部递交了“请战书”。然后,给远在南宁的女儿打电话: “婷婷,你不要回来了。” “妈妈,你不想我吗?”电话那头,女儿疑惑地问。 “妈妈很想你,但妈妈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在疫情到来之际,我理应冲在前面。我参加过 ‘非典’战役,有抗疫经验,作为一名老护士长,关键时刻我也要作表率。等疫情过后你再回来,妈妈一定好好陪陪你。”我和女儿说完这段话,电话那头传来女儿抽咽的声音。“宝贝,对不起,妈妈爱你。”女儿当晚饱含热泪给我写下一封信,期待我胜利平安归来。
第二天,我就全身心投入到隔离病区的改造工作中: 清理房间、 打扫卫生、搬病床、拖氧气瓶、做标识、走流程……连除夕夜都没休息。
隔离病区的点滴
1月30日,由医院教学楼改造成的隔离病房投入使用,我带领36名护士第一时间进入了隔离病区。我们这个团队大部分是 “80后” “90后”,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严重的疫情,进入隔离病区前,大家的心情异常紧张,也有一丝丝恐慌。有的护士换好防护服后就感觉呼吸困难、胸闷不适,有的马上变得沉默寡言。我再次给大家培训了隔离防护要点,讲解了我在 “非典”病房工作的经历,强调做好自我防护就不会被感染,还给大家鼓劲加油: “我们现在是战士,隔离病房就是我们的战场,我们要有必胜的决心, 要给患者信心和力量。”然后,我带领大家毅然进入了隔离病区。当晚,病区就转入24名患者,等到当天的工作忙完,我回到宿舍时,已是第二天凌晨两点。
在隔离病房,因为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橡胶手套,打针输液也成了高难度的技术活。一天,有位护士给一位80岁的老爹爹打针,在他手上找了近20分钟血管,打了3针也没打进去。 老爹爹生气地拒绝打针。见此情形,我接过止血带,对老爹爹说: “对不起,我们穿着防护服,戴着两层手套确实不好操作, 我是护士长, 我来给您打针。”老爹爹疑惑地看了看我, 慢慢地伸出手。为了减轻他的痛苦,我让那位护士帮忙捏住老人的手臂,自己蹲下身子,深吸一口气,轻轻地把针扎进老爹爹的血管, 穿刺成功。 我重重地出了一口气, 感觉自己手心全是汗。 “技术不错,一点都不疼。”耳边响起老爹爹的表扬声。而我因为蹲久了,站起来时腿发麻、眼发黑,差点摔倒。
一天,5床的婆婆病情突然加重,血氧饱和度下降很快,护士们马上给她吸氧、拍背、准备呼吸机。由于缺氧和紧张,婆婆的双手不停地在空中乱抓,我顾不得被她抓破防护服的危险,一把抱住婆婆并对她说: “请放心,我们在你身边,你不会有事的!”经过紧急处理,婆婆的病情稳定了,她感激地给我们伸出了大拇指。
为了节省时间和防护服,我们进入隔离病区后,经常连续6至8小时不喝一口水、 不上一次厕所。 由于长时间缺水,大家的口唇干裂甚至出血,长时间佩戴防护口罩,面部也留下了深深的压痕。由于过度劳累,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了,我只好戴着厚重的腰带,强忍住疼痛,跛着腿在病区穿梭。
我的团队力量大
因东城院区隔离病房是新改造的病区,加上疫情早期各种物资准备不足,患者突然大量涌入,让我们忙得晕头转向。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和大家商量后决定重新布局工作环境,调整各班工作职责和流程,更改排班模式。同时,清理库房、拟出缺乏物资清单,及时补充医疗物资。我们自制了医疗废物桶、利器盒、筷子收集器等,缓解了特殊时期物资供应不足的问题,也保证了医疗废物的规范回收。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我们在给患者发放 《健康教育单》时会附上一张日常物资需求清单,上面印有患者需要的物品名称、数量、医院地址、病区联系电话等患者和家属询问最多的信息,以便患者家属根据患者需求送物资过来。新冠肺炎患者需要吃清淡的食物,很多患者本身胃口就不好,加之药物副作用,食欲更容易受影响。我们将患者的饮食喜好都一一记下,联系食堂根据患者的口味提供营养美味的饭菜。医院还特意给隔离病区配送了牛奶、面包、水果等,给患者加强营养。
对患者而言,比起身体的不适,更难以承受的是心理上的恐惧与无助。为了让患者有一个稳定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治疗,我把病区143位患者的信息都抄在本子上,每次查房时,我都克服强烈的憋闷感,耐心听完每位患者的倾诉,及时给患者安慰,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每次离开病房,我都会右手握拳,对患者大喊一声 “加油”。
我们这个团队从进入到撤出病区的18天时间里,共收治患者168人, 其中危重症3人、重症14人。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做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我们的付出也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认可,我们收到了8封来自患者及家属的感谢信,我也收获了 “硬核护士长”这个美称。(刘爱群)
(来源:《中国人口报》2020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