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光明日报】哭笑天使

【光明日报】哭笑天使

2020-04-08 15:37 光明日报

风,起于青萍之末。

武汉的呼吸道流行病风潮,总是从每年10月底开始,到次年4月谢幕,春节前后是高点。但是2019年,有些奇怪:整个11月,冷冷清清,直到12月中旬,才进入熙熙攘攘。

作为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主任,张继先心底纳闷呢。暖冬?还是别的原因?

12月26日下午4时左右,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因呼吸困难,住院治疗。拍片后,主管医生看到肺部造影呈磨玻璃状,便来会诊。张继先仔细端详后,也感觉特殊,却没有格外惊奇,因为呼吸道疾病有几百种,呈现不同,或有变异。她嘱咐,进一步观察。

最早的警觉,来自第二天。

27日上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一位老先生,CT检查时,发现肺部异常。神经内科主任便让主管医生携带资料,去询问张继先。张继先一怔,竟然与那位老太太症状类似?她思考片刻,便提议将老先生转入呼吸科治疗。当天中午,老先生办理转院手续时,明确要求与那位老太太住同一病房。原来,他们是夫妻!猛然,张继先意识到了什么。

帮助办理转院手续的小伙子,是老两口的儿子。张继先提出,请小伙子也拍一下胸片。小伙子一听,气得爆炸,我年纪轻轻,健健壮壮,只是来陪床,又不是病人。张继先委婉地解释。但小伙子挺有个性,就是不听,责怪张继先多事,甚至怀疑遇到不良医生,借机揩油赚钱。张继先告诉他,小伙子,请不要多想,我是医生,只是想让你查一下。至于费用,如果你不能支付,我可以帮你负担。

疑疑惑惑中,小伙子进行了例行检查。

拿到片子时,张继先倒吸一口凉气:一家三口,症状相似!

她马上对三人进行隔离治疗,并吩咐医护人员接触病人时,务必戴上口罩。同时,报告业务副院长。

28日和29日,张继先所在呼吸科又连续收治4个病人,肺部造影与前者一家三口类似。她详细询问,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这4人竟然来自同一区域,且相互认识。

29日下午2点,在张继先的建议下,本院业务副院长召集开会,决定上报疫情。

下午4时,市疾控中心和相关专家到来,转诊病人。

30日,武汉市疾控中心和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几乎同时做出初步检测结果:一种疑似新型冠状病毒!

31日,国家专家组莅临武汉。

几天后,这种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被正式确定为一种人类新型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

警报,正式拉响!

继先姐

张继先,瘦瘦小小、文文弱弱,身高只有1.55米,体重呢,不足45公斤。

这个娇小的南方女子,1966年生于黄冈市黄州区,1985年考入武汉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入职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专注于呼吸道疾病诊治,渐成专家。

2003年非典期间,她作为江汉区疫情防控专家组成员,参加防控和排查工作,荣立三等功。非典之后,她来到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深度学习。2006年,张继先担任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副主任。2011年,升任主任。

正是有了这些丰富经历,她才对传染病疫情格外敏感。

全科33个医护人员,大部分是女性,她年龄最大。公开场合,大家称她主任,私下里,她的名字是“大姐”。

是的,这些女医护人员,在各自的生活中,是公主,是天使,是优雅,是白领丽人。平时,她们也慵懒、也自私、也嫉妒、也说闲话甚至传闲话。但谁能挡住她们甜蜜般的幸福和鲜花般的微笑呢,谁让她们是大武汉的小女人呢。

但,这只是岁月静好时的常态啊。

继先兄

病人转诊了,张继先的心底,却已风起云涌。

她所在的医院,并没有传染病业务,更没有相关防护设备。于是,她马上网购30套防护衣,并利用屏风,开辟一个简易的9人隔离室。

31日,隔离室建成,30套隔离衣也到来了。

元旦之后,形势大变,病人越来越多。

不能不说,疫情暴发初期,由于各方应对仓促,社会上形成了一些慌乱。最紧要的是各家医院缺少病床,无法收治病人。不少病人奔波在各大医院,气喘吁吁,形成流动传染源。

1月13日,医院决定将住院部一楼改造成隔离病区。1月30日,医院被列为新冠病毒治疗定点医院。施工队连夜施工,开辟出18个病区,600多张病床。

突然之间,张继先变成了全院近千名医护人员的老师。她不仅需要负责危重症病人治疗,还要负责培训全院医生,用最快速度,让他们从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专业医生变成传染病科医生。

大课教,小班教,当面教,微信教,白天教,晚上教。时间紧急,没有客气。一时间,哪还是南方女子,必须是黑脸包公。

有些男医生,与她并不熟悉,但看着她的严厉、她的干脆、她的风风火火,便尊称她为“继先兄”。

摸着石头过河

魔鬼来了,无影无形,无声无息,无色无味。它的腥爪,试图抚摸人们的鼻子、眼睑、嘴唇,并觊觎人们的肺叶。

全新敌人,全在暗处,全无经验,如何治疗?

张继先和大家一起,按照国家专家组审定的相关诊治方案,加上自己的经验,试探用药,摸索前行。

一个孕妇感染新冠病毒,前来住院,入院后便是临产期。没办法,只得在这里接生。孕妇太害怕了,既担心自己生命危险,又愧疚传染贻害孩子,整天以泪洗面。

某患者,肾移植已经7年,又染此病,且是重症,岌岌可危。但他经济实力雄厚,拥有自己信任的医生,基本不相信张继先的治疗方案,每每质疑。张继先一方面按自己方案施治,一方面还要与对方背后的专家角逐。

还有一个重症病人,入院时高烧39.8度,呼吸衰竭。他自觉不治,情绪低落,甚至断断续续地交代遗言。

张继先像救火队员一样,不仅要对160位危重病人时时看护诊断,还要兼顾几百个普通病人。此中苦累,实难想象。

这样说吧,仅脱下防护服,就需半个多小时。27个步骤,需要12次消毒双手,需要在三个淋浴间洗消。为了减少上厕所次数,她平时只吃热干面之类的快餐,加一个鸡蛋,不喝水,不吃水果。防护服不透气,几个小时下来,身上全部湿透。N95口罩贴合紧密,鼻梁和眼下,生出一片片压疮。

每次从病房出来,浑身瘫软,筋疲力尽。

极度痛苦中,也在极度苦恼。她在苦苦地思索着、试探着,如何用中医汤药进行辅助治疗,使中西药联合发力。

不是爱哭泣

偶尔像男人,毕竟是女士。

于是,哭,便成为她常常的业余生活。

开始阶段,病床根本不够用。看着无奈的病人,她急得直哭。

病区开辟后,住满病人。但如何对症治疗啊,又全无经验。有些病人,竭尽全力,还是去世了。她感到无能为力,忍不住痛哭。

有些病人,拒不配合治疗,她背过身去,哭。

自己太累了,瘫在地上,哭。

科里有两个女护士,刚刚休完产假,孩子还小,不得不突然断奶,告别孩子。两位年轻的母亲,涨奶疼痛时哭,思念孩子时哭,与孩子视频时,那边孩子哭,这边大人哭。每每这时候,张继先也陪着流泪……

只是,哭,并不是动摇啊,只是情绪释放。但是,偶尔,也有人在哭泣中,情绪摇晃。

是的,她们毕竟是血肉之躯,是平常人,面对死亡,面对危险,也恐惧,也动摇,也埋怨,甚至声言辞职。

这时候,温柔的继先姐,马上就会变脸:“以前我们是‘白衣天使’,现在我们是‘白衣战士’。我们这是在战场上,只能进,不能退,倒也要倒在病房里!”

大家瞪大眼,看着她,熟悉又陌生。

她哭完,抹抹泪,开始穿防护服。穿上防护服的张继先,没有女儿态,俨然大将军。

春天的号啕

每次进入病房时,她都要在防护衣的胸前背后,各画上一个笑脸。远远地看去,是两张笑脸在晃动。

笑脸的晃动中,形势渐渐转变。

那个孕妇,住院十几天之后,身体恢复正常。更让人惊奇的是,她的孩子也一切正常,丝毫没有受到传染。

那个固执的患者,在与张继先摩擦一周之后,听信她了,变成了一个乖乖的孩子。20多天后,病情彻底好转。

还有那位重症病人,挺过十几天的危险期后,也进入安全地带。他千恩万谢,安排家人捐献呼吸机、口罩、防护服。

2月下旬,病人数量终于呈下滑态势。3月初,开始出现床等人现象。3月上旬,院内各个病区陆续撤离。3月14日,全院恢复正常医疗秩序。截至此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总共收治病人1100多人。

这期间,张继先被强制安排撤离战场,居家休息。这时候的她,终于欣慰地笑了。她的笑,辉映着江城盛开的百花。

更让她欣慰的是,和她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们,没有一人感染。

看着窗外春天的繁华,看着医院门庭的冷落,想着三个多月来的一切,她再一次泪流滂沱。只是,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幸福的号啕!

(作者:李春雷,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协副主席)

(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4月8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