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湖北日报】他们与病毒“零距离”

——仙桃疾控人员争分夺秒采集检测新型肺炎病毒

【湖北日报】他们与病毒“零距离”

2020-02-05 08:15 湖北日报


每一份检验结果,牵动人心。

责任所在,使命使然。疫情发生后,仙桃疾控人员争分夺秒地采集、检测新型肺炎病毒样本,讨论疑似病例,分析流行病学,出具最终报告。

静悄悄的城市,人们已经入睡,他们仍在与病毒打交道。

样本采集,危险就在眼前

“我们天天与病毒打交道。”31岁的卢超,专门负责疑似病例的样本采集,每天奔波在各大医院。用他自己的话说,不是在采集样本,就是在去采集样本的路上。

进入隔离病房,卢超需要与医护人员一样,穿上三级防护服。样本主要来自咽部,疑似患者就要被摘下口罩,暴露出来。采集时,再用棉签在患者咽部搅动。

“异物伸进喉咙,人会本能地咳嗽、呕吐。”卢超说,此时,夹带的分泌物中,可能就存在病毒,采集人员感染的风险骤然增加。此外,因为身穿防护服,长时间呆在隔离病房,一连七八个小时的采集工作不停歇,饿肚子、憋尿更是常态。

常年在疾控一线工作的卢超,比谁都清楚样本采集工作的危险性。“这是我的职责所在,但我不能把危险带给家人。”为了安心工作,他早早将父母送回农村老家。

揪出病毒,晕倒在实验室

“我们的工作,就是给病毒发‘身份证’。”等采集的样本送过来,实验室工作人员赵雄峰的紧张检测开始了。3名检测人员,相互配合,要第一时间“揪”出病毒。

因为样本有可能是病毒含量极高的污染源,高速离心运动下病毒可能会扩散到空气中,赵雄峰必须长时间在负压状态下工作。检验人员也需要严格按照三级防护的标准进行防护,穿厚重的防护服,戴双层手套、N95口罩和护目镜,再加上正压防护头套,最大限度减少危险。

“负压实验室比较闷,噪声较大,实验时需要精力高度集中,一次检测下来整个人都筋疲力尽。”赵雄峰介绍,首先要提取样本,然后用核酸检测仪进行检测。一批样本走完流程,最长需要8个小时。

检测期间,一刻也不能放松。“既要保证结果准确性,还要确保自己负重工作时不能虚脱。”赵雄峰坦言,检测样本不断增多,对他们的身体和意志是很大考验。

“可能是站的时间太长了吧,突然眼前一黑。”一次检测完毕后,已是凌晨,赵雄峰双腿一软,倒在实验室门口。幸亏同事及时搀扶,才缓过来。

协调指挥,每天300多个电话

全仙桃采集来的样本,都会送到仙桃市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疑似患者是否确诊,都由这里出具检测报告。

样本的高效采集、检测、确认,是尽快确定下一步隔离、治疗方案的前提。作为样本采集、检测一线的“指挥员”,市疾控中心检验科科长叶恒平每天要接打300多个电话,协调工作。“实在不好意思,有电话进来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他几度中断,接听电话。

“要对检测结果负责,也要对同事们的家人负责。”眼下,叶恒平和同事们分成3个采集小组,驻点3个定点医院。同时,多方协调检测仪器、试剂盒以及必要的防护物资,保证“快一点,再快一点,人员再安全一点”。

从1月18日采集第一份样本开始,叶恒平就“泡”在实验室和采集一线。口罩后的脸庞消瘦,双眼深陷,透着憔悴。

随着需要采集、检测的样本越来越多,叶恒平和同事们住在单位附近的酒店,远离了家人 ,没有了春节,一直处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胡纯波)

(来源:《湖北日报》2020年2月4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