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7月10日 星期四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人民日报】“一线抗疫群英谱”①:200名急诊人的40个日夜

【人民日报】“一线抗疫群英谱”①:200名急诊人的40个日夜

2020-02-12 15:43 人民日报

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有一群人冲在最前面,扮演着侦察兵、扫雷兵、排头兵等角色,他们就是急诊科医生。

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党支部书记、急诊科主任艾芬带领200多人的团队,连续奋战40余天,日夜坚守在发热门诊、留观病房、抢救室,用信心、耐心和爱心护佑患者。

守住抗“疫”最前哨

如果说急诊科是抗疫的前沿阵地,发热门诊就是前哨关卡。

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刘天城记不得值了多少个这样的班了。这位1993年出生的医生,始终默默坚守着岗位。他说:“对于急诊科而言,24小时待命是工作常态。”

每天,他都穿上防护衣,戴上护目镜和面罩,在发热门诊接诊一个又一个病人。患者经常把脸凑过来讲述病情,虽然传染风险很大,但他理解患者急切的心情。为了能让患者听得清楚,刘天城也会主动凑过去,向患者详细解释治疗事项。由于护目镜一直处于密封状态,经常会蒙上一层雾气。为了看清电脑,刘天城常常把眼睛贴近屏幕。“这段时间很多同事的视力都下降了不少,看东西有点吃力。”刘天城说。由于穿脱防护服很不方便,他和同事们都不敢喝水,常常大半天忍着不上厕所。有一次,他硬是憋了4个小时的尿。

在发热门诊,护士主要负责分诊、量体温、询问患者基本情况、指导就诊、打针和核酸检测采样等工作。他们也是“全副武装”,浑身被厚重的防护装备包裹着。

“护目镜上雾气太重,给我们打针带来不少麻烦。我和几个年资高、经验丰富的同事在输液室,凭借经验触摸患者的皮肤找到血管,但进针的时候还是要贴近患者,有时候我们的脸离患者只有十几厘米。”急诊科护士长刘迪介绍,“核酸检测采样的风险可以说最大,因为采样时患者的口要张到最大,但我们都没有退缩。快一点为患者采样做检测,就能快一点明确诊断,让患者接受下一步治疗。”

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被指定为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前,急诊科除了接诊发热病人,还要收治抢救日常急危重症患者。急诊科医生彭欢是三个孩子的父亲,虽然他顾不上照顾孩子,但对病人却不离不弃。在这次防控疫情阻击战中,彭欢始终冲在前面,细心接诊每一位发热病人。每当救护车停在门口,他都第一个冲进抢救室积极救治病人。

“女超人”心细如丝

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急诊科的留观病房,是此次收治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专用病房,主要由丰莉娟和赵敏两名党员负责。丰莉娟的公公婆婆也都感染了新冠肺炎,赵敏因为患有高血压每天在吃降压药,但两位“急诊女超人”始终站在第一线。他们每天查两次房,详细了解留观病人的情况。“一个病人都不能落下,每个细节都要掌握清楚,一次查房下来差不多要花4个小时。” 丰莉娟说。

留观病房里的患者主要进行抗病毒、退热、提高免疫力等对症支持治疗,一些有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低的患者需要进行经鼻高流量吸氧。每天,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工作12个小时,只有中午吃午饭时才能脱下防护服喘口气。

1月中旬,52岁的陈先生来到急诊科看病,当时他在发烧,体温最高时达40℃,还有呼吸困难,CT影像检查结果显示其肺部有大面积感染,诊断为病毒性肺炎。陈先生在留观病房住院期间,丰莉娟对他进行了对症支持治疗和经鼻高流量吸氧。丰莉娟每天都要察看陈先生的病情发展,一天监测4至5次生命体征。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十多天后陈先生康复出院。

62岁的赵阿姨因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来到后湖院区发热门诊看病。CT影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肺部有大面积感染,诊断为病毒性肺炎。随后,赵阿姨被收治到留观病房。前来查看病情的急诊科主任艾芬,发现在一旁照顾赵阿姨的家属没有戴口罩,询问后得知是赵阿姨的丈夫,由于出门太急,忘记戴口罩。艾芬就把自己省出来的口罩递给赵阿姨的丈夫,并叮嘱他做好防护保重身体。1月25日,大年初一上午,艾芬查房时看到赵阿姨的血氧饱和度升到了99%,非常欣慰。“艾主任只要在病房看到家属没有戴口罩,就把自己的一次性口罩送给他们,这让病人们很感动。”赵阿姨的丈夫说。

“战疫”课堂能量大

“发热门诊的患者每天都很多,我们看到许多排队候诊的患者和家属十分焦急,精神压力巨大。为了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消除恐惧,营造良好的就医秩序,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急诊科护士长刘迪说。

在刘迪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自2月3日起,他们在发热门诊候诊区开辟了“战疫”课堂,主讲人由医院“我为家人学急救”志愿服务队成员组成,科普宣教员都是一线医护人员。

“口罩戴一个就能防护,一定要和面部贴紧,否则门不关严,再厚的门都不防盗;居家隔离门要小、风要大、单人床、双开窗……” 2月5日中午1点30分,一堂特别的“公开课”吸引发热门诊候诊区患者驻足。急诊科护士李杨宇婧穿着防护服,手持扩音喇叭高声喊话,对着电子屏上的幻灯片逐条讲解,一旁的同事配合动作示范,40分钟的科普宣教,干货满满,涉及病毒传播、口罩使用、洗手方法、公共场所个人防护、居家医学观察、心理护理等20多个“防疫”知识点。讲课结束后,还有自由提问环节,围观的患者及家属争相发问:“家里怎么消毒”“小孩子怎么戴口罩”“家里有轻症病人,怎么照顾”……李杨宇婧一边讲课,一边不停地在人群中“挑刺”,发现口罩戴歪的,立即指出纠正,重点“教育”一番。

在抗击疫情第一线, 29岁的李杨宇婧先后转战隔离病房、发热门诊两个阵地,从事重症病人护理、咽拭子采样等与患者密切接触的高风险工作。工作之余,她又自告奋勇当起了“宣教员”,利用轮休时间向门诊患者科普防疫知识。“疫情当前,防病与治病一样重要,一些患者家属不重视个人防护,很容易出现交叉感染,医务人员有责任做好宣教,减少一个病患,就是造福一个家庭。”李杨宇婧说。

护士长刘迪介绍,大家都是利用休息时间接力做科普,扩音器、喇叭都是同事们从自己家里带来的。除了“战疫”课堂,他们在给患者测量体温、打针的时候,都会对他们进行心理安抚,消除他们的恐惧。

有一线希望,就决不言弃!这是急诊科团队的铿锵誓言。艾芬说:“大家拧成一股绳,一定能迎来抗击疫情最后的胜利!”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健康37℃工作室白剑峰马遥遥李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