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张定宇 用渐冻的生命托起希望
1月31日,湖北省委发出《关于授予张定宇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57岁的张定宇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传染病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阻击战中,他冲锋在前、身先士卒。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抢回更多病人
自2019年12月29日转入首批7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600多名医护人员,已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奋战了一个月。
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9时,57岁的张定宇带着疲惫,一瘸一拐走向记者。突然,手机铃声响起。
“您家莫急莫急,在医院门口吗?我马上安排人出来接。”
“搞快点,搞快点,这个事情一会都等不得,马上就搞!”
浓眉,黝黑,风风火火。一小会儿,他接打了6个电话,整个走廊都能听到他在喊。
雷厉风行,是同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
“全院都晓得我性子急、嗓门大。”从小在武汉硚口长大的张定宇笑着为自己打圆场。“性子急,是因为我的时间不多了。”他沉默了一会儿,平静地提起埋在心里的秘密:“我是一位渐冻症患者,双腿已经开始萎缩,全身慢慢都会失去知觉。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在疫情中“逆行”的29天里,张定宇往往凌晨2时刚躺下,4时就得爬起来,接无数电话,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就在他日夜扑在一线,为重症患者抢出生命通道时,同为医务人员的妻子,却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十几公里外的另一家医院接受隔离治疗。
危急时刻,必须坚决顶上去
1月24日,除夕夜。晚8时许,张定宇接到武汉市卫生健康委电话,解放军陆海空3支医疗队共450人,已抵达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其中,陆军军医大学150人医疗队将奔赴金银潭医院。
张定宇和团队受到极大鼓舞。“近一个月,医护人员严重不足。日常状态下,护士两小时交接班一次,现在需拉长至四五个小时,严重的体力透支也会增大感染风险。”他说,解放军来了,压力将减轻不少。
晚10时许,张定宇又接到电话,上海医疗队136名医护人员也将进驻金银潭医院,凌晨2时抵达。
安顿完医疗队,已过凌晨3时。日历悄然翻到1月25日,大年初一。
“腾空病区的两层楼面,搞好清洁消毒!”一大早,张定宇就开始为进驻医疗队调整空间布局。
1月26日下午1时,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成建制接管该院两个病区,经过3个多小时准备,第一批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20名患者转入。下午2时,上海医疗队接手该院老病房,共两个病区约80张床位。
截至当晚11时,金银潭医院当天接收53名转诊患者,累计收治患者657人。(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还有一批病人要连夜转过来,估计今天要达到70多人。”张定宇从会议室的窗户望出去,不远处的南楼、北楼和综合楼,21个病区,灯火通明。
“身为医务工作者,非常时期、危急时刻,必须坚决顶上去!”张定宇告诉记者,该院240多名党员,没有一个人迟疑、退缩,全部挺在急难险重岗位。
当前最需要的,是消除恐惧
2019年12月29日,首批7名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转入金银潭医院。4天后,该院开辟专门病区。
凭着多年在传染病领域的专业经验,张定宇感到这个病不简单。他一边叮嘱医务人员加强防护,一边带领大家率先采集了这7名病人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并送往中科院武汉病毒所进行检测。
“为什么要采集肺泡灌洗液?因为我们发现,一些病人在做咽拭子检测的时候是阴性,但病情却在持续加重,肺部CT异常,我们怀疑病毒已通过下呼吸道进入肺泡,果不其然。”张定宇说,病毒躲在肺泡里,咽喉检查根本查不出。后来,病人肺部斑点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病情进化非常凶猛,究竟这是一种什么病毒,谁也不知道。
王立伟(化名)是华南海鲜市场的经营户,首批7名感染者之一。他的妻子和姨妹,也在这次疫情中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1月5日,王立伟的妻子来到金银潭医院,坚持要住院。张定宇看了她的肺部CT后发现,虽有阴影,但症状较轻,建议配合药物,居家隔离疗养。在家坚持每人戴口罩,实行分餐制。两周后,她的血象在免疫力和药物帮助下恢复正常,肺炎治愈了。“在我接诊的轻症病人中,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例。眼下,提高人体免疫力非常重要。传染病不是绝症,当前最需要的是消除恐惧。”
是好医生,但不是好丈夫
张定宇的双腿,上下楼越来越艰难了。每当有人问他,腿怎么了?他都大手一挥搪塞道:“我膝关节不好。”全院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一瘸一拐的脚步,缘于渐冻症的折磨。
“这个病的名字真的很形象,上下楼梯的时候,腿真的跟冻住了一样。”张定宇说,他从来不说,是因为不想影响同事,他生来乐观,不喜欢叫苦。他微笑着把身体蜷缩在椅子里说:“你看我现在长得五大三粗,慢慢地,我会像这样缩成小小的一团。每位渐冻病人,都是看着自己一点一点消逝的。”
回忆与病毒争分夺秒的29天中最艰难的时刻,眼前这位硬汉忽然湿了眼眶。“有天下班我回家很晚,跟爱人谈起医院里病人的情况,说发病的时候会很喘。她说,我也觉得有些喘。”张定宇的爱人在武汉市第四医院工作,也在疫情防控一线。第二天,她悄悄去医院检查,确诊已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随后入院。
分身乏术的张定宇,有时忙得三四天都顾不上去看妻子一眼。
“我很内疚,我也许是个好医生,但不是个好丈夫。我们结婚28年了,我也害怕,怕她身体扛不过去,怕失去她!”
珍惜还能走路的时间
在金银潭医院北楼五病区主任魏明眼中,张定宇平常性子非常急,你一旦有困难向他反映,他会想方设法,立即解决。“我们这个病区刚开时,很缺人手,我一急就给张院长打电话,他马上带着护理部、后勤科室人员来现场办公。”
从武汉市第四医院副院长,到武汉血液中心主任,再到6年前出任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的白大褂一穿就是几十年。
在抗疫一线,他临危受命。在灾情关头,他冲锋在前。
2008年5月14日,四川汶川地震第三天,张定宇就带领湖北省第三医疗队出现在重灾区什邡市,全力抢救伤员。
1997年11月,张定宇曾响应国家号召,随中国医疗队出征,援助阿尔及利亚。
2011年除夕,张定宇作为湖北第一位“无国界医生”,在巴基斯坦西北的蒂默加拉医院度过了一个不寻常的中国年。那天凌晨,他被一阵电话铃声唤醒。一名产妇子宫破裂出血,需紧急抢救。匆匆赶到手术室,做麻醉,稳定病人血液循环。不到30分钟,一位男婴呱呱坠地。紧接着,第二台剖宫产病人转到手术台,张定宇紧急给产妇侧卧位做腰麻。麻醉完成,快速输液,20多分钟,又一个新生命诞生。
这样一位施恩于人、充满大爱的白衣卫士,却总把“感恩”二字挂在嘴边。
“很感激解放军医疗队的分担,让我这两天凌晨1点就能躺下了,之前有时得扛到三四点才能睡。”
“这样的疫情和灾难,无论发生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后果都不可想象。我很感恩,当我们为了抢救病人不顾一切时,背后支撑我们的,是整个中国。”
疫情发生前,有空的时候,张定宇会去徒步。他说,自己很珍惜还能走路的时间。(通讯员 唐晓安 李墨 吴纯新 本报记者 毛旭)
(来源:《健康报》2020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