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新华社】他们,战斗在疫情最前线——全国医务工作者的关键抉择

【新华社】他们,战斗在疫情最前线——全国医务工作者的关键抉择

2020-01-25 09:06 湖北人民政府网站



  大年三十,辞旧迎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及时部署和坚强领导下,一场与新型冠状病毒的战“疫”正在打响,“流动的中国”正全力阻断疫情传播。
  疫情就是命令!84岁的钟南山星夜兼程,奔波在疫情最前线;8万名武汉医护人员冲锋在前,留下“最美逆行者”的身影;近1000万医务工作者化身“白衣战士”,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救治患者,与时间赛跑,是全国各地一线医务工作者无悔的选择!
  不喝水的原因
  1月23日,一封按满红手印的请战书“刷屏”了——
  “17年后的今天,当全国人民正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作为一支有丰富经验、战胜过非典的英雄集体,我们更是责无旁贷……在此,我们积极请战: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请战书的落款,是2003年曾奉命赴北京小汤山抗击非典的南方医院医疗队20多位队员的签名。
  请战、出征,义无反顾。

1月22日,医护人员宣誓成立突击队。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因为没有人比这一群人更加明白时间对于患者的重要性。
  2020年元旦当天,武汉市武东医院参加上级紧急会议后,时间就开始以秒来计算——成立应急指挥小组、专家小组;开展预检分诊、启动发热门诊;开设隔离病房……
  武汉市武东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治疗专家组组长钱燎说,进入隔离病房工作的医生护士们,身上出现了差不多的“症状”——嘴唇爆皮,嗓子眼冒烟。
  因为,一旦进入隔离病房,就要穿上里三层外三层的隔离服,不等穿上最外层的隔离服时,处于密闭状态的人体已经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水,成了这里医生护士们最馋的东西。
  但喝水,就意味着要上卫生间,就意味着要走出隔离病房,脱掉隔离服,解决需要后,再穿上笨重的衣服,重新杀回战场。
  这一进一出,要耗费多长时间?少说也得半个小时。
  为了不浪费这宝贵的半个小时,他们放弃了喝水,忍受着难耐的饥渴,只为赢来救治病患的可能——
  哪怕只是多一点点的可能,他们都决不放弃。
  没说出口的抱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后,武汉市肺科医院第一时间收治了众多患者。恢复健康,是患者最深切的期望。
  身为医院防治专家组组长的杜荣辉,在最近1个月时间里,几乎没有脱下那身白大褂。带领团队完善诊疗方案、去重症患者的病房查房、给每一位患者制定适合个体的救治方案……这位50岁的女医生,上班是健步如飞,让年轻人都追不上;回家是飞步进门,跟女儿叮嘱几分钟,拔脚就走。

1月24日在武汉蔡甸区知音湖武汉职工疗养院附近拍摄的参照“小汤山”模式新建专门医院的施工现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手机经常弹出的讯息,来自远在新疆的丈夫。去年11月,杜荣辉的丈夫作为援疆干部,远赴新疆保障边疆平安稳定。为了不让他担心,杜荣辉迄今未告诉丈夫自己早已奋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一线。
  同样在武汉市肺科医院,我们发现了这样一双手——因长时间紧紧箍在双层医用手套里,这双手的十个指头已经肿胀发白。
  手的主人,是医院ICU主任胡明。疫情暴发后,ICU团队收治的都是急危重症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由于患者病情危重,他每天仅能休息两三个小时。一次凌晨2点的手术,他担心患者气管插管的体液、血液引发感染,坚持赶走了其他人,仅留下沈斌华医生作辅助,两个人完成了所有气管插管、纤支镜的操作。
  这些事,他都“瞒”着同样奋战在一线、在同个医院担任护士长的爱人王洁。而他们9岁的儿子,已半个多月没见过自己的爸爸妈妈。
  “我很想跟儿子说一声抱歉,爸爸妈妈都不能陪你过春节了……”话没说完,胡明的眼圈红了。
  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不知道对方何时会知道。
  “简单”的牺牲
  2020年的春节,注定是一个让很多一线医务人员难忘的日子。

1月24日在武汉蔡甸区知音湖武汉职工疗养院附近拍摄的参照“小汤山”模式新建专门医院的施工现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腊月二十八的这天下午,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主任李芳做出一个决定:退掉了回老家的机票,留在救治病人一线。
  她不是没有纠结过。21日早上,李芳患有糖尿病的父亲被门严重夹伤了脚趾。她深知“糖尿病足”损伤特别容易继发感染;患有慢性肾病的妈妈一早指望着女儿春节回家帮她调养身体,几乎是数着日子等着她。
  她实在愧疚啊!只好趁加班工作的间隙,哭着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2003年,我在SARS救治的第一线,17年后的今天,作为科室的管理者、叶欣护士长曾经的战友,也必须和身边的同事们在一起。在疫病到来之前,未雨绸缪,严控布防,把困难想得多一些,把措施落实得更到位一些,希望每一个人都平平安安!”
  此刻,她的脑海里,满是抗击非典“白衣烈士”叶欣的样子——“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在护理非典患者的过程中,叶欣总是身先士卒,把最危险最困难的工作留给自己处理。在那次与非典的斗争中,不幸感染病毒的叶欣走了……
  因为有离不开的医院,所以才有回不去的家!
  一天之后,腊月二十九这天,一张截图在朋友圈传播开来。这是上海瑞金医院呼吸科医生的微信群,科主任时国朝在群里看似“简单”地“圈”了所有人:请大家取消外出旅行计划。
  没有解释,没有道歉。
  因为时间仍在一分一秒飞逝。

1月22日,医护人员宣誓成立突击队。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下面群里,三十多位群友,“列队”作答——
  “已取消。”
  “已取消。”
  “已取消。”
  ……
  当疫情来临,科主任还没作出取消度假的要求时,一线的医生们已经用行动作出了庄严的回答!
  毫不犹豫!
  有时候,“简单”的牺牲,其实是很大的牺牲。(执笔记者:屈婷、陈聪,参与记者:廖君、肖思思、仇逸、张紫赟、徐海涛)

(来源:新华网,2020年01月24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