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定宇采访手记

【湖北日报】“我必须这么做,才不会有遗憾”

【湖北日报】“我必须这么做,才不会有遗憾”

2020-01-30 13:28 湖北日报

湖北首位“无国界医生” 无畏“龙潭”

1月26日,大年初二。交通管制后的武汉,街头清冷、空旷。

上午10时30分,我们接到报社紧急报道任务——立刻奔赴武汉金银潭医院,采访院长张定宇。

有线索称,此前,张定宇的爱人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隔离,而他却在这次疫情阻击战斗最先打响的地方、“离炮火最近”的金银潭医院,带领600多名医护人员,指挥坚守了近30天。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迅速上网搜索张定宇的信息,惊讶地发现,除了在“无国界医生”网站上能找到他以往的足迹,几乎没有任何报道资料。

他是湖北第一位“无国界医生”,曾率医疗队去过汶川地震,还援助过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

中午11时30分,记者匆匆安置好家里,把孩子送走,简单收拾了一下采访物品,赶往报社。

金银潭,这个美丽的名字,但自暴发以来,成了武汉人心中的“龙潭”。

怕吗?我们在心里问自己。

说不怕,是假的。但连日来穿梭在武汉各个医院隔离区的报社同事,从全国各地集结武汉、“向着炮火前进”的新闻同仁,又何曾不是凡人之躯?何曾没有孩子和父母需要牵挂呢?

下午1点多,我们穿上报社准备的防护服,戴上口罩和乳胶手套,出发赶往金银潭。没有护目镜,就戴上泳镜、滑雪镜。

眼神中的坚毅无悔 让人安心

约好的采访时间是下午4时30分。2时许,我们就到了金银潭。

在金银潭医院行政楼下,我们第一次与匆匆进门的张定宇擦肩相遇,他穿着一件深色羽绒服,戴着口罩。看到全副武装的记者,他风趣地打招呼:“你们穿成这样不热吗?我们这里哪有那么恐怖,都脱了脱了,进隔离病区再穿。”

一句话,把大伙儿都逗笑了。

我们与医院党委副书记代维碰了面,了解了医院当前抗击疫情及张定宇院长的相关情况,决定先到医院北楼五病区,采访那里的医护人员。

进病区前,医生给我们做了层层防护,先穿白大褂,再穿防护衣,头发一丝都不能露在帽子外面,避免沾染病毒,能包裹起来的地方都包起来。如果进入污染区,也就是最里层的病房和走廊,必须穿“猴服”,戴面屏或护目镜。猴服,就是大家在媒体上看到的密不透风的白色防护服。如果不在衣服上写名字,分不清谁是谁。几小时下来,如同蒸了桑拿,全身湿透。

进入北楼五病区,缓冲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分得非常清楚,只能按照规定路线走,避免污染。五病区主任魏明说,能不带的东西,尽量不要带,采访本也不要带,撕两张纸,写完拍照,纸扔了。手机、相机严格消毒。

在五病区办公室,几位医生正在忙碌,非常疲惫。魏明说,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凌晨两三点睡,早上五六点起,很多医生怕把病毒传染给家人,就睡在值班室的椅子上,有家不敢回。

隔着厚厚的口罩,我们看不清医生的脸庞,但他们眼神中的坚毅与无悔,让我们安心,也让病人安心。

离开病区时,魏主任帮我们一层层脱去污染的防护,层层消毒。她说:“感谢你们来看我们,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必须保证你们的安全。”

院长张定宇太忙了。当天下午,正值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成建制接管该院两个病区,并转入第一批20名确诊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同时,上海医疗队正式接手该院老病房。还有一场重要的接待准备,正在紧锣密鼓展开。

晚上6时,工作人员为我们送来没有米饭的盒饭,抱歉地说,只能将就,谁也不知道院长什么时候能接受采访。

从会议室的窗户望出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几个大字,把夜空映得通红。大楼的21个病区,灯火通明。

因为在隔离区穿的猴服,摄影记者柯皓羽绒服里的秋衣和毛衣,汗湿得能拧出水。他用空调暖风吹衣服,衣服还没干,就歪在椅子上睡着了。从腊月廿九出门,他每天进出医院,至今没有回过家。

火线上渐冻的生命 不负白衣

晚上9时,院长终于来了!

他推门进来,连声抱歉。我们注意到,他的腿,有些一瘸一拐。

“院长,您的腿伤了吗?”这句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不知是伤是疾,怕这样问会不礼貌。

网上查不到任何公开报道的信息,我们一度担心,张定宇院长的采访,会不会陷入问一句、答一句的尴尬。在等候的时间里,我们尽可能多向他的同事询问关于他的信息,并在采访提纲上,按倒金字塔结构,根据重要程度罗列出最关键的几个问题,以防24小时待命的他随时会走,采访能抢多少是多少。

当听说记者采访过汶川地震,知道他随医疗队驰援过阿尔及利亚和巴基斯坦,刚刚坐下的张定宇,眼神闪过一丝惊讶:“我从来没对外说过这些,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从‘无国界医生’名单上查到的。”我们说。

张定宇的心扉,一下子打开了。当被问到过去的48小时如何度过,他摘掉眼镜,疲惫地靠在椅背上回忆,说:“能先给我喝杯水吗,我太渴了。”

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战斗。从一个月前的暴发,到当前的转诊形势,再到身边600多名医护人员,张定宇坦诚、真挚地讲着这些天的火线故事,恳请大家在这个时刻,对各方都少一些指责、多一些理解。

“你看,全国各地、社会各界都在帮我们!”他说,“我追求极致,来金银潭医院6年,只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医院带好,因为,生命留给我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我是一名渐冻症患者。”他说得平静,会议室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摄影记者的相机险些从手中滑落。震惊。

“渐冻症患者,就是看着自己,一点一点消逝的。”他说,“我的双腿已开始萎缩,这就是为什么你们看到我走路的时候,腿是高低不平,跛的,我知道你们很想问我。”

隔着口罩,我们努力控制着眼泪,尽量不让院长发觉。

他依然保持平静,但最终用双手捂住脸,湿了眼眶:“我的妻子病了,我却错怪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前些天夜里去她医院的路上,我边开车边流眼泪。我努力想保护更多人,却无法保护她。”

张定宇说,因为知道自己的病情,才更想争分夺秒去做一些事,不能因为是个病人就退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么不在这个岗位,在这个岗位就要坚守到底。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党性和职业使命,我都必须这么做。只有那样,才不会有遗憾。”

深夜11时,结束采访从金银潭医院出来,夜风凛凛。但,这是来自春天的风,冬天终将过去,万物终将复苏,生生不息。

渐冻的生命,托起无数人的生命。他爱这份事业,不问来路,不问归途。只为,不负白衣。(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唐晓安)

( 来源:《湖北日报》2020年1月30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