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二场
时间:2020-02-12
嘉宾: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周军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培凤:
记者朋友们,广大网友晚上好!
今天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召开第二十二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援鄂医疗队有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先生,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周军先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先生,请他们来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韩丁先生介绍北京协和医院援助医疗队的情况。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
北京协和医院是大年初一接到的通知,国家卫健委紧急通知组建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由6家委属委管医院组成,包括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大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北医三院和中日友好医院6家委属委管医院,每家医院派20个感染重症呼吸方面的专家和医护人员,协和医院再派一名副院长来做领队。我们在大年初二晚上到达武汉,和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进行对接,负责收治重症病人。
2月6号又接到通知,由北京协和医院整建制承接中法新城院区传染病重症加强病房。第二批由张抒扬书记带队,142名医护人员参与援助。因为承接的重症病房是需要全方位器官支持,所以我们专家里除了呼吸重症感染专家之外,还包括心脏方面的专家,消化、肾脏、内分泌、神经方面的专家,形成一个多科协作团队,来进行重症及危重症病人的抢救。目前北京协和医院在武汉一线战斗的医护人员一共是164个人。
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周军:
中日友好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直属医院,去年12月31日,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安排,我院曹彬副院长到武汉,作为国家专家组成员来指导防控工作。截至目前,中日友好医院已经连续派出5批、共有53名队员在武汉。这些队员主要分成两部分,一支队伍也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对部分重症患者开展救治,我们在这个院区有100多位医护专家,其中60位都是长期从事呼吸和危重症诊疗的。
第二支队伍承担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针对普通患者的医疗任务。我们和兄弟省份队伍一同承担了1500多人的医疗任务。中日友好医院由曹彬副院长牵头,也在开展研究一些针对药物,尤其是瑞德西韦的临床试验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共有四支医疗队在武汉,第一支医疗队4名队员除夕出发,第二批4名队员大年初四出发,第三批是上个星期二我带队,即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一共46人,从上海虹桥火车站坐火车来到武汉,同时我们带来了6个移动医院,也是一种方舱医院,我们在武汉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收治轻症患者。前天,我们第四支队伍一共215人,乘飞机从上海虹桥机场来到了武汉,这支队伍准备整建制接收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重症监护室。他们当中,有30位医生、180名护士,主要工作是救治重症病人,降低病人死亡率。
目前我作为总领队,统领这四支队伍进行人员调配、物资调配。这四支队伍,主要是来自华山医院感染科医生、呼吸科医生、重症监护室医生,还有相关学科医生,我们形成一个密切合作团队,大家互相支持,互相会诊,共同提高患者的治愈力。谢谢。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培凤:
谢谢马昕先生。下面,请媒体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媒体机构名称。
人民日报记者:刚才三位领队介绍了各自医疗队的基本情况,此前我们也了解到,很多医院抽调了骨干力量,也带了不少设备过来。请几位介绍一下,各自都拿出什么看家本领,在重症救治方面有哪些优势和特长?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
这个问题非常好,实际上每家医院都有各自的优势。我们承接的是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传染病重症加强病房,也就是收治最重的病人。所以医院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大后方重症感染和呼吸科主任都过来支援,很多专家和医护人员都有与SARS斗争的经验。
同时,我们把相关专科专家也都带过来支援武汉,包括肝脏、消化功能、肾脏甚至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代谢方面的专家。因为重症病人最后都会累积到各个脏器,并发一些基础疾病,我们就充分利用这种综合优势和专家优势,国内最先进的治疗支持手段该用的都用上了。我们一共收治32个病人,除了常规静脉药物和营养支持,几乎所有重症病人都气管插管上了呼吸机,个别病人还用了ECMO,紧急心包穿刺引流等,达到降低死亡率的目的。
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周军:
中日友好医院有呼吸疾病诊疗方面的优势,整体上,从呼吸系疾病预防,到呼吸系统疾病终末期全过程研究治疗,中日友好医院都实现了覆盖。我们这次就是要充分发挥中日友好医院在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方面的优势,相关团队专家都来到武汉,可以说是形成了一支技术力量非常强的队伍。为了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水平和作用,中日友好医院在不到十天时间里,从北京连续三批运来价值1500多万元的设备,包括有创呼吸机、ECMO、床旁血滤机及监护仪等。我相信我们的团队一定能够在重症治疗及降低病死率方面发挥出作用。谢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
这次华山医院来到武汉,带来了非常精干的骨干力量,也带来了高精尖设备。骨干力量里面,我们感染科团队、传染科团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撑。大家都知道,网红医生张文宏教授是我们传染科主任,这次我把他们科里另外几位主任带到医疗队中。华山医院传染科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学科,连续9年在全国排第一。他们在传染病控制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我们的感染科医生在这次防疫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为疫情防控、流程设计、感控设计非常重要,这次我们的移动医院设立在红山体育馆,这是一个方舱医院,有800张床位,我们迅速收治五六百个病人,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体育馆不是医疗机构,这里面的院感流程显得尤其重要,它的建筑格局、电线、水、厕所不是按照医院来设计,这时候院感专家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要排兵布阵,要把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进行合理划分。首先减少医务人员感染率,争取做到零感染,另外通过合理划分,让病人之间能够做到很好地隔离。昨天,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出院28个病人,华山医院感控团队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
前天,我们210人的队伍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接手重症监护室,感染科副主任陈澍教授把康复科病房划分成非常精细的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为我们医护团队提供非常好的工作环境,同时让重症病人能得到安全治疗。
除了人员之外,我们在高精尖设备上面也是带足了华山医院的家底。大家都知道,疫情防控和重度肺炎治疗过程中,需要ECMO、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血透仪器和设备,这次我们都带来了。我相信这些高精尖技术、高精尖的设备,对于重症患者治疗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谢谢。
新华社记者:关于新冠肺炎的医疗救治,采取“四集中”的原则,具体指的是什么,这么做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周军:
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要集中优势兵力让重症病人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具体来讲,一方面把病人集中起来,尤其是针对重症病人要集中治疗,利用优势资源,在实力比较强的医疗机构开展救治。尽管武汉在医疗资源、医疗技术和力量上都非常雄厚,但面对这么多的病人,还是显得不足,需要集结全国主要力量。全国很多医院都带来一些关键设备,努力提升患者治愈率和治愈水平。
因此我觉得“四集中”原则,对控制整个疫情非常重要。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根据此前发布会介绍,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是危重症病例集中收治医院,多个国内顶级医院的医疗队集聚这里,能不能请领队介绍一下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是怎么开展工作的。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
同济医院的中法新城院区共有18家国家级和省市级医疗队,每家医疗队人数在150人左右。这么大的团队怎么来进行工作? 就是靠整体作战分工协作。由国家卫健委马晓伟主任进行总体部署和指导。每家每个医疗队负责整建制的承接一个病区,一个病区大概50张床位。
每个医疗队在病区内形成一个多学科协作团队来救治病人,同时这些医疗队通过远程手段和后方进行远程会诊、远程查房。另外这些医疗队互相之间也成立医务处,负责组织整个大院区内病人会诊,并进行治疗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这些医疗队都是来自国内顶级医院,我相信大家合作起来,一定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救治重症和极危重症新冠肺炎病人,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我们有信心。谢谢。
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周军:
中日友好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一样,都是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承担对重视患者的救治任务。我们都是加入了同济医院大家庭,是在同济医院具体领导和安排下开展工作。中日友好医院也是在同济院区整建制承担了一个病区、50张床位,目前已全部收满,全部是重症病人,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危重病人。我们来到医院尽快适应新环境之后,首先设计了系列流程,从接收患者到转出患者,包括患者身份识别、抢救、转运、重症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等流程。
第二是建立了新制度,包括交接班制度、值班制度,针对医务人员院感防控制度等,要求大家必须严格按照自我防护系列规范来开展工作。这些制度非常必要,我们面临的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必须能够确保队员实现零感染。下一步我们要按照集中管理模式,对病人进行分类,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让主要专家资源在危重病人身上下更大功夫,同时我们要准备下一步开展ECMO和有创呼吸机的系列治疗,争取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安排,使整个医疗工作能够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达到我们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愿望。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这个问题提给马昕院长,据我们了解上海华山医院医疗队分布在多个医院,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医疗队是怎么开展工作的,尤其是重症救治方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
我们华山医院一共四支医疗队到武汉,第一支四人医疗队是在金银潭医院,第二支四人医疗队在武汉三院,这是两只小的医疗队。第三支医疗队在洪山体育馆的方舱医院,这支队伍46人, 第四支队伍人数比较多,215人,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重症监护室,这四支队伍在物资分配上,是统一管理、统一调配,谁的物资有短缺、匮乏,四个队伍之间互相议论,互相调配。在人员管理上,我们相对来说独立,但有时候需要会诊,需要个别的支持,我们也会进行人员之间互相的支持。
这几支队伍当中最有特色的是第3支和第4支,第3支的是一个方舱医院的队伍,这支队伍的工作形式跟我们其他队伍不一样,因为大家知道方舱医院也是一个新生事物,对我们医生,对我们患者来说都是个协调事物,一个大方舱里面可能是1000-2000张床位,少的500张床位,在这里的治疗过程中,需要我们的队伍互相协作。 刚开始确实有一定挑战,像洪山体育馆,一共有13家医疗单位在这里工作,需要我们大家互相配合,需要大家非常协调。在这里我们依托的是武大人民医院,武大人民医院作为一个根本、一个基础,大家全部配合武大人民医院的工作,我们作为一个支持单位,在这里面充分发挥特长、不同的力量,把长处发挥出来。所以说方舱医院目前运转是相当的不错,也有了初步的好的一个结果。接下来将会有大批的病人康复出院。
在重症抢救方面,我们是整建制接收了同济医院光谷分院重症监护室,虽床位不多,但是这里全是急危重症病人,相当一部分都需要用呼吸机、有创呼吸机、ECMO,对我们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算下来每一班我们会排到20位护士、4到5位医生投入重症抢救。抢救过程中会有很多有创操作,危险性相对比较高,对医生的感控要求提出了很大挑战。我们也是把医院的感控专家、感染科、超声科精英团队带过来了,相信他们在一起磨合、不断互相学习,一定能给予急危重症病人良好救治,能够合理、快速降低患者死亡率。
在这个队伍里,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配合好同济医院。我们17个医院各有各的诊疗救治流程和理念,一同来到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每家医院都积极配合他们,形成统一流程、制度。只有协调一致,形成标准化、同质化的医疗,才能让医疗过程更顺利,让病人获得更好治疗结果。
中国新闻社记者:新冠肺炎作为一种新的疾病,大家普遍关注特效药,前面的报道中我们也了解到,目前还没有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那么一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比如呼吸机、人工肺等等使用,在这次疾病救治当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
呼吸机、ECMO在新冠肺炎治疗过程当中意义重大。大家知道新冠病毒肺炎患者主要是肺功能受到明显损害,这时候有呼吸机支持,增加氧气提供,能让病人肺功能获得最好的恢复支持,对病人治疗意义非常大。另外有的病人肺功能损害非常严重,几乎失效,这时候ECMO能给病人提供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支持,通过体外循环给病人血液里进行氧输入,让病损肺能够充分休息。如果挺过这段时间,在我们有效支持治疗和辅助治疗支持下,能把康复期、肺修复期度过,病人往往能获得较好治疗。所以这次国家队里每家医院都是把自己高精尖技术、呼吸机、ECMO都带到了武汉,我相信这些设备一定能够发挥良好作用。 谢谢。
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周军:
在目前缺乏一些有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就更加凸显了这些设备,尤其是生命支持设备的意义所在。如果没有这些设备,可能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刚才我谈到我们院这次带来了四台有创呼吸机、四台无创呼吸机、一台移动呼吸机,三台ECMO及其他高端医疗设备,这些设备在病人转运、检查及救治过程中,对于有效减少病死率意义非常大。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
我再补充一下,除了这些先进的备,实际上我们整个血液动力学的支持、营养支持、代谢方面的支持,甚至对康复病人的心理支持也都非常重要。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大家都比较好奇,援鄂医疗队医生护士一天的工作是怎么安排的,防护服一穿几个小时、不敢喝水不能上厕所,休息时间比较少,工作中状态是这样吗?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
我们在传染病病房和传染病重症加强病房,跟普通病房不一样,医护人员都要进行标准的防护,比如说戴手套、戴口罩、护目镜、隔离服、鞋套等。医院是24小时值班制,护士工作强度比较大,一般是4-6个小时一个班,医生是6-8个小时一个班,但实际工作时间比这个要长,因为交接班或病人可能出现特殊情况,以及某些特殊专业,工作时间可能更长。 比如前期,我们杜斌(音译)教授在病房里待过12个小时,他们为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调试等。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进去以后是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去卫生间的。都是这种状态怎么办?工作前就不喝水,吃点高热量的,比如说巧克力、鸡蛋。同时在穿防护的时候,穿上纸尿裤,等从病房出来后再进行统一清理。
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周军:
我们来的时候,医院就为每个医护人员都准备了一大包的纸尿裤,现在在方舱的这一支队伍,护士每班要6小时。在同济医生每班6小时,护士工作量很大,每班4个小时。常态下,其实中间是可以出来解决个人一些问题,或吃点东西喝点水。但是目前,出来一趟穿脱隔离服需要很长时间,大家没有这个时间,时间非常宝贵,同时在目前物资还不是那么完全充分的情况下,大家也想尽可能节约一些防护品。很多队员出来之后,整个面部都是压疮,令人感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
我补充几点,我们这几天也做了调查,我们的医生护士也是配了纸尿裤,但是这么几天问下来,没有一个人用到了纸尿裤。为什么呢?穿着防护服,里面会出一身汗,出来的时候浑身上下都湿透了,纸尿裤实际上经常是用不到的。我也经常穿着防护服到病房或去方舱做工作,穿着防护服非常不舒服,有的时候手会痒,老想去抓一抓抠一抠,但是穿着防护服绝对不能做这动作,都要忍着。时间长了之后,我们的医生、护士,就像周书记所讲,鼻梁身上可能会有皮肤病,有压疮,甚至有些血痕。这就是我们医生、护士的工作状态。谢谢。
法制日报记者:想问一下几位医疗队队长,“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这句话落实到医疗救治上,怎么去理解?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
这实际上是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个战略决策,我认为是非常科学和非常专业的。武汉是疫区中心,也是暴发地区,不输出病例,内部防控到位,应收尽收,切实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救治危重症病人,就能尽快控制疫情,对全国疫情防控工作起决定性作用。
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周军:
通过一组数字,也就是确诊人数和病死人数,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提法的重要意义所在。目前全国确诊病例达到了将近4.5万例,湖北是3.3万例,武汉是1.96万例,其中全国病亡1115例,湖北就占了1068例,武汉市占到820例。所以说无论是从发病情况,还是病亡情况来讲,武汉、湖北在全国整个疫情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对武汉疫情的控制,对湖北疫情的控制,就是对全国疫情的控制,尤其在医疗救治上,如果把武汉和湖北的病亡人数给降下来,对全国打赢这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有极大的正向激励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
我非常同意两位的说法,武汉是这次疫情的源头,要控制疫情,必须要控制源头,不控制源头就会扩散到湖北,播散到全国。为了全国为了湖北,我们必须要把武汉的疫情首先控制住,把武汉控制住了,湖北就能控制住,才能保卫全中国。所以武汉的疫情控制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要在武汉打一场歼灭战,我们坚信通过大家的努力,这么多的医疗力量投放在武汉,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抗疫战。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培凤:
感谢各位发布人,也再次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