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十三场
时间:2020-02-03
嘉宾: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培凤:
广大网友晚上好,今天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召开第十三场新闻发布会。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防治专业知识,今天我们专门邀请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专家组的专家,回答媒体和网友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
首先请蒋荣猛先生介绍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工作基本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
武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李克强总理考察指导武汉市疫情防控工作时的重要指示要求,和孙春兰副总理部署要求,积极调动全国专家资源和医务人员力量,协调物资,加大力度指导、支持武汉市、湖北省做好疫情医疗救治相关工作。
一是迅速研究增加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及床位资源。指导武汉市组织市、区级医疗机构改造门诊、病房,分流转诊普通患者,增加发热门诊诊室、留观病房和呼吸科床位,接诊和收治患者容量进一步增大。同时,火神山医院已启用,武汉市正在抓紧建设雷神山医院,继续征用改造各类医疗机构床位,近期将逐步开放。
二是协调医疗队支援定点医院。组织全国各省份并协调军队、中医医疗单位组建医疗队,按计划分批次支援湖北省。截止到2月2日,已有国家医疗队、中医医疗队、军队医疗队和各省份医疗队60余支6000多人抵达湖北,分别支援武汉、鄂州、襄阳、荆门、黄冈、荆州、咸宁、天门、潜江、仙桃、孝感等市的医疗机构。医疗队主要采取整建制接管病区的方式,重点加强住院患者管理。
三是加大技术支持力度。抽调国家级专家对定点医院患者救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加强业务指导,直接参与住院患者救治工作,与省、市专家共同编组组成临床救治小组,共同研究制订诊疗方案,共同实施救治。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专家对相关病例进行了分析,认真总结救治经验,不断更新诊疗方案,现在已经发布了第四版,指导全国的医疗救治工作。2月2日,召开视频会议,组织在广州的钟南山院士,在武汉的李兰娟、王辰、乔杰3位院士,与其他国家救治专家组成员一起修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同时,组织院感管理专家对新开设或改建的发热门诊、留观病房、呼吸科病房的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帮助提高院感防控水平,减少交叉感染。
四是加强重症患者集中救治管理。为全力做好重症、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工作,确保收治成效,努力降低病死率,中央指导组按照“四集中”总体原则,确定了“重症病人尽量集中、国家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实施多学科综合救治、全面落实整体护理、积极稳妥探索新疗法、保证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等六项工作安排,紧急协调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区三家大型综合医院清空、改造重症救治病区,加大患者转运力度,将在汉重症、危重症患者集中在重症定点医院救治。
为加强救治力量,我们再从北京、江苏、山东等10多个省份抽调国家卫生健康委属管医院、省级大医院、大学附属医院负责人和骨干医护力量组建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医疗队(以下简称医疗队)支援三家定点医院。采取“以院包科”的模式,由医疗队各医院院长担任病区主任,整建制接管、负责相关病区医疗救治工作。
下一步,我们工作支持、指导的重点,一是加强对重症的管理。按照“四个集中”的原则,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落实重症评估、转诊集中救治的制度和措施,抓好落实,由国家级专家组、各支援医疗队和武汉市、湖北省的专家共同研究制定诊疗方案,共同实施救治,减少死亡,促进尽快康复出院。同时,要加强门急诊的管理,进一步增加门急诊和留观容量,完善分类管理,居家、社区管理机制,加快核酸检测,及时分流患者。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培凤:
好,谢谢蒋主任。
下面请媒体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媒体机构名称。
新华社记者:如何看待无症状确诊病例?是否意味着病毒出现变异?无症状确诊病例与其他确诊病例在传染性、毒性治疗方案等方面是否有不同?
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
随着对救治患者和密切接触者检查力度的加大,全国各地都发现了一些无症状的感染者,他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可以检测到新冠病毒核酸。有人说无症状感染者有传染性,或者有病毒变异,但目前没有发现有变异情况。另外,他不需要特殊治疗,但还需要一定的隔离观察。基于他没有症状,但有核酸阳性的情况,也没有传染性,从我们对传染病普遍的理解来讲,他的传染性即便有,也是很弱的。因为作为呼吸道传染病,排出病原体,需要有症状才可以传染,比如说咳嗽,他可以把病原体排出来,如果没有症状,通常认为它的传染性即便有,也是非常弱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太担心没有症状的感染者。有人说,无症状感染着有传染性,或者有病毒变异,但目前没有发现有变异情况。
荆楚网记者:病毒在空气中可以存活多久?粪口传播将如何控制?是否还有新型传播途径尚未发现或公开?
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
首先,病毒是通过飞沫或者接触传播,飞沫一般通过咳嗽、打喷嚏,它在空气当中的传播距离有限,一般是一米或者两米的距离,它从人体出来很快就沉降了,不会在空气当中漂浮,从这个意义讲,他在空气当中不会有病毒,这也就不存在在病毒存活多久的问题。
那飞沫既然可以沉降,周围的物体表面,或者通过我们的手就有可能沾有病毒,它会污染我们接触到的物体表面。比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病毒会污染这上面。现在研究发现,病毒在光滑的物体表面可以存活数小时,如果温度、湿度合适,它可以存活数天。比如说20度的环境,湿度40%-50%,有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可以存活达到五天。也就是说一个人打喷嚏,如果不注意拿手遮挡,他会有病毒,病毒污染门把手,污染电梯按钮,如果下一个人不洗手,他接触以后揉眼睛,抠鼻子,病毒可以通过接触的方式传播。往往呼吸道传染病的飞沫传播,更多是通过手传播,请大家一定要把手洗好,这是特别重要的一点。
另外就是传播途径。粪口途径,虽然说目前从一些患者的这个粪便当中发现了病毒的核酸,但是目前还没有分离到病毒,这个是进一步的情况,以后还要去观察。即便有病毒的话,通过粪口传播这个途径,目前还没有确认,我想这个是给大家解释一下,因为我们说的粪口应该就是说粪便污染了水或者污染了食物,然后造成人把水喝进去,或者把食物吃进去,造成传播,这叫粪口传播。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有通过这种方式来传播的病例,我想这个给大家解释一下。
至于说还有其他的一些方式,我们想传染病,如果你按照这个传播途径来讲,教科书上讲这个通过呼吸道传播、通过消化道传播、通过血液传播、通过性传播等等这些好多种方式,但是从我理解的传染病来讲,传染病其实传播方式只有一种,就是接触,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要接触到病原体,才有可能被感染。这个接触就是说比方通过黏膜接触,通过个手接触黏膜进行感染,或者通过血液从另外一个人输给另外一个人造成感染。所以我觉得只要不接触,就可以把这个传染病的传播就可以中断了。
中新社记者:人体对于该病毒的抵抗和自愈能力有多强?病毒在人群扩散中是否发生了变异?如果变异,将会产生何种严重后果?现有的医疗水平能否应对?
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
好,谢谢。我想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来讲,我们之所以说新型,是因为它跟我们传统的冠状病毒不同,也就是面对说这种病毒,我们的机体是没有免疫力的。正因为这样的前提,我们说这种病毒在人群中是普遍易感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并不意味着大家都易感。实际上有一些接触到病毒的人,会有几种不同的反应。一种是病人有足够的抵抗能力,自身把病毒就清掉了。第二种是病毒在上呼吸道繁殖,但病人并没有症状,就刚才有记者提到的无症状感染者。还有很多病人是轻症病人,表现出乏力、低烧,或者干咳。只有少数病人才会发展成重症或者是危重症,也就是说机体虽然普遍易感,但机体免疫系统对它多数情况下是有反应的。只有少数的反应异常,或者说病毒大量繁殖才会发展成重症或者是危重症。
病毒在在扩散中是否会发生变异,这是大家普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我们知道,今年的流感疫苗很难预防明年的流感,因为它很容易变异。它本身核酸存在纠正酶,在复制的时候,它没法纠错。
第二个是片段的重组,冠状病毒是一个单链RNA病毒,相对来讲是比较稳定,也就是说它可能会变异,跟流感病毒相比来讲,它的变异概率是低,所以从流感病毒来讲,如果每年或者说几个月才发生变异的话,冠状病毒应该变异的概率是比较低的。
但是我们仍然会警惕着它是否会发生变异,在整个病程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二代或者三代病人的感染程度似乎是在下降,他的病毒是否发生了改变?相关部门也在密切监测,至少从现在的证据来看,没有发现病毒变异的证据。如果病毒发生了变异,我们从医疗上也有应对。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的治疗难点在哪里?死亡病例有没有共性特点?
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
好的,我想对于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治疗是社会非常关注的事,也是临床医生或者临床救治现在最为关注的问题。如何降低病死率,降低病人向重症和危重症发展,是我们目前医疗的关键。
最近的难点,首先是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跟甲流和禽流感相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由轻型向重症发展时,时间偏长,症状不强。甲流病人会有高烧、剧烈咳嗽、全身酸痛等,但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往往表现不典型,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以后才会发展成重症。
这样的病人发展成重症是需要时间的。可能一个星期还挺好,过了一个星期甚至10天发展重症,这是我们第一个难点。在这方面,我们在第五版的治疗规范里,特别强调了怎么去早期发现重症,在临床观察之外,特别强调了血氧饱和度的监测,血氧饱和度的监测有利于我们发现早期变重的病人,给予早期干预。
第二条治疗,作为一个病毒性感染,抗病毒治疗是关键。但非常遗憾,目前还缺乏完全被证明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手段。但并不证明我们没有抗病毒治疗的手段。比如在抗艾滋病治疗的药物或者其他的药物中,细胞或者在体外实验中已发现有抵抗新型冠状病毒复制的作用,这些正在进行相应的研究,我们还期待结果。
在抗病毒治疗里,有时候针对发烧、乏力的症状,一些药物包括中药的注射剂、解热镇痛的药物等,都有重要的作用,缓解症状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方面是呼吸衰竭的治疗。病人发展成重症的一个标志,就是出现呼吸衰竭,比如呼吸快,出现低氧,这叫发展成重症或者是危重症。在此过程中,我们已经形成常规氧疗、经鼻高流量的治疗,以及无创通气、机械通气、有创的机械通气等治疗手段。
但由于这样的病人进入重症往往时间比较慢,而且出现重症的时候,症状不那么典型,表现为低氧血症。所以早期发现低氧血症以及氧疗,避免重症病人变成一个危重症,是我们治疗的一个关键。
第四个方面的难点,就是病毒性感染导致的器官衰竭。我们在探索从炎症和免疫的角度,无论是从中药还是从西药,在免疫抗炎或者是免疫调节方面,已形成了一个治疗的路径。
对于刚才说的死亡病例一些特点,对每一例死亡病例我们都会去做多学科的分析或专家组的研判。我们基本上得出这样一个想法,对于死亡病例基本上分成两类,一类是相对来讲年轻一点的病人,这类病人往往是以呼吸衰竭、严重的低氧血症,这类病人相对少一点,更多是老年病人。老年病人的低氧血症可能并不严重,但是因为合并症,比如冠心病、脑血管性疾病,由于这些疾病的加重而造成病人的死亡。多数死亡病例以中老年人为主,往往是加重了他的基础疾病,导致了死亡。
相对年轻一点的病人,属于少数死亡病例,主要是因为呼吸衰竭本身加重而死亡,我们正在从这样的角度来改变今天的治疗路径,来完善我们的治疗路径,谢谢。
长江云记者:目前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没有特效药,各家医院是否采取了统一标准的规范治疗方式?
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
这是一个新型的病毒,所以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没有办法治疗。作为病毒感染类疾病,从总体来讲,这种急性感染是一个自限性疾病,什么叫自限性呢?就是说感染病毒以后,人体可以依靠自身免疫力把病毒清除。通常来讲,免疫反应的过程是两周左右,也就是说病人感染后,两周左右才能够康复。但有的人会比较重,比方说一些老年人,或者一些有基础疾病的人,重了以后怎么办?不是我们不能治,我们在医疗上更多的是帮助他去渡过难关。在临床上给这些病人一些支持、一些对症治疗。比方说他吃饭不好,我们给他一些能量支持;有电解质紊乱,我们给他纠正这些电解质紊乱;如果呼吸出现了问题,我们给他呼吸支持;如果他有其他脏器功能受影响,我们就给他一些相应的脏器功能支持。总的来讲,我们在医疗上就是帮助这些患者渡过难关。只要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我们通过医疗支持帮他渡过难关以后,他的自身免疫力能够把病毒清除以后,这个病就好了。
所以并不是说没有特效药,我们就没有办法。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从病毒感染来讲,我们真正有特效药物的病是没有几个的。我跟大家举个例子,流感病毒可能是有药物治疗的,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也是有药物治疗的。剩下一些少数疱疹病毒可能是有药物治疗的。感染人体的这些病毒可能上千种,真正有特效的就这么几个,但不是说没有特效药,这个病就不能治。从临床角度还是尽可能给病人支持,帮助他渡过难关。而且病毒感染的急性过程,是自限的,只要我们通过这些知识来帮他渡过难关,他也就可以挺过来。从目前看到的情况,全国的病例大部分都是普通型的,或者是轻症的,有的省市的病人在发病后一周左右就康复出院了。只有少数有特殊情况的病人比较重,谢谢。
湖北之声记者:如何看待中医药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发挥的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前不久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局下发了通知,号召我们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抗击当中采取中西结合的方法。中医、西医是两套医学,各有各的长处,在这次抗击当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我们认为这次疾病的特点是湿邪致病。中医的湿邪特点是发病比较缓慢、沉重。也正因为这次它的潜伏期比较长,症状比较温和,也给中医药治疗带来了机遇,充分发挥了中医治湿病的一些优势。所以我们采用芳香化浊、宣肺利湿等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我们总结了近期全国,特别是武汉地区的一批治疗的病案经验,特别是一批治愈出院病人的一些经验。我们发现在这几个方面,中医也得有优势:
第一个在改善症状方面,往往这个病的症状主要是发热、咳嗽、乏力,还有一些消化道的症状。中药退热比较平稳,不反跳。他治疗咳嗽特别对于普通型的早期和中期止咳效果比较好,同时改善乏力比较明显,同时对恶心、腹泻有改善。同时中药还有一个作用,有的病人焦虑、烦躁,吃完中药以后改善比较明显。
第二个我们总结了轻度的病人、中度的病人,经过中药治疗以后容易痊愈。而中度病人向重症转化明显减少,吃了中药以后控制,不向重度、危重度转化。
第三个对于重度、危重度病人,往往加入了中药以后,可以稳定血氧饱和度,让血氧饱和度平稳,改善呼吸困难,减少肺的渗出,在这方面有一定辅助治疗的作用。
我们现在发现,恢复期病人的病毒核酸两次检查都是阴性的,但是病人还有症状,例如病人乏力、咳嗽、食欲不好,特别肺片的变化、症状和体征并不对称、并不同步,有时候肺片显示还有些没有吸收的炎症。这种情况下虽然没有传染性,可以出院了,但是不代表病就治好了。这个病后期用中药治效果比较好,改善症状比较明显,同时促进炎症的吸收,避免以后引起来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等后遗症。从这几个方面都体现了中药的一些优势,所以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是个好办法。
经济日报记者:有专家表示,从临床上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主要还是伤及肺部,对轻症患者应该没有后遗症,但重症患者则可能在一段时间内留下一定的肺的损害修复的变化,例如肺纤维化,需要加强后期的随访。随着越来越多的治愈患者出院,对于出院后的轻症、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应如何防护?出院的病人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会再次感染?
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
病人出院以后,首先是要做好全面的恢复、康复。这种康复是包括我们说体力上的康复。那么这块儿就是适当的活动、适当的休息,这样在整个的体力的恢复。另一个方面就心理、精神方面的恢复,因为我们知道在这个生命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住院的过程中,包括整个过程之中恐惧、害怕、焦虑,实际上在出院以后是需要做心理的调整。这也是一方面的康复。
这次冠状病毒感染,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比较明显。即使他康复出院了,这类病人还是比较容易合并其他感染。所以轻症,特别是重症病人,出院之后,应该仍做好防护,避免出现继发性疾病,比如其他病毒的感染。避免出现其他继发的细菌感染,要做好自我防护。
另外一个问题,这样的病人出院以后是否具备传染性?有一些网络留言在说,是不是康复期病人会有传染性?其实从我们这些年的研究来看,康复期的病人应该是没有传染性,或者说出院的病人是没有传染性的。这类病人,都是经过两次核酸检测,体温正常三天,而且中间间隔一天做两次的核酸检测阴性,也就是说他基本上没有病毒复制了。这样的病人才会让他出院。同时,病人因为自身产生了抗体,是不带毒的他既然不带毒,也有抗体,传染性从何而来?所以我比较肯定的说是没有传染性的。
康复的病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至少在一段时间里,能够抵御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所以现在至少从冠状病毒的研究里,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抗体虽然不是终身的,在半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头,不会发生新型冠状病毒的再次感染。
当然,也有人说,如果这个病毒变异了怎么办?变异了的确有可能感染的,但是变异的问题刚才我已经说过,至少从现在的研究和观察或者经验来看,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异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而且我们也没有看到这个病毒的变异,同时也对这个病毒变异的情况在做密切的监测。
湖北日报记者:防控疫情期间,居民家中应储备什么药品?双黄连等热门药品对疫情治疗和预防的效果如何?
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目前家里需要备什么药品和是不是要吃药是两个概念。我们不主张没有病的人吃药。或者说用点什么药来预防,因为现在没有合适的药来预防。现在中药的治疗是对症治疗。中药治疗不是针对病毒,更多的是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实际上得这个病是病毒和人体的免疫力做博弈的斗争的结果。往往病毒胜了就得病了。谁把抵抗力提高了,就不容易被感染,感染也是轻的。所以不主张人人都去吃中药来预防。
但是你说家里预备一点什么样的药?对于普通的感冒,对于流感可能是有效的。像我们现在用的比较多的,连花清瘟、金花清感、抗病毒口服液、银翘解毒片、藿香正气等,这些都是常用药,对普通感冒和流感都有一定效果,预备这类药还是可以的。
双黄连前一段儿炒的很火热。我觉得双黄连是中药的一个清热解毒、表里双解的药,这个药比较偏寒,不适合一般人去吃。如果体质没有内热的话,吃完容易拉肚子。
这个药对新型冠状病毒只是在药理学实验里发现有抑制作用,临床到底怎么样也没有做评价。所以现在普遍用它来预防、来治疗可能都为之过早,没有充分的证据。我们也不主张没有得病的人用它来做预防。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培凤:
好,今天回答记者提问就到这里。暴发以来,广大网友也非常关心如何做好防护,我们梳理了网友们提出的问题,借此机会请专家们进行解答。
第一个问题,有网友问,各地陆续出现儿童被感染的病例,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小朋友的治疗和大人相比有哪些不同?
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
这个问题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现在陆续各地都有儿童病例,最小的有几个月,儿童也是易感人群,我们所有的人都没有免疫力。从目前看儿童还没有重症、死亡病例,但是并不意味着儿童不易感,儿童感染病例未来的进展还需要进一步去观察。从治疗角度来讲,大家也看到了国家儿童中心发布了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诊疗方案,总体还是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培凤:
第二个问题,有网友问,现在是呼吸系统疾病多发、季节流感、风寒感冒同样多发,盲目去医院筛查会导致医疗资源紧张,门诊看病又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如果怀疑自己被感染,该去医院还是在家隔离?
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
现在是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新型冠状病毒早期的临床表现就是发热、干咳、有点乏力,流感可能也有这些症状,在这个时候如果出现了这个症状,都去医院看病,的确存在一定的交叉感染风险,所以我建议大家最好的方法是先做一下自我评估,比方说如果没有家庭成员共同发病的,至少可以确定一点,不太可能是传染病。再就是要确定一下自己的症状轻还是重。最简单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就是体温,如果体温低于38度,一般来讲就不是很重;再一个就是有没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如果没有这些表现的话,我觉得在早期的时候可以在家里观察。可以每天监测两次体温,看看自己有没有呼吸困难。轻病人可能7天10天自己就缓解了,如果有加重随时去医院。从现在武汉的情况来看,建议大家只要有发热有咳嗽症状都需要去筛查。
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我补充一点,在这种情况下,要是能够吃一点刚才说的中成药就挺好,够连花清瘟等就可以按照说明书吃一点。同时也是鉴别,吃完了症状改善了,可能就不是。所以我觉得不要消极等待,应该吃点药就可以了。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培凤:
网友的第三个问题,被隔离治疗后,患者会出现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对此医院有哪些举措来安抚患者的情绪?
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人,住院治疗是需要隔离治疗的,往往心理压力或者精神压力比传统住院要大的多。首先大家对新型冠状病毒不了解,对它恐惧,这种恐慌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压力来源。病人往往是隔离治疗,病人家属是不可以来探视,而医务人员又穿着隔离服、防护服,所以在无形中也给病人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重症或者危重症病人,疾病本身的呼吸衰竭,给病人造成了心慌、胸闷,也会给病人造成非常多的压力。
针对这些情况,进入医院进行治疗的时候,得首先让病人要有信心,这种信心来自于我们医务人员,也来自于我们社会,其实绝大多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都是轻症病人。重症病人占确诊病人数已经不到10%。大家也担心说我会不会变成重症?这个病发展成重症就不多,发展成危重症就更少了,所以我觉得病人是需要有信心的。病人在隔离病房里有孤独感,每次我们去查房的时候,一定会去握着病人的手,告诉他今天的病情比昨天好了,你今天的精神更好了,给病人更多的关心。在治疗过程中,对非常焦虑或者非常躁动的病人,给适量的镇静剂来控制病人的焦虑躁动,让病人舒适。通过这些措施,让病人更快康复。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培凤:
最后一个问题,很多居民家里养了宠物,新型肺炎病毒会传染给猫狗等宠物吗?有没有宠物传染人的情况出现?
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
我先给大家普及一下冠状病毒的知识。目前我们大概发现的冠状病毒有50多种。根据基因结构的不一样,这些病毒可以感染很多动物,但是感染人的目前加上这次发现的这个新型冠状病毒只有7种。另外一方面,我们还没有发现宠物有感染冠状病毒再传给人的,也没发现病人感染了冠状病毒以后,让猫和狗发病的情况。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培凤:
再次感谢各位专家的解答,也谢谢记者朋友和网友的提问。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