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光明日报】“我最想见到的,就是救过我命的医生们”

【光明日报】“我最想见到的,就是救过我命的医生们”

2020-09-26 11:38 光明日报

“这不就是我吗?没想到我的照片能在博物馆展出!” 9月24日上午,66岁的陶女士在丈夫的陪伴下来到武汉大学万林博物馆,观看武汉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展。在雷神山医院的展位前,她看到了自己曾经被雷神山医院成功救治后的特写照片,激动地热泪盈眶。

“感谢彭主任,感谢所有医护人员,没有你们的努力救治,就没有我的今天!”观展过程中,陶女士不停地向陪同的中南医院ICU主任彭志勇教授致谢。

家住武汉阳逻的陶女士退休前是一位中学教师。今年2月,她出现咳嗽、发热等不适,到医院检查确诊为新冠肺炎。住院治疗期间她的身体各项指标逐渐恶化,并出现呼吸衰竭。2月20日,武汉雷神山医院32个病区全部开放,她被转入武汉雷神山医院ICU病房抢救。

中南医院ICU主任彭志勇时任雷神山医院ICU主任,他清楚地记得,陶女士刚进入雷神山医院时心率、氧合等指标均非常差,双肺功能出现纤维化,还伴有多器官衰竭,属于危重症患者。医护人员对她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效果却越来越不明显。2月底,医护人员为命悬一线的陶女士建立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经过10余天的治疗,陶女士脱离生命危险,双肺功能明显好转,身体开始逐渐恢复。4月初,经过三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均呈阴性。4月6日,陶女士转出雷神山医院。

康复出院的陶女士经过多次复查,身体各项指标均已恢复正常。“我现在每天至少要走4000步,一点都不喘。”陶女士表示,经过几个月的恢复,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理想,又可以在家带孙女了。

“新冠肺炎康复后的这些日子里,我最想见到的就是救过我命的医生们。”陶女士表示,自己每个月都会到中南医院复查,每次看到医护人员都特别亲切。更感到惊喜的是,医生还邀请自己一同观看抗疫特展。

轻抚着自己含泪的照片,陶女士又一次热泪盈眶。彭志勇带着她来到一个迷你ICU病房,用手指着病房里的ECMO仪器,告诉她这台“神器”的工作原理。看着救过自己生命的医生和仪器,陶女士百感交集,不停地向彭志勇竖起大拇指。

“其实,像陶女士这样超过65岁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在很多西方国家是不会启用ECMO的,因为救治的难度很大,他们不愿用珍贵的尖端医疗资源冒险。”彭志勇表示,我国始终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视为重中之重,医护人员真正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无论多大年龄的新冠肺炎患者,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救治。在雷神山医院,通过ECMO治疗的患者共15人,是全省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使用ECMO患者人数最多的,其中最高龄的ECMO患者达到70岁。

(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9月25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