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体|登录|注册

【新华社】武汉雷神山医院休院记

2020-04-17 09:26 新华社

新华社武汉4月16日电 春和景明,绿荫葱葱。累计收治了2011名患者的雷神山医院15日上午正式休舱。

贴上“封条”,挥手告别。百余名医护人员、志愿者和连续奋战了67个日夜的战场挥泪告别。

“我们来这里的时候有两个目标:一是尽快地收治病人;二是我们所有的战友能够平安回家。这两个目标我们都实现了!”武汉雷神山医院院长王行环在当日举行的休舱仪式上说。

据了解,雷神山医院共有32个病区,可容纳1600张床位。从2月8日收治首批病人,到4月14日患者“清零”。雷神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2011人,1918人康复出院。来自9个省市、286家医院的16支医疗队、3202名白衣战士前来援助。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雷神山医院的休舱具有标志性意义,武汉市的医疗救治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效,武汉市的新冠肺炎救治和正常医疗工作都步入了正常的体系和正常轨道。

“在雷神山医院,重症和危重症病人所占的比例约为45%。整体病死率约2.3%,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大概是4.3%。”王行环说。

从“一床难求”到“床等人”,雷神山医院一定程度上见证和解决了新冠肺炎救治难题。焦雅辉告诉记者,决定建设“两山”医院时,还没有提出方舱医院的想法,正是武汉市医疗资源“挤兑”最严重的时候。可以说“两山”医院的建设、使用对于短期内增加床位资源,收治患者、控制传染源具有重要作用。

武汉雷神山医院ICU护士长丁新波说,通常情况下,建一个ICU需要3至6个月,雷神山医院仅用三天就建成了。床位不断增加、各地的医疗队不断加入,为战胜疫情增添信心。

记者了解到,尽管时间仓促,但雷神山医院设备齐全、物资丰富。在建院之初,雷神山医院便配备了呼吸机、监护仪、血透膜等设备,及CT、胸片等影像学设施。同时,针对新冠肺炎的抗病毒、抗感染药物充足。

奇迹般的“中国速度”,源自举国动员、齐心协力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月25日,中建三局接到紧急命令,继火神山医院之后再建一座专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雷神山医院。

“短短几天内,2000多名管理人员、近2万名工人聚集起来投入到建设中。”中建三局副总经理、武汉雷神山医院运行保障工作指挥部副指挥长李勇忆起当初的紧急部署。

搭建3300套板房,完成近8万平方米工程的建设,2月6日雷神山医院验收并逐步移交。这座医院的建设者克服封城之困、寒冬之冷、物资短缺等重重难题。

雷神山医院技术负责人王亮曾参与建设全国多家重点综合医院,他告诉记者,在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铺设安装15万米电缆、150万米电线、800台通风设备,相当于建造了一所15至20万平方米的医院。“最紧张的时候,上万名工人同时在现场操作。”


“医务人员和后勤保障组、工人,还有志愿者都实现了‘零感染’。所有医疗废弃物都经过合规处理,实现了‘零污染’。”王行环说。

焦雅辉介绍说,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设计之初,借鉴了北京2003年小汤山医院建设的经验,但是建设标准之高、时限性之严、难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两所医院的建成体现了中国速度与中国力量”。

随着雷神山医院正式封舱,这座临时搭建的医院也完成了阶段性使命,但它不会马上拆除,还将保留一段时间备用。

公交车驾驶员朱正堂从2月15日开始,接送武汉雷神山医院医务人员上下班。

“感谢全体医疗队员的无私奉献。明天起,他们终于可以稍做休息了。”朱正堂说。

随着最后一张“封条”牢牢地贴在病房的门缝处,昔日忙碌的“战场”安静下来。病区走廊上留下满墙的手绘涂鸦仍释放温情与力量,这段刻骨铭心的抗“疫”时光也将被永存。(记者王作葵、姚远、喻珮、乐文婉、黎昌政)

(来源:《新华社》2020年4月16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