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长江日报】摸清底数 救治患者 守护健康 武汉推进“五个百分之百”不松劲

【长江日报】摸清底数 救治患者 守护健康 武汉推进“五个百分之百”不松劲

2020-02-27 15:46 长江日报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松劲。推进落实“五个百分之百”,摸清底数、救治患者、守护生命健康,仍是打好武汉保卫战的关键所在。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武汉疫情防控,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攻,全市上下战正酣。

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您家楼上有没有动静?隔壁有没有人出入?”

这段时间,江汉区常青街八达里社区的居民摸排,堪称武汉3000社区的一个缩影。

八达里社区共有12000多人,此前疫情较严重。25日,社区副主任熊菲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们的排查是这样进行的:先通过物业公司,查出缴纳过物业费的业主联系方式,结合出门登记情况,一个一个打电话。熊菲为此每天忙得像陀螺,每天要打数百个电话。

如果电话联系不上,就上门排查,一户一户敲门。“您家楼上有没有动静?屋里有没有响声?隔壁有没有人出入?”每敲开一家门,给居民测完体温,熊菲都会顺嘴多问几句,掌握隔壁四邻的情况。不管人在不在,每户都得标记。

刚开始,有些住户不太理解和配合,拒接电话、在家也不开门,什么情况都有。熊菲会利用上门送菜、宣传防护知识的机会,耐心解释。熊菲说:“我们必须做得认真,做得到位,居民才会真正理解。”

八达里社区书记肖汉梅也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一些患者有顾虑、怕丢人,自己联系住院、进方舱,通过医院再反馈信息,社区也会紧抓不放,逐一登记,直到掌握其住在几栋几号,家里还有哪些人。“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摸到最可靠的数据和情况,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希望!”

八达里所在的江汉区,除之前送医院、送观察点的居民之外,大排查期间又查出“四类人员”506人。

全市集中排查完成后,上门、电话、微邻里自报、网络视频、小喇叭广播、机器人排查……日常排查每天仍在进行。

社区摸底的骨干力量,主要靠社区干部群众,加上下沉的党员干部职工、基层民警、志愿者,汇成强大的合力。

“不摸清底数,阻击战就无从谈起。”26日,徐东路社区干部彭汉华向长江日报记者表示,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排查和封控容不得半点疏忽,坚决执行,病毒才没有可乘之机。

与时间赛跑救治患者:“如果收错了,我就认个错”

“如果不是苏杰医生留了个心,我可能就丢了性命,或者就成了一个移动的传染源!”青山的胡婆婆经过20天治疗转阴后,内心感激之余,更多的是“感觉好险”。

原来这个月初,她送发烧咳嗽的老伴去红钢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安顿好后,转身就打算回家。医生苏杰发现了她的举动,留她住下来观察一晚。“如果收错了,我就认个错。我宁愿认这个错。”事后证明,这位医生的直觉是对的,胡婆婆核酸检测两次都呈阳性,随即被转诊到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接受救治。

25日,苏杰告诉记者,年长女性热敏感度低,虽然一时不会发烧咳嗽,但只要有密切接触史,我们就得多加注意。

应收尽收,数字的背后是生命。与时间赛跑,让患者得到救治,不让轻症拖成重症,帮助危重患者摆脱危险。

武汉国资公司派出一支10人小分队,到协和医院24小时导医。一天晚上9时多,一位听力不好、腿脚不便的老人走进大堂,值班队员卢伟忙拿了她的病历资料,冲进发热门诊代问情况。最终,老人顺利住院。

江岸区一居民带着肺部感染的妻子到台北街和美社区求助,社区书记夏志刚在了解到120救护车因繁忙无法及时到达后,穿上社区工作用的防护服,骑上电动车,载着病人就奔向最近的医院。

落实“五个百分之百”,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对人民群众的承诺。正是一个个普通人冲锋在前,托起生命之舟,一些积极变化在发生:

市急救中心120急救专线,从最高峰每天超过1.5万人次呼叫,骤减到现在每天3000人次左右;定点医院发热门诊接诊量明显回落;网络平台求助信息快速减少;“人等床”的紧张局面得到缓解。

为健康筑起防线:“刚开始哪里憋得住,但这份安全健康得来不易”,现在不出门也快乐

市民吴先生一家三口,已经在家里隔离了33天。这些日子里,总体而言,他一家子有饭吃、有菜买,最基本的药品也能获得。

他家位于江岸同福社区,这个巨型社区有9个网格,60多道门。街道与社区干部研究情况后,本着一个院落一道门的原则,把出入口减少到26个,每道门派人值守。

社区严格封控,为市民健康筑起防线。还有各行各业的人们,为保证宅家居民的饮食起居、身体健康而努力付出。

江岸后湖街惠民居小区外,一支青年突击队日常负责给“小菜市”维持秩序,让人们交易的同时保持安全距离;各区大量民警写下请战书,尤其硚口区有6位民警28天没回过家;粮道街一位司法所长身兼接线员、统计员、代购员多个身份,每天把自己所下沉社区孤寡老人的电话打一遍;洪山“城管哥”陈金龙人送外号“变形金刚”,开救护车、清掏厕所、搬运物资,有什么事叫他他准答应。

还有遍布城市各处的志愿者和城市骑手。登上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90后女孩华雨辰,一个月来接送过医护人员,给人测过体温,当过救援物资搬运工,现在是青山方舱医院的播音员。外卖小哥吴辉,发布会后又立马帮邻居买药去了,他期待“大家早日恢复正常生活,自己有更多的订单”。

宅在家里的市民群众,也拿出行动,配合武汉“五个百分之百”强力推进。

64岁的退休教师杨汉群,写了一首百子歌传到网上,一边打快板,一边用汉腔夸赞社区工作者。杨老师说,自己以前一周有六天在外头跑,如今天天待在方寸间,“刚开始哪里憋得住,但是我们这份安全健康的得来,真的不容易”。她现在居家搞创作、打乒乓球,不出门也很快乐。

住在南湖雅园9号楼的包女士一家,为避免网格员敲门辛苦,6岁大的儿子每天手绘一幅蜡笔画,画上空白处写明一家5口人当日体温,贴在门外。与画订在一起的,还有一袋小零食。

百瑞景社区400多位居民自发组织起来,为其他群众提供志愿服务。

……

这场战疫,没有局外人,人人都是战士。

(来源:《长江日报》2020年2月27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