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健康报】湖北有个应急“网络病房”

【健康报】湖北有个应急“网络病房”

2020-02-26 09:56 健康报

置顶20多个患者微信群、每天的工作始于“一睁眼”……2月23日是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师、国医堂中医妇科专家杨柳组建“网络病房”的第29天。看到患者经中医药诊疗后病情好转,杨柳心里踏实了许多。

一个多月前,杨柳回到湖北赤壁老家过年。当时,公众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敏感。严峻的疫情形势给了杨柳极大触动。1月26日,杨柳组建了网上义诊团队,通过“网络病房”模式为公众提供线上义务医疗援助,湖北中医药大学邹小娟、李晶晶、吕云娟、段白露、张翀等陆续加入团队。其间,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很多中药房没有营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田芬积极为“网络病房”联系药物的保障和供应。

24小时在线、早晚定时查房、微信病程记录、全程监护病情变化……义诊团队为每一位患者建立了专属微信群。每天早上8点半进行网络查房,收集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呼吸、临床症状、舌象等信息,然后辨证施治。患者及家属通过网络在线咨询,连接起义诊团队忙碌的每一天。

杨柳记得,2月2日接诊了一个30岁的小伙子。当时,他持续高烧不退一周多,曾反复使用退热栓,得不到确诊和治疗,只能居家隔离。患者情绪非常低落,他一直在微信中说:“我是不是快死了?都烧了好多天了。”

杨柳带领义诊团队介入后,综合分析判断属于寒湿内阻,选用藿香正气散合小柴胡汤加减,嘱其每3个小时服一次,同时监测体温和呼吸。接下来,每天监测生命指征,根据病情及时研判,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运用张仲景的啜粥疗法,进行饮食、睡眠、运动、煎药等各方面指导。2月4日晚,患者体温从39度降至37.5度,次日再降至36.9度。那一夜,网络两端,义诊团队和患者家属一直守到凌晨3点多,患者体温降下来,他们才放下心来。后来,患者连续服用中药,病情日渐好转,直至收治到隔离点。

“中药良好的治疗效果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和信心。”杨柳说,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团队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准确把握中医药诊疗方案,做到一人一策、一人一方。

在诊治中,义诊团队成员发挥各自特长,为患者制订综合治疗护理方案。邹小娟是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负责为舌诊把关;李晶晶精通食疗,吕云娟专门研究方剂,段白露既是神经内科医生又是中药学博士,张翀是内经学博士,擅长养生,他们全面指导患者饮食、睡眠、心理的调节。

其间,团队还有针对性地整理编写了“中药煎服方法”“中药保留灌肠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退烧的艾灸、刮痧、药浴、足浴、点穴、物理降温方法简介”“家庭成员辅助测试呼吸、脉搏、指氧、体温的方法”等系列资料,分享给患者及家属,指导做好家庭防护。

目前,武汉市已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网络病房”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现在,他们主要为各种有其他需求的患者提供在线医疗服务,确保大家尽量不出门。(本报记者 毛旭 通讯员 胡丹萍)

(来源:《健康报》2020年2月26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