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耄耋医者”孙曾拯 坚守在一线 永远跟党走

“耄耋医者”孙曾拯 坚守在一线 永远跟党走

1928年出生,武汉江城皮肤病诊疗名家,有“孙皮肤”之称。

“耄耋医者”孙曾拯 坚守在一线 永远跟党走

2019-09-19 16:32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孙曾拯是武汉江城皮肤病诊疗名家,有“孙皮肤”之称。他所在的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是国家重点专(学)科,年门诊量超百万人次。如今,孙曾拯已经91岁高龄,但身为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他依然奋战在门诊一线,一周坐4个半天门诊,年门诊量过万人次。

壹·独特加号凭证 给需要的人·

孙曾拯,1928年出生,父亲是非常有名的中医。受父亲影响,孙曾拯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熟读《三字经》和《神农百草经》等经典著作,这为他日后走上行医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6年,他进入河南国立医学院学习,1952年毕业以后,孙曾拯就被分配到武汉市第一医院,与皮肤科结下一生之缘。

每到坐诊时间,孙曾拯准时从家出发,步行15分钟,到达医院皮肤科2号专家诊室,脱下外套换上白大褂,做好坐诊的准备工作,等候患者前来。

为了上班方便,他放弃了环境更好的分房,一直住在医院附近简陋的居室中。多年来,他谢绝接送,自己坚持步行上班。

由于“孙皮肤”名声在外,每天有很多病人慕名前来,有些没挂上号的患者,会到诊室碰碰运气。一位在广州打工的年轻女孩,专程请假来汉治脸上的痤疮:“孙教授,我没有挂到您的号,请您帮帮我。”孙曾拯轻轻地拿起笔,在她手心上画上一个标记,让她凭这个去窗口加号。一个上午的坐诊时间,原本限号15个,但因不断有患者进诊室说明情况请求加号,孙曾拯总是会加好几个号。他总是尽量满足患者的看病需求,这是他一贯的作风。

写在患者手上的符号,已成为孙曾拯独特的加号凭证。他说,这样可以防止“黄牛”贩号,让真正需要看病的患者受益。

视频文字版:

“一周的坐诊量还是很大吗?”

“一个礼拜四次4个半天,不算多,但是一定要坚持,身体比较好,才能坚持,我还比较好。

“能分享一下您的健康长寿的秘诀么?”

“不喝酒、不吃辣椒,规规矩矩看看书,我书看的比较多,文章写得也比较多比较好,现在年纪大了,看不到我写的文章了。不坐诊的时候看书看报。”

“您在患者手里写的孙就可以去挂号么?”

“我在他们手心里一画,拿去就知道给我加号。不加怎么办呢?人家找你看病,你拒人于千里之外,那怎么行呢?对我来说也很简单,皮肤科看病不像外科需要开刀,像内科要全身检查,我一看就晓得了,皮肤科看病,一看就知道了。

对群众,对病人,要多照顾一点,多关心一点,我要有时间的话我会尽量的跟他们讲,因为平常工作的时候工作量很饱和,所以不能一个个详详细细仔仔细细的讲。如果那样的话,效果还要好,我自己跟他处理下来,肯定会效果很好。我的工作经验,我的中西医结合,我和病人的信念啊,心理作用,病人到我这来一看病,就觉得不痒了,哈哈哈”

年轻人来看皮肤疾病,常常伴随着一些心理或者情绪问题,在看病的过程中,孙曾拯是医生,更是长辈,是朋友,他与青年患者结成忘年交,与他们聊文学谈人生“治病”,孙教授也常常受到来自患者的感谢与祝福。来自武汉某高校的学生茜茜,给孙曾拯手写了一封2页纸的感谢信,当时正在上大学的茜茜,脸上突然冒出了很多痘痘,一张脸变得惨不忍睹。她没挂上专家号,无助地坐在走廊里时,无意中碰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医生,老人慈祥而关切的眼神,让茜茜鼓起勇气上前求助。

这位老医生,就是孙曾拯,他说:“丫头,不要急”,他在茜茜手心里画上一笔,凭这个去窗口加号。那段时间,茜茜的至亲刚刚过世,又和男朋友分手了,感觉人生到了谷底。治疗期间病情又反反复复,茜茜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说了很多绝望的话,孙曾拯严肃对她说:“知识分子不要轻易说这些话。”

一年多的诊疗时间,孙曾拯总是开导茜茜,让每次复诊成为一件开心的事。如今茜茜早已康复,“感谢孙爷爷陪伴我度过那段人生中的黑暗期”,茜茜在感谢信里写道,“孙爷爷不仅仅是我的医生,也是我的导师和朋友。”

贰·二次“创业”  从人无我有到人精我廉·

1970年,为响应支援三线的号召,武汉市第一医院整体搬迁至湖北郧阳十堰市(原郧阳地区),但孙曾拯留了下来。同年10月,武汉市第一医院在原址重建,为了让病患知晓,孙曾拯甚至在医院门口奔走呼号广而告之。

在孙曾拯的带领下,皮肤科开始二次创业,他的想法总是比别人快一步。当别人注重临床时,以他为首开辟了真菌、病理和免疫学实验室,为科室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1984--1985年,孙曾拯就带领全科同志,先后和武汉六渡桥卫生院、建桥卫生院、东方红卫生院建立了皮肤科医疗联合体,扩大了医疗服务网点。

他提出的“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精,人精我廉”的发展理念,成为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发展的不竭动力。

视频文字版:

“当时医院受委托搬去郧西建医院,是您留守下来了么?”

“全部过去,一个都不留,但是我留下来了,我行李都打包好了,结果不让我走。我一个人又把皮肤科搞起来,没有人知道,我在门口打锣号,告诉病人皮肤科没走啊,这是真的,我告诉他们皮肤科没走,你们可以再来,然后自己把药啊什么的都做出来。

我们遇到困难,是有困难,但党委很支持,医院非常关心,要什么他都给我们买,给我们设备,给我们房子,给我们条件,给我们送出去学习,共产党对我简直是太好了!

90年代的时候,我们的基础医学的水平已经很好了,教学条件也很好了,都很不错了,比我刚做医生的时候大不相同了,那个时候搞这样的皮肤科,简直想象不到,这么多医生,这么多设备,这么多条件,要啥有啥,现在的皮肤科真是好,现在还要继续把它搞好。”

“做皮肤科有三个基础,一是病理,一是真菌,一个是临床。我是搞临床和真菌的,要检查我有了,要做什么检查我都有了。我提出的,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精,人精我廉,所以皮肤科当然就搞得好啊,全心全意一直在搞皮肤科。”

如今,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年门诊量占武汉地区皮肤科门诊总量的1/3以上,相当于一家三甲医院的年门诊量。该科已发展为全省最大的皮肤病专科,领衔攻关银屑病、白癜风等疑难病诊治,形成的先进经验向全国推广。

叁 ·3个30年 坚持坐诊只为回报·  

一周坐4次门诊、年门诊量过万,这对于一位耄耋老人来说不算轻松。常常有人请他担任顾问一类的职务,报酬高、时间还自由,但他割舍不掉对医院和皮肤科的这份眷恋,都一一谢绝。

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支部书记童中胜是孙曾拯的学生。他说,2017年年初,孙曾拯因腰椎压缩性骨折住进医院,躺在病床上的孙曾拯却担心自己坐不起来,不能再为患者看病了。后来,孙曾拯的脚骨折了,医生给他上了夹板,嘱咐在家至少休息3个月。没想到半个月后,他自己把夹板拆了,跛着脚跑去坐门诊。

当了70多年医生,为何热情不减?孙曾拯笑着说,他的人生90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前30年为学习期,努力求索积累经验知识;中间30年为创业期,全心全意将科室做好、做大、做强;后30年为就业期,坚持坐诊看病,服务患者,只为回报党和医院的培养,报答患者的信任与支持。

视频文字版:

“皮肤科是我慢慢搞起来的,我做医生做了几十年。我的90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30年是学生,一直在学,做学生,没有出过国。第二个30年是30~60岁创业,全心全意一心一意的把第一医院的皮肤科搞好,所以搞到现在一医院皮肤科这个程度还是不错的,在全国都很有名,有100多个医生。60岁以后我就是就业,一心一意做皮肤科门诊,给病人看病。

我的转折点完全和国家任务、实际要求相一致,好好读书、全民医疗,和政治上面的要求是一致的。一定要跟着共产党走,我是跟着最紧的,皮肤科搞得最好,就是因为我跟得最紧!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是这句话!这句不是给小孩子讲的,这是给大家讲的,这是毛主席讲的呀,我还不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在继续学习、继续向上。

我为什么要看病呀?为什么要看病?为人民服务!

不忘初心,继续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下去,做一个共产党的不褪色的不倒的红旗!”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70年的步伐,孙曾拯从一名普通医生成为一个有专业知识的高级医师、皮肤科主任、皮肤科知名专家,无论何时,他从未忘记这是党关怀培养和同志们帮助支持的结果。孙曾拯不止在一个场合谈及,哪怕已经走入暮年,也要发挥余热,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做好传、帮、带。耄耋之年的孙曾拯,用自己的实践,生动诠释了“老朽深知黄昏时,不用扬鞭自奋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