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生命不息、从医不止 ——“国之大医”于皆平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全国著名消化内科专家于皆平教授被授予“国之名医·卓越建树”荣誉称号

生命不息、从医不止 ——“国之大医”于皆平

2019-08-26 17:49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8年7月,第二届国家名医盛典在北京举行,86岁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全国著名消化内科专家、消化内科于皆平教授被授予“国之名医·卓越建树”荣誉称号。

从野战医院卫生员到“中国消化内镜终身成就奖”、“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等诸多荣誉获得者,已近耄耋之年的于皆平教授至今仍活跃着临床一线。当大多数老人在这个年纪都在颐养天年时,行医已经70余年的于老却依然活跃在临床一线,继续发挥专长救治病人。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人们总能看到于皆平教授在为病人忙碌的身影,尽管满头华发,他却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为病人做检查时,他手脚十分麻利,一点也不似年过八旬的模样。

1947年,年仅15岁的于皆平从故乡山东胶州半岛出发,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医院从事卫生员工作。枪林弹雨、生死一线、奋力拼杀的场面,他经历了很多。

在“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不怕死”的精神指引下,“战士”于皆平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多项任务,在淮海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在十兵团荣立四等功。渡江战役中,于老所在的部队炮击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护卫舰,第一次让他对国家独立,有了最直观的印象。

硝烟岁月,铭记于心,于皆平深知“落后”意味着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于皆平坚定不移地继续在行医的道路上走下去。

1961年,于皆平以优异成绩从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几经辗转,他最终选择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从事内科工作,先后担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内科主任。

他从事消化道疾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年,尤其对大肠疾病及消化道内镜的临床应用方面贡献突出,1992年被授予“国务院有特殊贡献的专家”称号并获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被中华消化内镜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于皆平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消化内镜事业,他在世界上首创“推顶圈套”法治疗胃肠道黏膜下病变。

1976年,他率先改进了结肠镜插进法,大大提高了纤维结肠镜的诊疗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他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逆行胰胆管造影、纤维内镜检查,取得了显著成果。

1978年,他首先开展了内镜下摘除食管平滑肌瘤,进而系统研究开展了胃肠道纤维瘤、脂肪瘤、囊肿和类癌内镜下摘除方法,他创立了胃肠道脂肪瘤全切、次全切除术及开窗引流的系统治疗方法。

1980年他首创"经结肠镜逆行阑尾造影",大大提高了阑尾疾病的诊断率。


他曾先后在全国各地举办学习班20余期,培养了消化、内镜学员1000余名,大大推动了全国消化内镜事业的发展。

如今,已经86岁的他依然是“一天不给病人看病,心里就不舒服”,离休后一直被医院返聘从事临床一线工作,每周有4个半天要坐诊、查房、亲自操作内镜治疗、参加学科疑难病症的会诊,四个半天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吸引了众多患者、尤其是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患者慕名前来。


50岁的陈先生因上腹部持续疼痛来找于皆平教授就诊,他自称患胃病十余年,久治不愈。

于皆平教授经仔细询问后了解到,其疼痛夜间厉害,与体位有关,仰卧加重,侧卧坐起可缓解,白天运动时加重。

于教授告诉病人,问题不在胃上,而是因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放射到前面导致的,除了腰椎间盘突出,脊神经纤维瘤、脊椎血管瘤、压缩性骨折等都可以引起剧烈腹部疼痛,这样的病人他已经接诊了数十例。检查结果证实了于教授的判断。

还曾有一名中年男性患者,因严重腹水在当地被诊断为结核性腹膜炎,但治疗效果一直不好。他慕名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

医生为其抽出来的腹水就像鼻涕一样浓稠,于皆平教授了解到,该患者曾患有阑尾粘液瘤,诊断其应该是患上了腹膜假性粘液瘤,这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其预后恶劣。

于教授诊断,这是其阑尾粘液瘤破了,分泌粘液的细胞在腹膜种植并产生大量胶冻样粘液而导致。腹腔探查也证实了于皆平教授的诊断,该患者对于教授钦佩不已……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许多。

无论是消化道肿瘤患者,还是呃逆暖气患者,于皆平教授均认真对待,详细讲解,常从发病机理讲到日常生活要点,一个病人要看一二十分钟。

病人称其“体贴患者,医德高尚,医术高明,专注研究”,不少省内外病人自己看好了病,还介绍有需要的亲友邻里来看。

一些病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不享清福,他总说:“我耳朵不背,眼睛也看得清,既然我脑子里装了这么多东西,为什么不发挥点作用,多为病人做点事呢?”

如今,于皆平教授每天仍要看专业书籍,保持终生学习的习惯。“在我心目中,医生是高贵的职业,是受人尊敬的职业,也是需要辛苦和终生付出的职业。我总是告诉我的学生,如果想轻松,不要来学医。”

行医治病,教书育人。数十年来,于老不忘初心,始终坚持医者仁心、医德高尚、学识渊博、技术精湛、为每一位患者排忧解难的宗旨。

他共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4人次,在其言传身教下,儿子于红刚教授也接过其行医育人的接力棒,如今担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在专业领域成绩卓著。

于皆平教授的孙子,目前也正在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于老的医者精神,还将在第三代人身上传承发扬...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