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郭俊渊 树木树人 一生奉献影像学

1925年11月2日出生上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放射科教授。

郭俊渊 树木树人 一生奉献影像学

2019-08-23 10:39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简介-郭俊渊

郭俊渊,1925年11月2日出生上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放射科教授。 

他生逢战乱年代,阅尽人间沧桑,目睹时代变迁,饱尝苦辣酸甜。在一片处女之地辛勤劳作,影像介入,救死扶伤,编著科研,教书育人,含辛茹苦,为改变穷白面貌求索一生。郭教授曾任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影像诊断》的编审,参加编写全国统编教材《影像诊断学》第1、2、3版的编写(1982-1995年)。1990年获国家教委颁发奖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阅世间沧桑  一腔热血投身医学

郭俊渊,1925年11月2日出生于上海,汉族。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刚刚小学毕业的郭俊渊,也关心着战争的发展。从家人和朋友口中,得知了战争的残酷,更看到了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从医的种子便从那时开始,深深埋进了郭俊渊的心中。

1943年高中毕业,征求家人意见之后,郭俊渊进入上海德国医学院。进校的时候,学校全部都是德国老师讲课,如果德文不好,就很难听懂课程。所幸郭俊渊在中学就学过德语,读了半年的德语班之后,他就进入了大学一年级学习。

大三那年,抗战胜利,上海德国医学院停办,不再接收其他学生,全部学生并入同济大学医学院。虽然经历波折,但郭俊渊和同学们的学业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转眼五个学年结束,第六年就要开始实习。那个时候,对实习医生要求很高,一个人要管5-10张床,负责写病历,做常规检查,每天早上还要去看病人摸脉搏。在这段时间,郭俊渊分别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各实习了2-3个月,眼科、耳鼻喉科也分别实习了一个月。实习期间,郭俊渊受益匪浅,这一年,也成为他最为难忘的学生时代。

“这是在我小孩的时候,印象就比较深刻。那个时候生病都是请医生到家里来看病,大家都知道医生很好,可以看病。后来大一点点,家人告诉我医生是个自由职业,这些意见加起来,就觉得考医会比较好一些,所以就想去考医。当然我们那个时候学什么,还要征求大人的意见,对吧,但我还是知道医生是一个好的职业。

那个时候我们都还蛮用功的,学生很用功,老师也教的比较好,那个时候我们学习都老老实实的,没有那么多诱惑,就是专心读书。那个时候回想起来,那时都觉得跳舞是个不好的事情,当然现在不会这样看了。

实习医生我觉得很重要的,因为听课就是听理论课,具体怎么做都是不知道的,他做实习医生,一个医生要管5个到10个病人。不管白天黑夜,反正病人来了,他的一切都是你管的,他的病情变化,他的大小便,都是你要管的,你要检验。现在是开单子去检验科检验,那个时候不是的,没有人做,要自己去看大便怎么样,小便怎么样。所以我认为实习医生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从这个里面你知道怎么关心病人。那个时候我们的老师就说你每天早晨去查房,一定要摸摸病人的脉搏怎么样,看看他怎么样,要和病人亲密接触才能够了解病人的情况,我觉得这还是很要紧的,所以这一年时间,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一年,从理论到实践,对以后要做医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2.医疗队磨砺  大爱之心关怀病人

1949年6月,郭俊渊从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进入校附属医院(当时名中美医院,同济医院前身)放射科工作,师从荣独山教授和沈成武教授。

新中国建立前后,一场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在中国南方广大地区打响,作为最早投入这场战斗的同济大学医学院师生,为此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解放宁、沪、杭地区,5月下旬,毛泽东责成第三野战师副司令员粟裕组织部队进行攻台准备,部队在近郊江苏太仓做战前准备。这里紧靠长江口,湖泊众多,是训练渡江作战的理想场地,然而这里也是血吸虫病疫区,血吸虫病、疟疾等频发。军队卫生部门虽有防范,但这支擅长北方作战的部队对此认识不足,加之攻台战役重于一切,水上训练日以继夜,每名战士一天至少两个小时进行游泳训练,到了9月中旬,许多人出现了发高烧风疹块和腿肿等症状,一时被称之为怪病,引起了部队重视。中美医院(同济医院在1945-1951年的称谓)院长林竟成派医师邵丙扬等专家赴太仓等地驻地普查。确定病因后,上海全市抽调医务人员组成上海血防大队,同济中美医院的邵丙扬医生被任命为大队长,下设三个中队,其中太仓中队由同济医学院组成,队里有十几个小组,郭俊渊是第三小组的小组长,还有一位实习医生做副组长,小组里还有11个医学院各年级的学生,共13个人负责一个炮兵营的三百多个病人。主要负责给病人体格检查,摸摸脾脏,听听心,再就是打针,做治疗,偶尔做一些健康宣教。当时大家都兢兢业业,郭俊渊这一组负责的病人都得到有效治疗。完成任务后,太仓中队许多人都立功受奖。

1951年,郭俊渊参加了第二批抗美援朝医疗队,由于病人都从前线回来,各种伤都有,郭俊渊等帮助检查、治疗病人,同时在长春军医大学进行教学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水平。

当时长春军医大学的放射科设备比较差,也没有专科医生。郭俊渊到长春后,长春军医大学意识到放射科的重要性,于是从内科、外科和五官科分别抽调一位医生跟郭俊渊学习放射学,这些医生后来都为自身领域发展放射学作出了积极贡献。

“毕业以后参加工作,1950年就参加血防了,我记得是1月5号,因为解放军在太仓训练,准备去解放台湾,解放军都是陆地军队,江河作战比较少,所以他们要去划船游泳,所以大量的解放军感染了血吸虫病,所以解放台湾就受到了影响。就组织上海的一些医务人员去给解放军治病,那个时候病人很多。我们同济成立了一个队,上海医学院成立了一个队,上海市卫生局的医院成立了一个队。同济这个医院有小队长、小组长,小队长是内科的医生,组长就是我们年轻医生,副组长就是实习医生,再下面就是五年级四年级三年级的学生。

我是第三小组的组长,我就管一个营,一个炮兵营,大概也有两三百人,他们住在一起,我们去给他们做治疗,打针,同时也观察锑剂对心脏有没有什么改变。我这个组,幸好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都比较平安,我们好像治疗了300还是100个病人,每天去打针,还要观察病人身体好不好,那个时候我们和解放军亲密接触,就觉得解放军确实纪律方面做得很好。

这一段时间我认为对我、对我们很多人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亲密的接触了解放军,解放军的思想水平比我们高一些,我们给他们治病,就体会到他们的一些优良的传统,以前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我们都还是很高兴的,我们都很高兴很愿意参加这个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1951年抗美援朝了,我是年轻医生,又是男性,应该要去的,我们都很自愿自觉的报名参加,我们没有过鸭绿江,没有去朝鲜,就在长春的医科大学。当时他们医疗水平不是很高的,我去了以后,帮他们做检查,同时去培养人,他们自己也晓得放射科基础比较差,他们一共有4个医院,内科医院,外科医院和普通医院,他们抽人来学习,我那个时候毕业才两年,但是比他们懂得多,所以除了医疗以外我还给他们讲课,(我自己)才做了一年多的医生,懂得很少,但是比他们懂得多。我有多少力量就发挥多少力量,跟他们相处的都很好,他们对我也很好,最后他们给我评了两小功。

我的学生中间,到后来我才晓得,有一位后来当了长春放射学会的主任委员,这说明我还是做了一些工作,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当然更重要的是,我自己受到锻炼,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共产党、解放军。

3.举家迁汉  助力放射科交流发展

1954年,同济医学院率先西迁到武汉,由于教学力量不够,郭俊渊被派到武汉来担任教学任务。郭俊渊服从组织安排,退掉了上海租住的房子,带着子女们的外婆、妻儿义无反顾的举家搬到武汉。

当时,郭俊渊刚刚升任讲师,医院分配的宿舍有两间房间,一个小厨房,还有一间很小的卫生间。更令他感到振奋的是,当时同济医院的放射科有四台设备,比上海中美医院更好,这也为郭俊渊开展科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1955年到1966年,国内形势较好,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在裘法祖教授带领下,同济的外科也快速发展,由于放射科跟外科的关系较为密切,外科发展必然推动了放射科的发展。50年代,郭俊渊教授在国内较早开展四肢动脉造影和腹主动脉造影,在“中华放射杂志”发表论文。

70年代起,郭俊渊主攻腹部放射学,尤其是胃肠道和肝脏影像诊断。1981年郭俊渊赴联邦德国进行校际交流,回国后组建介入放射学组,成为国内率先开展肝癌介入治疗单位之一,他和同事们一起改进治疗技术,多次举办学习班,将有关新技术向省内外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

“从上海搬到武汉以后,已经有大的变化了,房子好了不说,设备也好了很多,但是艰苦朴素的作风没有变,对病人负责的态度也没有变,一直都传承下来的。

“放射科刚到武汉的时候,仪器设备比上海都要好一些,那个时候武汉也在发展,建桥修路,那个时候车祸和外伤比较多,脑外伤很多的。那个时候做了不少,但最后没有写文章,为什么没有写文章呢?因为我觉得我做了那么多病例,没有超过上海,重复人家的东西,没有意思的,再后来到动脉照影,做的比较好,后来才写了些文章。是为了病人而做,而不是为了写文章而做,病人需要做,做了以后我有什么经验和体会,我把它形成文章,后来在中华放射杂志上发表文章,在那个时候来讲是一个比较大的贡献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和德国两个国家之间建立了关系,后来派人去德国进行校际交流,同济就派我去了,从那里看到了新的检查方法,介入放射学、动脉穿刺以后插管,打化疗药,治疗肿瘤等这一套东西我就学到了。他们让我在他们的病人身上做,一般不让的,看我还可以(笑)

学会以后回来,就让年轻医生做,我就跟他们这么说,你们去做,你们出了什么事情,我可以帮你们兜着!所以我就很愿意培养医生,我们在同济建立了放射学之后一直在发展,就不是一个人了,就越来越多了。

放射学里面我们不是有一本杂志吗?最早是翻译的他们的杂志,到最后就跟他们脱钩了,因为我们的病例也很多了,领导非常支持,现在这本杂志上不光是同济,还有其他的很多单位都参加进来了。

我想作为医生来讲,一切为了病人。一定要想方设法把诊断搞清楚,同时不能损害病人的身体,影响他人。另外,放射科医生要向临床医生学习,他对病人的了解要比你多,要和他们商量学习。

当然最后还是要一切为了病人,病人能够早一点恢复健康!

我希望我们国家繁荣昌盛,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我希望我们的老百姓越来越幸福,我们国家还有一些地方比较贫困,习近平总书记讲了,要扶贫,要消灭贫困,我都非常赞成,这是一个方面。另外我们的科学水平等等都要赶上去,不能什么东西别人做好的我们来用,我们要自己发明、自己创造,要让别人用我们的东西,这样就比较好了。”

历年来,郭俊渊和同事们撰写了数十篇科研论文,总结医疗科研成果,发表于《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临床放射学杂志》等刊物上。部分文章发表于国外杂志。1989年郭俊渊和同事们获湖北省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及武汉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10年9月,郭俊渊在广州接受2010年第九届全国介入放射学术大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