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5月19日 星期一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中医理念助力“323攻坚行动”

老年高血压、糖尿病的中医药防治

中医理念助力“323攻坚行动”

2021-04-29 12:12 湖北省老龄问题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医院老年病科

编者按:为了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攻坚行动的决策部署,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湖北省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5年)》要求和全省卫生健康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省老龄问题研究中心联合省中医院老年病科,将“323攻坚行动”作为突破口,聚焦老年高血压、糖尿病两种基础疾病,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推动中医药深度介入“323攻坚行动”。

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药防治

老年高血压是指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人,血压值持续或非同日3次以上超过正常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大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大于90毫米汞柱,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一、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一)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收缩压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高,舒张压会缓慢下降。

(二)血压波动大:老年人餐后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白大衣高血压。

(三)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小于10%或大于20%。

老年高血压是以眩晕、头痛、血压增高、脉弦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对于老年高血压,中医药是如何防治的呢?

二、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药预防

(一)精神内守

老年人应保持平和心态。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高血压与性格及情绪状态密切相关。长期的紧张、焦虑或抑郁等精神压力持久不消除,易促发高血压。

(二)食饮有节

日常饮食应做到三个方面:1.结构合理,多吃粗粮。高血压患者饮食上应该粗细搭配,以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充足供应。主食宜多吃粗粮、杂粮,如玉米、糙米、燕麦、小米等,少吃精制米面,这样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对高血压病的防治大有裨益。

2.饮食有节,饥饱有度。高血压患者进餐必须要有规律,饮食最好的状态是“三分饥,七分饱”。

3.饮食清淡,切忌肥甘。现代医学主张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能超过6g,中老年人日摄盐量更应该控制在4g以内。

(三)起居有常

起居应顺从自然规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形成稳定的生物钟节律,对血压调节大有益处。

(四)不妄作劳

疲劳过度包括体力过劳和脑力过劳,而后者是引起高血压病的主要因素。高血压的运动调治应当遵循“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以静为主”的原则,主要以户外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气功锻炼、保健降压操等节律慢、运动量小、竞争不激烈,且不需要过度低头弯腰的项目为宜,并以活动后不觉疲倦为度。每次运动要达到30分钟,每周运动5次以上,运动强度以运动时年龄加心率等于170次为宜。

三、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老年高血压重在从整体出发,注重脏腑间生克制化规律,通过调整全身的机能活动,促进心、脑、肾等脏器病理改变的恢复,机体气机升降、阴阳调节趋于平衡,从而达到血压下降的目的。中医一般把高血压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进行治疗。

(一)肝阳上亢型:主要表现为面部潮红,烘热,头晕,头痛,项强,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治法以平肝潜阳,此法能够平息肝阳,潜降肝火,缓解高血压病的交感神经兴奋症候。方药予以天麻钩藤饮或龙胆泻肝汤。常用药物有天麻、白蒺藜、菊花、钩藤、石决明、白芍、羚羊角、代赭石。

(二)肝肾阴虚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腰酸耳鸣,遗精,咽干,五心烦热,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失眠多梦,舌红降,脉弦细数。治法以滋补肝肾。方药予以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常用药物有生地、知母、山萸肉、杜仲、枸杞子、丹皮、北沙参、川楝子。

(三)痰湿阻络型:主要表现为胸闷,恶心,肢体沉重,肌肤麻木不仁,头晕,目眩或头重如裹,倦怠多梦,纳呆,舌淡胖,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治法以平肝化痰,祛湿通络。方药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或茯苓杏仁甘草汤。常用药物有白蒺藜、天麻、钩藤、半夏、白术、泽泻、瓜萎皮、车前子、丹参。烦热呕恶,胸闷,苔黄,脉弦滑加天竺黄、黄连;身重麻木加胆南星、僵蚕;纳呆加焦三仙或鸡内金等。

(四)气虚血瘀型: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胸闷气短,面色暗,舌质淡暗或紫暗,边有齿痕或有瘀斑,苔白,脉弦细。治法以益气活血,佐以平肝疏络。方药予以补阳还五汤或血府逐瘀汤。常用药物:生黄芪、太子参、党参、川芎、丹参、益母草、泽兰、鸡血藤。

(五)心肾不交型: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心烦不寐,耳鸣健忘,腰酸梦遗,口干,舌红,脉细数。治法以滋阴降火,宁心安神。方予以黄连阿胶汤或交泰九。常用药物有北沙参、麦冬、龟板、白芍、山萸肉、白蒺藜、珍珠母、灵磁石、生龙牡、石决明。阴虚明显加天冬,玉竹,鳖甲等。

(六)阴阳两虚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胃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耳鸣耳聋,面浮肢肿,大便溏薄,小便清长。治法予以滋养肝肾,温补肾阳。方药予以大补元煎或济生肾气丸或金匮肾气丸。常用药物有生地、山药、枸杞子、杜仲、山萸肉、制附片、鹿角胶。临床用药时亦可选用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复方杜仲片、复方钩蜜片、局方牛黄清心丸、龙胆泻肝丸、脉君安、全天麻胶囊、天麻定眩片等,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遇到血压急剧升高之时,可以尝试穴位按摩,选择耳后的降压沟、头顶的百会穴、胳膊肘外侧的曲池穴按压10~20分钟。降压沟可以疏通经脉、控制血压;百会穴可缓解头晕目眩;曲池穴可清热祛风、行气血、通经络。此外,印堂、太阴、风池、合谷、内关、涌泉、大椎、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等穴也可以降血压。在省中医院老年病科病房中,遇到高血压患者,常用吴茱萸末20克,老陈醋调成膏,放在胶布上贴双侧涌泉穴,连贴至少两周,可以起到引火下行,交通心肾之用。

以上用药及治疗均需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老年糖尿病的中医药防治

老年糖尿病是指60周岁以后发病或60岁之前发病,延续到60周岁以后的糖尿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多饮、多食、多尿、乏力及体重减轻。诊断标准为:1.具有糖尿病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2.具有糖尿病典型症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3.具有糖尿病临床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 L。4.无典型糖尿病症状,必须依据空腹血糖或负荷后2小时血糖水平判断,并且需要另一日复查以明确诊断。

一、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一)症状不明显。患者多无明显“三多一少” (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的症状,或者症状轻微,不易发现。

(二)多为2型糖尿病。

(三)血糖控制不佳,治疗依从性差,并发症多。

(四)具有较高的低血糖风险,且患者感知低血糖能力差。

二、老年糖尿病的中医药预防

糖尿病在中医的范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型,早期“阴虚热盛”偏于上消,患者血糖很高。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食易饥饿,大便秘结。中期“气阴两虚”偏于中消和下消,中期在糖尿病病程中最为多见,有气虚症状(乏力,自汗,气短等)以及阴虚症状(潮热盗汗、腰酸耳鸣等)。晚期“阴阳两虚”为下消,是多脏腑功能衰退的表现。主要症状为形寒肢冷,面目浮肿,腰膝酸软或冷痛,耳鸣耳聋,或手足发凉,夜尿多。对于老年糖尿病,中医药是如何预防的呢?

(一)饮食有节

糖尿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饮食,历代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药膳验方:

(一)猪胰子1只,低温干燥,研成粉状,每次服9克,每日2次;

(二)三豆饮:绿豆100克、黑豆50克、赤小豆50克,煎汤服用;

(三)苦瓜炒肉:鲜苦瓜100克、瘦猪肉50克,武火炒后食用。

适宜进食的蔬果:

(一)上消宜选用的蔬果:黄瓜、西瓜翠衣、猕猴桃。

(二)中消宜选用的蔬果:芹菜、苦瓜、香瓜。

(三)下消宜选用的蔬果:洋葱、圆白菜、桃。

服用这些验方、蔬果时也应将其计算在每天摄入的热量之中,避免热量摄入过多。

(二)运动疗法

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的选择要适当,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可选用的中医运动疗法有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气功疗法等。

(三)情绪调摄

控制不良情绪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很有帮助。糖尿病患者应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以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四)劳逸适度

控制好房事频率,通过饮食和锻炼的方法增强肾的功能可以辅助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三、中医养生保健

(一)注重自我管理。糖尿病患者应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饮酒,少吃富含盐和糖类、油脂以及高热量的食物。

(二)注意个人卫生。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注意口腔卫生,女性患者要保持外阴清洁。

(三)注意保护足部。足部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患者需每天检查足部情况,发现有水疱、皮裂、磨伤、鸡眼、甲癣等,需及时处理,不可用锐利刀剪自行修剪。每天用温水泡脚,水温不可过热。

(四)保持血糖平稳。应掌握自我检测血糖的方法并定期到医院测量血糖,以合理调整治疗方案。

四、老年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

老年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适度的降血糖作用;(2)改善临床症状;(3)糖尿病预防;(4)配合使用,减少西药剂量;(5)预防和治疗早期慢性并发症。

以下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常见疗法:

(一)中药辨证疗法

根据糖尿病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采用辨证治疗,应用时首先需要中医严格辨证。

1.早期“阴虚热盛”

治疗常用方法为消渴方加减,主要以清肺胃之热为主。常用药是生地、葛根、石斛、苦瓜、玉竹之类,养胃阴,通便。中成药可选用消渴平片、清胃黄连丸。

2.中期“气阴两虚”

治疗常用方法为参芪地黄汤加减,以补气生津为主。常用药是太子参、生黄芪、生地、麦冬、山药、山萸肉、玄参之类。如偏于气虚可选用中成药如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如偏于阴虚可选用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

3.晚期“阴阳两虚”

治疗常用方法为金匮肾气丸加减,主要以温补肾阳为主。常用药是制附片、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等。中成药可选用金匮肾气丸、生力胶囊、强肾片等。

(二)中医适宜技术治疗

(一)针刺治疗

1.上消取穴。主穴:胰俞、肺俞、太渊、心俞、少府;配穴:少商、鱼际、膈俞、金津、玉液。

2.中消取穴。主穴:胰俞、脾俞、胃俞、三阴交、内庭;配穴:足三里、中脘、内关。

3.下消取穴。主穴:胰俞、肾俞、太溪、太冲;配穴:复溜、水泉、命门、气海。

(二)艾灸疗法

用艾柱(直径为1.5cm,高2cm,重0.5g)及鲜姜片(厚3~4mm,直径2cm)进行隔姜灸,以上数组主穴轮流使用,每天应用一组,配合随证加减,每穴灸10~30壮,隔天灸一次,24次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

一些非药物疗法非常有效,如糖尿病中风以后,可配合针灸推拿康复疗法;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用针灸镇痛、止疼;糖尿病人饥饿感强烈,可以采用耳穴压豆法抑制食欲;糖尿病伴有失眠、便秘,也可以用耳穴压豆法、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临床上,还有中药熏洗、中药离子导入、脉冲、气压循环驱动等非药物疗法

以上用药及治疗均需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作者:孙莉军、蔡精灵、赵诗超、杨靖

责任编辑:孙光文

信息来源:湖北省老龄问题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医院老年病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