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完善信用修复激发企业活力

完善信用修复激发企业活力

2025-06-17 17:00 经济日报

信用,是对个体或组织履行契约的能力以及可信度的综合评定。市场经济中,信用犹如真金白银,已经成为企业无形的资产。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国市场监管部门累计修复企业违法失信信息877.79万条,同比增长34.52%。这将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助力企业发展。

当前,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信用体系。它像一面棱镜,既能折射企业自身健康状况,又能助其判断合作伙伴品质。作为履约能力的重要体现,信用强的企业在吸引合作伙伴、获得资金注入、争取谈判空间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失信企业往往因为信用困扰,在经营发展中被缚住手脚,缺乏活力。

信用体系背后是对经济秩序的维护。对企业的信用评价不是为了让某个企业“社死”,而是希望以此形成对其经营的监督,让企业在法治轨道上平稳运行。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对失信企业开展信用修复?

首先,在具体经营中,企业履约的客观条件复杂,部分企业的信用瑕疵“情有可原”;同时,信用评价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一定能反映企业最新情况。比如,有的企业未能履约是出于客观上的不可抗力,没有主观恶意;有的企业失信行为发生在困难阶段,在经营恢复后,积极采取行动消除了先前影响,但过往的信用记录如一道疤痕,影响企业形象。

其次,信用修复是对企业的正向激励。事物的发展呈波浪式前进,信用评估也不应是一锤子买卖。修复企业信用,有利于激发企业履约意愿,让企业及时纠偏,推动企业合法经营。

信用修复也非想修就修,申请信用修复需满足必要的条件。比如,行政处罚信息修复,要求纠正违法行为,并有期限、公示等方面的要求;针对纳税信用失信信息的修复,国家税务总局明确了19种情节轻微或未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行为,及相应的修复条件。此外,国家还规定了不得修复的情形。

设置修复条件,一方面是对信用评价体系负责,如果信用可以随意被修复,其公信力就会打折扣;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经营主体负责,信用修复是对企业信用的一次重新评估,是给企业以新的信用背书,如不以严规为准绳,将使市场鱼龙混杂,破坏市场秩序。

近年来,我国信用修复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企业活力持续提升。3月份,市场监管信用修复全国统一平台上线,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时间成本,有效缓解了此前诟病较多的重复修复、效率偏低等问题。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方案》,明确了相关工作重点。接下来,要落实好国常会部署,在数据共享、规则统一、区域协同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积极探索和创新信用修复模式,既保证监督力度,又体现修复温度,打造一个宽严相济、灵活公平的信用体系,让信用更好守护市场秩序,更好推动企业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