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新华社】记者手记:山区医改的“破壁”实践

【新华社】记者手记:山区医改的“破壁”实践

2025-04-26 16:51 新华社

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群山之间,四溪村中心卫生室的乡村医生田丹凤正通过远程心电设备,将一位村民的心电图实时传至县人民医院。5分钟后,县人民医院心电中心的诊断结果回传:“窦性心律,无异常。”村民王大爷松了口气:“在村里就能让县里专家看病,再不用折腾了。”

这一幕,正是秭归县深化医改、拓展三明医改经验的缩影。

记者近日走访发现,从三峡库区移民村的标准化卫生室,到县域医共体的远程心电、影像、会诊、检验及病理“五大中心”,一张以数字化为纽带、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健康网,正让山区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健康获得感。

“要不是走水路,我这条命就撂在山路上了!”回忆起前年9月的惊险一幕,郭家坝镇楚王井村谭大伯仍心有余悸。突发心梗的他,在楚王井村中心卫生室心电图检查后,通过“健康直通车”微信群直连秭归县胸痛中心。当30公里山路因施工拥堵时,宜昌归州海事处的快艇开辟出一条水上生命通道,从发病到手术完成仅用2小时。

这样的“生死时速”,得益于秭归县构建的“水陆空立体急救网”——县级医院建成胸痛、卒中中心,12个乡镇实现胸痛单元全覆盖,166个村卫生室全部配齐数字化心电图机,同步启用直升机停机坪与长江急救绿色通道。数据显示,2024年,全县通过水路转运急诊患者60余例,山区急救响应时间较以往缩短70%。

“让群众有‘医’靠的关键,在于医疗资源的精准下沉。”秭归县卫生健康局局长杜承文介绍,全县构建起“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支撑、村卫生室全覆盖”的三级体系,181个医疗卫生机构形成服务网络。

在两河口镇卫生院,CT室、血透中心与县级医院实现同质化医疗。去年5月,磨坪乡升坪村村民老宋车祸后脾破裂,这家区域次中心的驻点专家成功实施急救手术。“以往这类手术必须转诊县城,现在次中心能开展部分三级手术,年接诊量增长32%。”该卫生院院长余润华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智慧医疗正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归州镇中心卫生院的病理标本通过数字切片直送武汉协和医院,患者当天可获诊断结果;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归集98%常住人口档案,智能审方系统完成处方审核66.61万张;“健康秭归”小程序实现检查报告手机查询,重点人群体检随访覆盖率达100%……

“我们建立‘红黄绿’三色健康管理体系,已有6900名高危患者转归低危。”杜承文说,当地对35岁以上人群实施普遍筛查,推动健康服务从“治已病”向“防未病”转变。

医疗资源“沉下去”、群众健康获得感“提上来”,正成为推动医改迈上新台阶的关键一步。

4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一场关于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新闻发布会在宜昌市举行,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表示,今年全国持续以地市为单位,全面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秭归县县长李芹在发布会上介绍,当地将医改作为“头等大事”,累计投入7亿多元提档升级医共体设施设备,解决30多项梗阻问题。“2025年卫生健康投入再增10%,重点强化基层服务能力。”

长江奔流,青山如黛。这个曾经因屈原《橘颂》闻名的地方,如今正以“破壁”前行的医改实践,书写着新时代的“民生颂”。正如杜承文所言:“山区医改没有标准答案,唯有以群众健康为坐标系,才能绘就三峡库区最美的风景。”

当国家医改政策与地方创新实践相遇,即便在武陵山区的褶皱深处,也能绽放出医改惠民的“时代之花”。从“看病难”到“家门口看病”,从“翻山越岭”到“数据跑路”,秭归县的“破壁”实践,或许正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层样本。(记者李恒)

(来源:新华社2025年4月25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