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科普实践成就青年药师的多维成长
18年前,初入临床药师岗位的我曾以为只要做好处方审核和医嘱干预,便能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然而,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我逐渐意识到,仅在医院内部做好这些工作远远不够。许多患者在出院后,因缺乏对药物正确使用的了解,常常陷入各种用药误区。例如,有糖尿病患者将二甲双胍缓释片掰成四瓣服用,最终导致胃出血;还有一位年轻母亲将奥司他韦混入蜂蜜喂给孩子,致使药物失效。我深刻认识到,青年药师的价值不仅在于纠正用药错误,更在于预防错误。于是,我毅然踏上科普之路,决心将我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更多人。
初涉科普 专业能力的“磨刀石”
初涉科普时,我仿佛在茫茫黑夜中摸索前行。我尝试将撰写的科普文章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但阅读量往往寥寥无几,因为直接将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药理知识呈现出来很难吸引读者。
为了制作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我开始系统梳理权威资料,广泛阅读优秀的科普作品,并尝试将复杂的药代动力学知识转化为诸如“药物旅行记”之类的趣味故事。这种转化过程促使我重新构建专业知识体系,使我的临床思维更加系统化。
与此同时,我参加了各种科普培训课程,从语言表达、内容策划到新媒体运营,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掌握了一些科普技巧,例如运用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药学概念,或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用药知识。慢慢地,我的科普文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也陆续收到一些读者的反馈和鼓励。这让我倍感振奋,也坚定了我继续前行的决心。
形式创新 突破传统的“试金石”
科普实践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沃土。为了使科普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我开始探索多种形式的传播方式。
视频作为一种直观且极具感染力的传播手段,成为我的首选。我带领团队着手制作用药科普视频。从选题策划到脚本撰写,从手机拍摄到剪辑发布,青年药师们掌握了多种多媒体工具的使用方法。为制作老年人用药误区科普视频,团队深入养老院调研,将专业知识与真实场景结合,视频点击量突破10万次。
除了制作视频,我们还尝试通过表演小品和脱口秀等创新形式开展科普。这些形式不仅提升了科普的趣味性,还能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每次线下演出时,现场总是座无虚席,观众们的笑声和掌声无疑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在开展科普的道路上,我并非独自前行,还有一群充满青春活力与热情的药师志愿者。我们怀揣着共同的目标:普及安全合理用药知识。
我们定期组织团队培训和交流活动,分享科普经验和技巧。团队成员相互学习、彼此激励、共同进步,这为青年药师提供了一个全面成长的平台。无论是撰写科普文章、制作科普视频,还是组织宣教活动,我们都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探讨选题,分工协作,高效完成任务;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相互扶持,共同克服。一次次科普实践,凝聚了每名成员的智慧与汗水。
成长启示 重塑职业路径的“奠基石”
过去3年,我们团队共发表300余篇科普文章,累计点击量突破百万次。我们还主持了10余项科普研究项目,参与编写6部科普著作,组织和参与了40多场用药宣教活动。这些数字不仅彰显了我们的成绩,更见证了我们为科普事业倾注的心血与不懈努力。通过我们的工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安全合理用药,我也深刻领悟到科普工作的价值与深远意义: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责任与使命的担当。
回顾这段历程,有汗水,有泪水,也有欢笑。科普实践不仅是传播知识的过程,更是青年药师自我成长的“奠基石”。(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药学部副主任、副主任药师 安薇)